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2020,当人类成为手机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2020,当人类成为手机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20年,人类变成“手机人”,你我将生活在无线互联的大网中。手机,是这张网的入口。不成为手机人,就如面对世界的大门没有钥匙,将被孤独地留在人群之外。

2020,Simon的一天

清晨,Simon伸个懒腰,走进浴室。用下载到手机上的软件,把牙刷设定到指定模式——上排右侧后槽牙,30秒……开始刷牙。程序结束,开始早餐。

系统提示音响起,是Paul发来短消息:“今天见个面吧?”透过虚拟成像系统,他的头像在simon的三明治上龇着白牙笑得阳光灿烂。“好吧,在街角书店……两点。”Simon回应道。语音识别系统很不错。即使Simon的声音因为含着三明治而有些含混,它还是准确地将他的话转换成文字,回复给Paul。

地铁站口,Simon眼前的镜片上跳出紧急提示:“地铁拥挤!”哦,好吧,大周末的,可不能挤出一身臭汗。“步行到街角书店怎么走?”镜片上的地图很快指示出最佳路线。更妙的是,Simon根本不需要考虑方向,只要向前走就可以,该转弯时,它会自动提醒,这真是如Simon一样的路痴的福音。

两点了,Paul进入Simon的视线。一起喝杯橙汁吧。嘿,哥们儿,我来付账。扫描,确认。2020年,信用卡这种东西已不复存在,这样的方便太刺激消费欲望。

个人,作为世界的中心存在

2020年,移动互联网铺天盖地,无论身处世界的哪个角落,都一样生活在网中央。个人,不用再四处寻觅“生活”,而真正成为这个世界的中心。在位置这件事上,人类彻底自由了。决定你的位置的,不再是单位和家庭住址,而只取决于你自己此时此地的愿望。

作为手机人,你的生活方式跟工业时代完全不同了,你可以在山里、在家里、在任何地方办公,你不再需要一间专门的办公室。

Rita,杂志编辑,上世纪90年代末刚参加工作时,她每天都要打卡,还得朝九晚五……进入新世纪,Rita和同事们纷纷选择在家办公,因为只需一根网线,就可以随时进行沟通。

2020年,杂志社租用了多年的办公楼不再续租,从此,它不再拥有一个现实中的地址,而变成了虚拟网址。每期杂志完成后,便被挂到那个地址,供读者付费下载。

因为不再只是在固定时段工作,迁徙中的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律来安排一天的时间,你不会知道你的朋友在某个时间是醒着还是睡着,所以打电话已成为“侵犯个人空间”的一种方式。

2020年,手机IM工具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进一步增强,在客观上削弱了人们对打电话、发短信等传统方式的依赖。通过手机IM工具,2020年的人们自主地掌握着自己与别人进行交流的时间。

“我可以100%online(在线),也可以100% offline(离线)”。若不上网,则没人可以找到你。如果你在清晨给某人发私信,你也不会期待他当时回复,等到他上线时,自然会联系你。

在消费领域,无线网络的全面覆盖使得一件商品可以越过中间商,直接从制造者到达使用者。小作坊不必畏惧高额的费用,获得了直接展示自己商品的机会。同时,通过和使用者直接对话,更多富有个性的定制产品出现了。完全“人本”的仅为你设计和制造的商品,成为现实。

欢迎来到“半熟社会”

2020年,中国从建立在真实的人际关系之上的“熟人社会”,正式跨入“半熟社会”。乡土中国基于血缘、亲缘、地缘形成的“差序格局”,被彻底解构。

过去,你对一个人的熟悉程度,正比于你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和相处时间。但2020年,Rita和她的同事们每天都会为工作的事进行交流,并在Facebook上“关注”彼此的喜怒哀乐、日常生活,这样虚拟地交往着。即使并不见面,也觉得对对方熟悉得不得了。

但是,Rita和她的同事真的像“熟人社会”里整天厮混在一起的同事那样了解彼此吗?NO!NO!NO!展现在Facebook上的,只是每个人想展现的自己而已,而那些不想 展示的,在虚拟的世界看不到。更多地依赖虚拟交往之后,我们对别人的了解就总是处于熟悉和陌生之间,也就是:半熟。

更别说我们关注的那些从未谋面、只在评论里出现的朋友了。正如那个经典的笑话: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坐在你的对面,你却在给我发私信——欢迎到“半熟社会”。

人越来越像机器,

机器越来越像人

今年的柯契拉音乐节上,已故著名黑人说唱艺人图帕克复活了!舞台上,全息3D影像形成的他,如当年一样,布满刺青的上身,倾情献唱。

2020年,我们不仅能够复活一个人的身体,还能够复活一个人的思想。

“手机人”的生存模式使网络行为留痕越来越多,人的网络肖像变得更立体、更真实。你晚上几点睡觉,睡前什么状态,读到第几页书,通通都可以归结出来。如果几十年之后,有个人把你过去的行为打印出来,告诉你,张三,这是你的数字人生。你一点儿都不要惊讶,他跟你说的比个人记忆都要准确。

2020年,当我们和移动互联联系更加紧密,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更加接近的时候,这些网络上的数据,就有可能形成一个人的思想轨迹,通过它,就可以实现数字人格的复活。

不仅人越来越像机器,机器也越来越像人。近日相当火爆的小鸡SimSimi也是其中一员,这是款聊天软件,小鸡机智幽默的对答,常常令你忍俊不禁。有时还会忘了它机器人的身份,把心中的一切向它倾吐。而SimSimi栖身于移动互联网中,并且有着强大的学习能力。当这只小鸡不知该怎样应对你,萌萌地对你说“教教我吧!”的时候,你是否想到,自己在教导的是一个冷冰冰的人工智能程序呢?在不远的未来,它学会了一切聊天技巧的时候,你是否还能分辨自己屏幕对面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更肆意的想像来自被誉为互联网哲学家的凯文·凯利,他认为,人、机器与自然将共同结成网络——新生物文明的图景缓缓展开。“人类将不断积聚人工和机械的能力。同时,机器也将不断积累生物的智慧。这将使人与机器的对抗不再像今天那么明显,那么关乎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