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野心或雄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三地产能布局已经铺开,200万辆的产销目标也已制定,上汽通用五菱如何展开新攻势?
这是一则突如其来的消息。
2012年11月28日晚些时候,上汽通用五菱宣布,当天下午5点半与重庆两江新区正式签约,在重庆建设它的第三个制造基地。工程一期投资66亿元,将于明年初开工,计划在2015年正式投产,建成后将具备40万辆整车和发动机能力。
尽管早有传闻,但就在事情发生十天前,即11月18日,借上汽通用五菱合资十周年暨宝骏基地竣工投产仪式之机,公司副总经理袁智军还对外表态,新基地的最终结果“还没有完全确定”。
彼时,投资80亿元的柳东乘用车基地在柳州刚刚开始生产。而按照规划,该基地不仅建有产能40万辆的整车工厂,还配有年生产能力40万台的发动机工厂、研发中心和6000亩的零部件产业园。
根据中汽协的数据,今年10月,上汽通用五菱卖出了13.1万辆汽车,同比增长15.9%;而整整前10个月,这家公司卖出了121.1万辆汽车,相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3.6%。
在众多同行产能开始过剩的今天,产能不足却困扰着上汽通用五菱。公司总经理沈阳说:“这些年我们的产能利用率一直都保持在130%,多出的产能都是员工加班加出来的”,按照这个速度“今年应该能达到140万辆的水平”。
现在,宝骏的生产线正在逐步从柳西迁出,而除了上述两处新址,再加上现有的青岛基地的51万辆和原柳西工厂的80万辆,上汽通用五菱2015年实现200万辆的产能规划全部曝光。
虽然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但如此规模仍令整个行业颔首,同时也让股东方“喜出望外”。
在宝骏基地的投产仪式上,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这样形容上汽通用五菱的发展速度:“10年前,在讨论合资公司的产能时,股东各方争论不休:是15万辆、20万辆,还是30万辆?然而10年后的今天,上汽通用五菱的年产销量已经超过了100万辆。”
事实上,当1999年通用开始在中国的更南端寻找合作机会时,它的目标是接手广州标致,但后因本田的全盘介入而不得不作罢。随后,在上汽的“撮合下”,中国这惟一一家“中中外”合资公司才由此诞生。
合资重在资源发现,超越重在资源整合与集成。
凭借上汽资金和规模优势、通用的技术和管理储备,以及五菱在微车领域的市场能力,十年间,上汽通用五菱从年产销14万辆、偏安西南一隅的地方企业发展成为占据行业半壁江山的微车“大佬”;魂牵梦绕几代五菱人的“轿车梦”在两年前终得实现;在海外市场,产品、人才加管理的输出模式开创了中国车企的先河。
然而,上汽通用五菱并没有满足于此。“我们仅仅只是一个领先者,但还不是一个领导者,离领导者的资格差得远呢!你能制定市场规则吗?你能维护市场秩序吗?”
面对媒体如何保持市场领先地位的发问,《汽车商业评论》认为,沈阳这句似自警的话语却更像是对未来“野心”的宣告。
何以超越
如果你对中国微车行业的发展历程足够熟悉,便不会对1999年五菱的那次“金秋行动”感到陌生。
那一年,北京等大中城市明令禁止微车入城,整个行业遭受着“毁灭性”的打击。同时,昌河之星、哈飞赛马等竞品纷纷上市,而五菱不仅没有新品推出,还处于“要钱没钱、要技术没技术”的尴尬境地,怎么办?
