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文科技类图书中顿号、逗号使用辨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中文科技类图书中,除具有明确数学意义的情况外,表示并列关系的外文或阿拉伯数字之间的停顿用顿号,比用逗号能更准确地表达并列成分间的逻辑关系,且有利于读者快速判断语句结构与含义。
关键词:并列关系;外文字符;阿拉伯数字;标点符号;科技类图书
在中文科技类图书中,外文字符和阿拉伯数字不仅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而且具有国际通用性,便于不同语言之间相互交流。所以,图书中经常出现在中文语句中夹杂外文字符或阿拉伯数字的情况。有时,这些表示并列关系的外文字符和阿拉伯数字之间,常常出现顿号与逗号混用的现象。
例1 沿搜索方向zvH,zvn+2还可以试探一下是否可以走得更远一些,即是否可以扩张到zvn+4点。
例2 a、b、c、d…为一组平行线,它们的掠角为θ,a’、b’、c’、d’…为一组平行的衍射线,它们与x轴的夹角为θ。
例3 而且假设对每道程序需要处理器的时间也有一个基本估算,如图所示,分别是4,3,2,2秒。
例4 奇数场由1、3、5、…等奇数行组成,偶数场由2、4、6、…等偶数行组成,奇偶两场合成一帧图像。
例5 输入是X、Y、Z,输出是a,b,c,d,e,f,g。X、Y、Z连接计数器的输出,所以输入的是从0,0,0到1,0,1的二进制数。
上面五个例子,均在中文语句中夹杂了外文字符和阿拉伯数字,在表示并列关系的停顿时,出现了逗号与顿号混用的现象。笔者认为,原因主要在于:
(1) 目前为止,对于中文语句中夹杂的并列关系的外文字符或阿拉伯数字,应使用逗号还是顿号,我国还没有相关的国家标准予以明确规定,导致作者和科技图书编辑惯于使用个人的固定用法。
(2)外文中没有顿号,使用逗号表示并列关系。所以有些作者和编辑习惯上在并列关系的外文字符或阿拉伯数字之间也使用逗号,这样看起来比较顺眼。①尤其是在外文译著中,译者直接使用了原著中的逗号,没有改用中文的顿号表示。
(3)按照学科习惯,具有数学意义上的并列关系的外文字符或阿拉伯数字之间用逗号。
但对于中文语句中夹杂的并列关系的外文字符或阿拉伯数字,笔者认为,除了具有数学意义上的并列外文字符或阿拉伯数字之间应使用逗号外,其他情况应使用顿号。具体原因如下:
(1)顿号与逗号使用层次不同。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1995)中明确规定,顿号用于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逗号用于以下四种情况:其一,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停顿;其二,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的停顿;其三,句子内部状语后的停顿;其四,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使用分号以外的情况。可见,顿号和逗号的停顿功能,区别在于是词语之间还是句子成分之间的停顿。也就是说,顿号与逗号层次不同:顿号所连接的词语之间是并列关系;逗号所连接的词语和短语之间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所连接的句子成分和句子之间是复句中分句的关系。如果把外文字符或阿拉伯数字看成词语,那么并列关系的外文字符或数字之间的停顿就应该使用顿号。这样既能明确反映出它们之间的并列关系,也更符号汉语的语法规则。
(2)使用逗号易引起歧义而导致读者理解困难。并列关系的外文字符或阿拉伯数字之间的停顿使用逗号,有时会使并列关系不够明确,引起歧义,导致读者难以准确判断句子结构和含义。比如:
例6 若单独使用反应器,则得到a,b,c和d的四元混合物。反应后分离至少需要两个精馏塔,分别分离反应物和产物以及目的产物和副产物,即分离a,b和c,d以及c和d。
由于字母之间用逗号,读者在判断a~d与“反应物”“产物”“目的产物”和“副产物”的对应关系时,若无具体分离公式,就无法准确分析其间的关系。但若使用顿号,改成“即分离a、b和c、d,以及c和d”,读者立刻就可以根据标点符号判断出来是“分离反应物a、b和产物c、d”“分离目的产物c和副产物d”,a~d的并列关系一目了然。
对于科技编辑界常用逗号而不用顿号来表示外文字符或阿拉伯数字之间的并列关系的问题,陈浩元在《科技图书标准化18讲》中提出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处理,例如,通过插入转折连词“而”等区分并列层级和关系。②但是,插入连词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而且,使用顿号更为简便且一目了然。
但是,有的外文字符或阿拉伯数字之间的停顿具有数学意义,此时应遵照数学学科习惯和规范,使用逗号。例如:逻辑函数F1和F2均是变量A1,A2,…,Ak的函数。又如:函数yi=a+bxi(i=1,2,…,n)。
标点符号用于点断句子,可以标明词句性质、种类,帮助读者了解文意,避免误读和误解。笔者认为除具有明确数学意义的情况外,中文类科技图书中表示并列关系的外文字符或阿拉伯数字之间的停顿用顿号,更符号汉语的语法规则,比使用逗号能更准确地表达并列成分间的逻辑关系,且有利于读者快速判断。
(作者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编辑中心编辑)
注释:
① ② 陈浩元. 科技图书标准化18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