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初中阶段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

笔者认为,在初级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其基本内涵主要指信息意识、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应用能力、信息道德意识四种。

信息意识指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对信息是否有敏感度,遇到问题能否想到用信息技术解决,能否善于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有效信息,能否善于从信息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否善于吸取新信息和研究学习新信息技术等。信息处理能力指恰当地选择各种信息工具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有效地采集信息、加工信息、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是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信息技术最直观的指标,是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最基本内涵。信息应用能力指学生利用信息进行交流、问题解决等能力。信息道德意识指教师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健康引导,使学生增强明辨是非的判断力,能抵抗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和污染。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1. 认识上有偏差。目前,很多教师仍存在对信息技术课程认识不足的问题,表现在把信息技术课教学等同于计算机课教学,教学时先讲后练或边讲边练,操作掌握了,教学任务也算完成了。至于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够探索到什么、怎样探索、如何加工,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 教育观念上保守。教学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的,注重短期利益,忽视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在“学分至上”的观念统治下,信息技术课程受到大多数学生的冷眼相看。当今社会科技潮流正蓬勃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技术、新观念不断涌现,要想保持与社会潮流接轨,与时俱进,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而这些正是目前学生所普遍缺乏的,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很难培养的。

三、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1.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其做法是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在一个个真实的实际问题中。倘若学生每次课都在利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度过,长期下来,他们的信息意识就会逐渐增强,信息能力就会不断提升。

2. 以任务驱动为手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围绕某个任务活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

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时,教师应首先设置情景,提出一个主题,当学生探求欲望被激发后,教师提出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使学生明确自己将要在一个什么主题范围、什么样的框架下进行学习研究,然后围绕主题布置任务,再引导学生围绕该任务开展思考,完成该任务必须具备什么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弄清任务含义,教师再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路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随时纠正偏差,鼓励学生自主探索,采用不同的方法获取知识和技能,以达到培养良好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目的。

3.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这样思维活动才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应用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从而有效培养信息素养。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4. 加强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健康的网络行为。随着因特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学生加入到“网民”行列,但学生网民又是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富于创新,但具有不稳定性,网上行为较难控制,不可避免会出现出格行为。如,在网上散布不健康的言论、浏览、恶意入侵别人网站删改数据等不良行为,都需要我们加强教育和健康引导,如通过诸如“文明上网、自觉抵制网上不良信息污染”等网络签名活动,结合教材内容渗透德育教育,结合重大节假日加强主题思想教育,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中逐渐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培养健康的网络行为,在网络环境塑造中健康、完美的人格。

总之,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优化教学,持之以恒,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