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后蓝海时代”的创新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后蓝海时代”的创新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为上海电视节的一个组成部分,“白玉兰论坛”秉承专业性、前瞻性、互动性,每年都推出包括高峰论坛、专业研讨、调查报告等在内的一系列特色项目。今年也不例外,但视角从前两届较虚和较的品牌管理、创新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转移到了节目本体,包括奥运、世博的媒体作用,新闻节目的深度魅力,纪录片的国际化手段等,反映出上海电视在近两年借助大型娱乐拉动外界关注后,希冀能够回归到新闻立台的轨道,并借助纪录片等高端节目形式的对外输出,整体提高其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细品诸位专家的发言,我们感觉在“后蓝海时代”,任何电视台要获得和秉持引领风尚的气质,显然不能简单地用过往的经验和模式来看待同行之间的竞争,而需要更高的战略眼光、更新的战略思路、更强的战略手段,并依此推进节目、管理及其他方面的创新

“计划性是一个国家、一个组织成熟的标志。”―――北京奥林匹克转播有限公司首席

运营官马国力

马国力是从活动操作的角度谈及“计划性”的,这一提法得到了爱知世博会新闻总监椿雅昭、上海世博会协调局副局长朱咏雷的认可与回应。椿雅昭说:“各种大型活动,必须要有计划,要考虑活动的效果。世博会要持续半年,这半年当中,什么时候举办什么活动?要向观众传达怎样的理念?希望达到什么目的?都要周密计划。”

其实电视台的运营也莫过于此,计划性不仅意味着“成熟”,同样也意味着更强的抗风险力。例如对电视节目创新体系化的提法,电视界已说过很多年,但推进速度却并不尽如人意,整体来看各大电视台的节目创新总缺乏计划性,所以成功率得不到有效控制,大家似乎总在“撞大运”:撞中了,就一炮而红;没撞中,却不知所以然。所以可以预见,谁第一个实现了电视节目创新的体系化建设,谁就有可能成为新的内容领导者。

“即使娱乐性很强的节目,如果没有严肃的主题作支撑,观众是无法得到真正感动的。”―――NHK爱知世博会新闻总监椿雅昭

椿雅昭先生提及“感动”,是为了论证媒体和大型活动的关系。爱知世博会的举办过程中,组织者为了提高日本孩子对世博会的认知,把活动的吉祥物“森林爷爷”和“森林小子”制作成每集5分钟,共26集的动画片,在开幕前大约一年的时间中在日本全国播放。因为主题积极、严肃,表现手法通俗易懂,大受孩子欢迎,收视率很高,同时家长也很满意,美誉度也很高。

纵观近年来国内成功的电视节目,例如《变形计》、《百家讲坛》等,都无一例外地都引入了目前流行的一些电视手段,如真人秀、真实再现等,目的是为了通过更广泛的观众接触来有效传播节目的严肃主题:《变形计》的教育反思、《百家讲坛》的辩证的历史观,因为有严肃主题支撑,节目让观众和节目主创者达到心灵共振,“一起欢笑,一起悲伤,一起兴奋”。这无疑有积极的启迪意义。

“要有三个备用:备用的资源、备用的选择、备用的计划。”―――雅典奥运会新闻中心主任阿里斯•尼克拉吉斯尼克拉吉斯谈及“备用”,是应主持人袁鸣之邀对北京奥运会所提的建议;推及电视节目领域,“资源”、“计划”、“选择”可分别对应于节目生产过程的上游、中游、下游,是规范的节目生产线的基本结构。那么,为什么尼克拉吉斯要着重强调“备用”呢?他没有展开来讲,只是说:“如果做好这三个备用,在整个奥运会期间,你们会觉得整个任务要轻松得多”。

大型活动和电视节目一样,都是团队的艺术,需要比以个体作战为特征的纸媒作品更多的组织协作,所以节目推进的过程中不确定性几乎无法避免,由此我们理解:“计划性”只是基本,“备用”一说才见真功力,也是体现组织者“计划性”意识的更高层次。换句话说,无论大型活动还是新节目开发,都要通过科学调查预见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可能,并据此做好充分准备。

“要创造出与我们竞争对手不同的、尽可能多的节目。”―――Channel4受众研究首席顾问休•约翰逊

约翰逊在英国研究电视受众长达30年,有丰富的频道运营经验;他认为:一个电视台首先要有明确的竞争对手;其次,与竞争对手的观众目标要有明确区分,对于Channel4是年轻的16~34岁年龄段;其三,节目内容应多元化,因为“虽然都是年轻人,但也各不相同,一些人喜欢轻松节目,一些人喜欢《老大哥》这样的节目,还有一些人喜欢严肃题材,比如纪录片”。

由于国情不同,中国电视市场的竞争比英国更复杂,所以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很多电视台做了许多年却不知道自己的竞争对手究竟是谁;表现到频道运营上,则显示为频道品牌定位混乱、战略设计有始无终、节目创新无章可循,是一种较低产出水平的高消耗运营。湖南卫视作为近年来国内电视的领军品牌,在这些方面做得相对较好,是第一个提出了“以年轻观众为目标、娱乐节目为主干”的有明确定位的全国性频道,但在内容创新的水平和效率上较欧美国家仍有差距。

“如果要提供大家都喜欢收看的频道,首先要在节目的量和质之间把握好平衡。”―――Channel4受众研究首席顾问休•约翰逊

针对主持人的“收视率是否是导致低俗化的万恶之源”的问题;约翰逊用到了“平衡”一词。不约而同的是,所有嘉宾都认为节目的收视率和高质量并不矛盾。结合约翰逊“平衡”说的前后语境,这里的“量”和“质”指的不仅是节目本身,而且包括“收视率”和“美誉度”这两个构成节目影响力的基础要素。约翰逊认为:“追求收视率不见得是坏事,有时候高的收视率是由高质量的节目带来的”。

会后我们单独找到约翰逊,跟他探讨节目研究、创新和评估的问题。他介绍,在英国收视率也不是影响一个节目“上”或“下”的唯一因素,还要结合包括观众反馈、广告商反馈等其他各方面因素,所以这需要建立一个除收视率调查之外的立体化、全方位调研系统,例如新闻信息收集、专项观众调查、市场趋势分析等。

“从收视率的角度,哪些可以带动收视率?电视剧、新闻、娱乐、体育、电影……就像一个波音747有四个发动机。”―――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总经理王兰柱

勿庸置疑,作为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电视媒体人,都有挥之不去的新闻情结,但近年来由于整个行业的娱乐化倾向,并受到互联网、手机、流媒体等新型媒体的冲击,传统新闻的市场份额明显萎缩。另一方面,在娱乐化甚嚣尘上的同时,一些媒体开始提出要用“新闻+电视剧”的编排模式重新拾起新闻的半壁江山。

从收视率的角度,王兰柱提醒电视人不要把口号过于当真,因为一个电视台是由各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各类型节目都是推进电视台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在保持品牌和主题基本一致的基础上,不应过份拘泥于类型或形式的一统,“实用”和“实效”才是硬道理。

“白玉兰论坛”上各位专家的观点表明,在当下这个竞争空前激烈的“后蓝海时代”,电视台要做到“更高的战略眼光、更新的战略思路、更强的战略手段”,必须要讲求实效、计划周密,必须有国际视野,从而达到更快更新的目标。

(作者单位:湖南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