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孩子看不起父母怎么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孩子看不起父母怎么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第一节课:实话实说

痛苦的陈妈妈自上海来信:

2007年8月18日,是我儿子王涛的生日,晚上,我们夫妻准备了一桌好菜,想借此缓解一下儿子近来与我们闹情绪所造成的紧张气氛。可是,儿子却根本不买账,竟和同学去逛书市,一直到晚上10点多钟才回到我们的出租屋。他爸爸忍不住说了两句。谁知,王涛竟勃然大怒,疯狂地将一桌菜掀翻…

我和老公原本都是穷山村的教师。1996年,考虑到当地教育条件与水平都很落后,我们又工作不久,于是,双双咬牙离职,带着才4岁的王涛来到上海。不久,在亲戚的帮助下,我们进入一家企业工作。那时我们总想,“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千万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来到上海后,我们对儿子的前途满怀信心。

我们俩的工资加在一起每月有3600元,差不多够一家三口维持生活。但是,我们还是每月拿出上千元,将王涛送进一家条件好的幼儿园,上小学、初中时又四处求人,把他送进一家公立学校。王涛很争气,门门功课都优秀,经常获奖。

前年初,老公和我都进了管理层,工资加一块也有6500元了。去年,儿子中考达到了区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然而,我们却高兴不起来。由于没有上海户籍,王涛上不了重点公立学校。那天晚上,儿子向我们大发雷霆:“你们真无能,到这里十多年还没给我办上海户口!”

为儿子付出这么多,却被儿子如此蔑视,老公当场气得要打儿子。我劝阻说:“儿子也没说错,的确是我们无能,让他跟我们遭罪了。”哪想到,这句话倒怂恿儿子跟父亲吵得更凶了。

“你们说为我付出很多。可你们给我什么了?是好的生活条件,还是可以送我去国外留学?我的同学成绩比我差,可人家出国了,未来一定比我好!不能给我倒也罢了,还要整天说为我付出了一切。真是这样,上学也别让我挤公车啊,没看见我同学都是小车接小车送吗?”

听了这番话,我也给气得浑身哆嗦。儿子却突然一脚踹开家门,去同学家睡了一晚,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多方求人,拿出家里三万多元积蓄,交了择校费,将王涛送进一所重点中学。然而,这样不但没有得到儿子的欢心,反而招来他更多的不满:“我这么高,站在那些非富即贵的少爷小姐面前,感觉却像小瘪三。你们做父母真无能,让我丢尽颜面!”

去年至今,争吵成了家常便饭。老公经常被气得七窍生烟:“我们省吃俭用为你费尽了心血,你就这样报答我们?难道你的良心让狗吃了?”

被儿子这样看不起,我们该怎么办?

第二节课:实案分析

从王涛身上,反映出当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重缺失。陈妈妈竭尽全力为儿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儿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忘记对他进行知恩图报、自强不息的引导。父母望子成龙可以,但切不可目标过于单一,更不可只看学习成绩而不管思想品德。

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可应试体制基本不变,教师与家长都难免在思想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俊遮百丑”的倾向,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他一切好商量,而传统教育的惯性使然,又使人太重理想前途教育,轻诸如感恩之类的品德教育,即使是有也缺少系统性与规范性,更缺少针对性。这样,学校的德育实际与学生成长存在着较大距离。

感恩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最起码的品德,家庭和社会都应该对孩子加强引导与教育。一个不知感恩的人,不仅无德,而且也会缺少快乐与幸福感,因为他对生活有太多的欲求甚至奢想,总是抱怨别人对自己尽责太少,自己应该得到的也太少,因而对自己的父母家人甚至于社会产生不满甚至怨恨。

