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萧笛中短篇小说赏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萧笛中短篇小说赏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萧笛的小说属于好小说一类,因为读她的小说会让你感动。

箫笛的小说首先是关注民生,远离私人化写作。她的作品都着眼于现实生活,是对人民群众疾苦和命运的观照。短篇小说《日头有毒》,反映的就是作者对这些人命运的关切。老齐头一家世代为农,土地是他们生存的基础,但修公路偏偏要他们放弃土地,可想他们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先是他三个怀揣大把挣的钱的儿子偏离正常生活轨道,大儿子迷于赌博;二儿子恋上了按摩女;三儿子染上吸毒。随后是老齐头自己因失去土地,终日惶惶不安而遭祸于车轮之下。故事说明现代化更需要思想文化准备,不然就可能造成文化断裂。作品深刻之处,在于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文化转型的艰难和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同时也传达出作者对农民为现代化付出的代价的同情。中篇小说《我不是你婚姻的暗箭》讲述了城市下岗工人的故事,展现的是作者又一视阈。同一工厂做工的两家人,是门挨门的邻居,他们之间的友谊非同寻常。男主人公大林和斌子就像哥们儿,女主人公李霞和邱英胜过姐妹。当他们即将下岗,先外出打工的斌子遭遇死亡,大林和李霞无私地帮助丧夫的邱英。他们全都下岗后,共同面对更严峻的考验。窘迫让他们相扶相帮,和衷共济,不想大林和邱英在患难中产生了不期的爱情。他俩愧对善良的李霞,生恐给李霞伤害,却难以摆脱情感的缠绵。谁知病中的李霞早有察觉,只是不点破罢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肩负双重担子的大林又在一次事故中身受重伤。此时的李霞已无力收拾残局,只好把希望和重托交付邱英了。故事有些复杂,却也说出了下岗工人的无奈。应该肯定的是作者没有回避,她正视了社会底层人的不幸,也歌颂了人世间的善良。

其次是注重写人,追求较高的艺术品位。好小说是故事与人物的统一,也是她作品的重要特征。《奶娘》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篇。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情节看似平淡,没有激烈地矛盾冲突,但却精心提炼了细节,并运用对比描写人物,以至奶娘的形象十分突出。作品中的奶娘是一个守信的人,答应人家到孩子断奶,自己七年不回家;是一个重情的人,她爱所奶孩子胜过己出;是一个勤劳的人,得闲就给女儿做花布衫、给东家纳鞋垫;是一个俭朴的人,她把东家小孩扔地上的肉拣起来吃掉;是一个明理的人,不向有孝心的“儿子”提额外要求,不给他添任何麻烦。尤其是把奶娘与同为女人的妈、妻相对照,更彰显出她品格的高尚。在她身上几乎集中了天下母亲的所有优点。这篇小说所以为许多期刊看好、转载,奶娘的成功塑造应是主要原因。中篇小说《月牙五更》同样关注人的命运。乡间少女月儿情窦初开,与同村伙伴树海在一次嘻闹中失身。树海因此获罪入狱,月儿也在乡人的冷眼下远嫁他乡。十几年间,他们各自思念着对方,再次相遇懵懂的爱情终于燃成烈火。但是,他们仍不能终成眷属。作者以树海之口发问,我们为什么只一次就毁了一生,所指是向着封闭时代的道德和文化。故事在月儿、树海、宝成三人之间展开,他们的情感纠葛更突显出他们的性格。此篇坚持以人带事,也是人与事融为一体的好作品。

再有是颇具功力的语言造诣。作者的语言很精彩,有着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一是叙述故事生动、鲜活,很有张力。比如中篇小说《日头有毒》,开篇即描写日头的热,“老齐头能听见日光在头顶上舔过的声音,嘶嘶啦啦的,像要靠干的锅。老齐头仰起脸,却瞅不见日头,只有一片白,刺得眼珠子生疼。”在这样的毒日头下,主人公老齐头不顾老伴玉凤阻拦坚持要出门看地,扔下一句话,“种地的,怕了日头?”老伴揶揄他,“还种地的,你的地呢?”这段极为简洁的文字,既真切、又质感地描写了环境,也十分传神地交待出了人物,而且导引全篇。又如在《月牙五更》中,一种叫婆婆丁的野花与主人公命运连在一起,因而常常出现在故事中。月儿长成了大姑娘 ,天真烂漫,光彩照人,“婆婆丁的花苞受不了日光的炙烤,一扭腰,一仰脸,啪地爆了,小小的绿苞变成了一朵小花。”月儿出嫁了,听凭命运,心怀幽怨,“没心没肺的婆婆丁花黄得那么艳,黄得那么妖。月儿觉得婆婆丁花单个一朵时,又小又弱的,可怜见的让人疼,可要开成一片一片的,有了阵势,就像附上了妖气,能勾走人的灵魂。”作品多处对婆婆丁的拟人化描写都非常细腻。

二是刻画人物形象、传神,符合身份。以短篇小说《补偿》为例,村长老那被请上车后,置于车上的三个人中间,黑暗中看不清来人模样,只听说话的口气,就能分辨出各人的身份,可见作者对不同人物的习惯和语言有准确的把握。《日头有毒》写老齐头不乐意让儿子们进诚,“他总觉得城里的日子是钻进了虫子的苹果,表面看着光鲜,里面却是烂了的。”类似段落,语言合乎老齐头文化不高、老实厚道的农民身份,也起到了立体刻画人物的作用。

三是人物内心描写到位,洞察深刻。中篇小说《月牙五更》心理描写是比较多的,如树海入狱后,想到月儿该为人妻,生了孩子,“心里的恨就像秋风里的山火,燎得他皮痒肉疼”;月儿与树海重逢后心情放松,开朗起来,她在晨光中“看着太阳像鸭子下蛋一样,一点一点地从远处的山峦间挤出来。”心想,“出太阳很累呢,瞅瞅,天把脸都憋红了。”如此新鲜的想像,只有长期生活在农村的月儿才能想得出来。篇中还有许多关于“眼睛”的描写,也都让人洞见内心。月儿出事后,村里人对月儿都厌了,“月儿怕看见柳毛人的眼神,他们的眼睛里有鞭子呢,抽得月儿脊梁骨发冷。”月儿常常思念树海,“梦里就有一双眼睛来到近前。那双眼睛让月儿烙在热炕头上一样全身发烫。月儿知道,那双眼睛把自己唤醒了,月儿想躲开那双眼睛,那眼睛却忽然长了手,伸到月儿的身上,那手把月儿的身子当琴弦一样拨弄着,月儿就随了那手跳起舞来。”月儿回忆与树海的分手,“树海回头看了月儿一眼,正好月儿也在看他,树海黑眼睛里就有东西一闪。那东西像一张风中的纸片,贴到湿玻璃上一样‘啪’地沾到月儿心坎上,揭不去了。”历经艰难曲折,月儿与树海再次相逢,“两双含着火的眼睛就碰上了,像两朵带电的云撞到了一起,雷,在两个人的心里炸响。”眼睛是心灵之窗,通过眼睛看内心,可说是写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