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过年,桐柏那些事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豫南桐柏,古属楚地,楚人好礼,千年沿袭,今日的桐柏人,在春节习俗方面,仍然颇为注重。但注重这些礼节的,也仅剩下不多的老辈人,对年轻人来说,似乎变得无所谓。
年前那几日
农历腊月二十三,中国人称之为小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小年这一天,桐柏人有祭灶、扫灰尘、贴窗花等习俗。桐柏县毛集镇田木湾村老支书彭方有说:“现在,像贴窗花这样的习俗早已消失,只剩下祭灶和扫灰尘了。”
祭灶,即祭祀灶王爷。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人间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人间的百姓在这一天都会祭祀灶王爷,以期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在我小的时候,祭灶的程序很复杂,二十三送灶王爷,次年正月初一五更接灶王爷,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序。如今,这些程序已经简化了很多,就只剩下在小年的晚上做一顿糯米干饭。”彭方有解释说,“糯米性黏,老百姓希望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其面见玉皇大帝时无法说坏话”。
小年扫灰尘,现在仍然是桐柏人遵守的习俗。扫灰尘为的是除旧迎新,丢掉晦气与不祥。
小年这天,桐柏各地的百姓会把室内彻底打扫干净,做到窗明几净。“如果不是家中必须要打扫卫生,恐怕连这个习俗都会忘记了。”彭方有说。
“过了二十三,一天快一天。”小年之后,没有几天就过年了,年前的几个年集是老百姓准备年货的日子。
不同的乡镇,集市的日子也不同。比如,毛集镇逢农历双日为集市,称为“逢集”,这一天商家集体出摊,百姓采购年货。而毛集镇紧邻的固县、回龙、黄冈等乡镇则逢单日为集市。
年集上,相识的人见面,都会互相问:“年货办齐了没有?”被问的人则笑着回答:“到那一天就齐了。”
彭方有说:“现在,百姓生活都富裕了,家中的瓜果蔬菜已经是常备之物。赶年集就是买一些平常买不到的东西。”
对于在外打工的年轻人来说,小年和赶年集已经显得苍白无力,他们的任务就是在年前这几天赶场似地相亲。平时都在外打工,一年到头儿都不回家,年前的几天,能把喜事办了就办了。
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是过年最重要的一天。对大多数桐柏人来说,在大年三十这天,贴春联、祭祀、守年是最重要的活动。
生于1955年的彭方清,是毛集镇一位即将退休的教师。受家中父辈的影响,彭方清非常注重祭祀和守年更。
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的一大标志,桐柏人也不例外。讲究一点的老人,都是贴手写的春联,不贴机器印刷的春联。
大年三十,一吃完早饭,彭方清就开始指挥两个儿子贴春联,帮着妻子煮祭祀用的猪肉和豆腐。
贴春联是家中男丁的事情,女儿或媳妇则不能参与。对此,彭方清解释说:“男人贴春联象征家运长久不衰,但家中只有女儿的对此并不十分在意。”
“花开富贵”“竹报平安”“天泰地泰三阳泰”“家和人和万事和”……春联上都是些吉祥如意的词儿。
贴完春联,接下来便是祭祀,祭祀活动一般由一家之主彭方清来主持。
田木湾村的彭姓人家祭祀,一般家中立有三个牌位,烧三炉香。中间牌位是在红纸上书写的“天地君亲师神位”,右边牌位是黄纸的“保家大仙神位”,左边为绿纸的“东厨司命灶君神位”。
“‘天地君亲师’最早应该出现在《国语》中,来源于儒家思想。对‘天地君亲师’祭祀,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对国家、祖宗、师长的尊敬。‘保家大仙’即是祖宗牌位,‘东厨司命灶君’是灶王爷的神位。”彭方清说。
祭祀的物品是一份煮熟的猪肉和两块煮熟的豆腐。“天地君亲师”牌位前摆放熟猪肉,“保家大仙”“东厨司命灶君”前各摆放熟豆腐一块。各牌位前摆放一炉香、三杯酒。
摆好祭祀物品后,彭方清先作揖上香,每炉香三支。上完香后才烧纸钱,“保家大仙”牌位前烧称为“黄裱”的纸钱,其他两个牌位前烧称为“火纸”的纸钱。
祭祀完之后燃放鞭炮,家中全体成员吃团圆饭。随着彭方清家中的生活越来越好,燃放的鞭炮长度也在递增,以前的是三千五千响,如今已经是三万五万响了。
这种“早晚各一炉香”的祭祀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初三烧完“门神纸”才算结束。
守年更,也叫守岁,即在除夕之夜,通宵守夜、辞旧迎新的一种习俗,民间称之为“熬百岁”,有“熬年年,熬年年,熬个年年活一百”的说法。
在桐柏民间,寻常百姓除夕之夜,家人相聚守岁,点燃灯烛,上一炉香,一炉香快烧完时续接下一炉香,通宵达旦,直到大年初一的到来。在彭方清年轻的时候,经常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守一整夜。随着年纪的增长,他已经没有体力再守岁了,一般等到夜里十二点,也就是正月初一零点接完年后就睡觉去了。当彭方清接年时,两个儿子早已呼呼大睡,就连春节联欢晚会也无法吸引这帮年轻人了。
上坟与拜年
在桐柏,还有这样一个风俗:正月初一一大早去给祖辈上坟,也就是给逝去的先人拜年。
毛集镇田木湾村彭庄组的村民彭方俊,一位40多岁的农民。初一早上,他就在家中等候两个从外地赶回老家的侄儿,准备和他们一起去上坟。按族谱排,和彭方俊“一门儿”的只有搬到镇上住的族兄,今天和彭方俊去上坟的就是族兄的两个儿子。
桐柏人上坟的用品现在越来越简单,只有鞭炮和“火纸”。等侄儿赶回老家后,彭方俊和儿子、侄儿一群人背着上坟物品往祖坟地赶。
彭方俊很喜欢这种“一门儿”人一块上坟的感觉,一群四五个人,背着满袋子的“火纸”和一挂挂的鞭炮。“上坟的人越多,代表家族越昌盛。虽然上坟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但近些年,它也成了‘一门儿’人小聚的一个开心时刻。”彭方俊说。
来到父母坟前,彭方俊边燃烧“火纸”,边说“爹,妈,来捡钱啦!”等“火纸”燃烧完后,彭方俊在父母坟前各磕三个头,然后吩咐儿子点燃一万响的鞭炮。
用了两个多小时,彭方俊一行才算给逝去的长辈上坟完毕。
在回家的路上,彭方俊接到了已出嫁妹妹的电话,原来他妹妹想初二就回娘家,但桐柏的习俗是出嫁的女子必须初五以后才能回娘家。“现在时代变了,不讲究那么多了,想回来就回来吧!”彭方俊在电话里说。
上坟过后,接下来彭方俊就该给同宗的长辈拜年。桐柏人拜年有一个风俗,“初一初二拜自家”,就是初一初二给同宗的长辈拜年,初三之后才给祖母或母亲的娘家人拜年。
“现在亲戚多,一大早掂着礼物去亲戚家,每家几乎都要吃一顿饭,然后又慌慌张张地往下一家赶。这个习俗确实有点烦人。”彭方俊说。的确,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带着礼物,短短几天要马不停蹄地跑遍所有的亲戚,并不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其实,在走亲戚的同时,关系要好的年轻人已经在商量:年已经过完了,该去哪里打工?过年的风俗,很快就被他们抛之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