另一方面,陈妈妈千辛万苦,从山乡跑到上海,为培养儿子耗费心血、倾其所有。可以看出,他们除了想为儿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实际上还出于一种莫名的“补偿心理”――“千万不能让孩子像我们这样清苦。”在生活中,类似陈妈妈这种表述经常可以听到。出于这种心理,父母教育孩子便脱离了孩子实际,用自己的意志替代孩子的思考: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剥夺了孩子决定自己发展方向和模式的权利,而且自认为这都是为孩子好。在屈服于父母压力后,有些孩子会缺乏规划人生的动力和追求兴趣的勇气,不久即开始厌学、逃学,还要将责任推给父母,而有的孩子却能满足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尤其是学习方面。显然,王涛就属于后者。但这都是暂时的,孩子还小的时候,他的“反屈服”不会表现出来或若隐若现,不容易引起父母的重视。而随着年龄增大,像王涛掀翻桌子的行为,显然就属积压太久,终于爆发。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现在不显山露水,但上到大学后,就几乎心安理得常向父母索取,甚至毕业后不工作,直接加入“食老族”。所以,用莫名的补偿心理对待孩子,父母一定要警醒。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值得注意。王涛现在之所以反应这么强烈,与其处于青春期这一人生特殊阶段有密切关系。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与父母发生冲突,有人简单而形象地说是“青春期”遭遇“中年危机”,这是不可避免的过程。孩子的发育期可能只有6年,而青春期通常长达10年,在这段时间里,其激素水平上升,情绪激烈化、控制力下降、情感脆弱。恰恰这时候的家长,也遇到了“中年危机”。为什么家长会有难以和青春期孩子对话的尴尬呢,就是因为双方都在变化中。

事实上,这时的孩子与周围环境发生冲突,产生的喜悦、忧伤、困惑等又都首先希望通过与父母交流这条切近而又可靠的途径寻求宣泄、理解和帮助,只有在得不到父母的有效沟通,认可和帮助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向同学、朋友等倾诉。同龄人认识有限,但很容易取得共鸣很明显,王涛尽管觉得在同学面前有时像个瘪三,但他从同学那里得到的心理“安慰”肯定比从父母这里得到的多。

每一个孩子在思想观点、感情、感受、快乐、不安、忧愁、担心等方面,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谁了解了孩子的心理,谁就会赢得孩子的心灵,并掌握教育或影响的主动权。显然,陈妈妈和丈夫都没有掌握到;王涛一天天长大,其实心理距离却与父母一天天拉远。

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在变化,思维上也由儿时的形象思维逐渐变为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多种思维方式,一旦这种“父母无能”的认识得以加强并巩固下来,他就会看不起自己的父母。正是长期的心理疏离,又缺乏有效的心理沟通、疏导,内心的积怨得不到及时化解,才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

第三节课:父母对策

1.对孩子的这种态度。父母要有正确认识一般来说,从十五六岁开始,整个青春期,孩子与父母产生距离,对父母冷淡,这是青少年成长的正常表现,父母大可不必为此惊慌失措、震惊恐惧,有调查表明,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中,有13.13%反感父母、56.28%极度反感或痛恨父母、19.22%对父母的反应平淡、6.62%惧怕父母,只有4.75%的孩子才喜欢父母。

2.注重交流,专心倾听孩子起初当然最喜欢跟自己的父母进行交流。父母应该进入孩子的“频道”,学习、思考。当孩子兴致勃勃向你谈他感兴趣的话题时,父母要集中注意力听,要是有急事待处理,不妨诚恳地告诉孩子“等一会儿”,取得他的谅解。如果不同意孩子的说法,那也得耐心听完:然后,小是生硬地批评,而是将自己的看法说出来,互相交流、探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引导孩子取舍。

3.父母要尊重孩子,不用教训人的语气说话,否则易激起反感家里的事情不妨也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如果其意见合理或者与大人一致,即以他的意,见做出决定。进入青春期,孩子难免碰到对性知识的求解,父母要尽力解答,不要一听到就不舒服,甚至还大声呵斥。若是无从回答,则想办法引导孩子通过别的正常途径如从书中去获取。对待孩子的自尊方面,父母不要老拿孩子和别的同龄人比较,也不要总在他人面前说孩子的缺点,更不要对出现问题的孩子非打即骂或强迫其按大人的意愿处理或放任自流,孩子的“隐私权”有时看得比成人更重要。你尊重了孩子,孩子就会尊重你。

4.进行感恩教育多以“身教”从小对孩子灌输感恩意识,更要率先垂范,以行动对自己的亲人感恩,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为儿女付出,千万不要以为他们不懂而常挂在嘴上。孩子学习压力本来就重,父母若还有意无意以爱的名义施压,他难免认为自己遭遇“冷暴力”,逼急了即暴怒失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