当年9月30日当晚,沈阳让全国各地办事处放弃假期,在传真机前等待指令。零点一过,柳州发来指令:一台面包车价格下调8000元。即便在今天,如此大规模的降价在利润微薄的微车行业也鲜有发生。这一招果然奏效,随后的销量节节攀升,2000年春节过后,仅广东一省的回款就达1亿元人民币。
回顾起这段经历,沈阳用了七个字——“置之死地而后生”,但他也深知五菱度过此劫“真的是好运气”。价格战可以运用一时,却绝非长久之计。
众所周知,在过去十年中,“低成本、高价值”是成就后来成为三方合资公司的上汽通用五菱的重要原因,而在另一方面,合资之后,虽然两大股东相助,但论及对中国微车客户的熟稔则只有五菱人自己。
囿于资金和技术水平,很长一段时间内,五菱将研发的重心放在了对现有产品的改良之上。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是:老对手长安在长安之星变形车开发时曾考虑将底板改低,但因要增加4000元的成本而最终放弃,而五菱却在经过了深入的市场调研后决定上马此项目。事实证明,改良后的产品方便了用户装卸货物,大受欢迎。
相似的案例在反复发生,上汽通用五菱对市场的判断也愈发成熟。曾经,五菱宏光量产前夕,现任微软中国副总裁、原通用(中国)副总裁陈实对此持坚定的反对意见。而两年后,这款紧凑型商务车不仅迅速积累了40万用户,更将在印度实现生产。
《汽车商业评论》认为,相对轿车,技术含量不高的微车更需要在消费者需求上“精耕细作”,上汽通用五菱用过往证明了这一点,并决定坚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从去年开始,公司要求所有部门总监必须定期亲自到二、三线市场及乡镇和农村地区考察市场,并通过跟经销商沟通及时获得市场变化的动态信息。
而从今年开始,包括沈阳在内的公司高、中层管理人员又陆续下到生产一线,就质量、效率、成本等问题展开调研,以“到现场中去真实辨识客户需求”。
成功的经验赋予上汽通用五菱“深入敌后”的资本。新基地选址重庆,诚然这里拥有人力资本和配套资源的优势,但如此直接的“硬碰硬”还是让人吃了一惊。
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长安汽车党委书记、副总裁朱华荣在新浪微博里用“竞争、合作、进步”来评价上汽通用五菱的这一举动,并透露“五菱在选制造基地时,双方高层就进行过沟通、交流”。
凭啥破局
微车起家,但宝骏亦是近两年来上汽通用五菱谈及最多的话题。如果说一年多之前宝骏630的入市仅是“试水”,产能40万辆的柳东基地则彻底宣告这家企业在乘用车领域大干一番的决心。
截至目前,股东三方已经为宝骏定义了三重身份。
胡茂元在11月18日的仪式上表示:“宝骏将与荣威、MG一道,形成上汽集团在乘用车领域更加丰富的产品布局,成为乘用车领域强有力的竞争者。”
而早在宝骏630下线时,通用便将其称作与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平行的“在华事业第四大品牌”。上汽通用五菱则在诸多场合反复强调,宝骏是自己的自主品牌。
不难看出,上汽通用五菱希望将宝骏与市场上其他合资自主产品区别开来。这一方面出于五菱多年来在出产轿车上的夙愿,另一方面则是不愿与奉行“拿来主义”的一些车子“为伍”。
“在中国市场上的品牌只有两类:一种是卖得好的,一种是卖得不好的”,上汽通用五菱销售公司总经理杨杰认为,“合资品牌的产品市场溢价更好,尤其在中高端部分,会有明显的优势。这也是宝骏汽车在未来希望去努力做到的地方”。
那么,宝骏凭啥能做到这一点?
注重研发,做高品质汽车,股东各方给出了这个看起来很虚幻的答案。
作为泛亚技术中心柳州分公司的补充,柳东基地新成立的研发中心占地面积500多亩,将建立风洞实验室等环境模拟实验室。德国大陆、联合汽车电子、延锋伟世通等国际配件供应商也已经入驻柳东的零部件园区,将在产品研发阶段直接参与其中。
未来的几年,宝骏将每年至少推出一款新车型,除了轿车,还包括SUV、MPV和其他乘用产品的衍生车型。通用汽车中国总裁兼中国、印度和东盟首席地区运营官苏瑞博(Bob Socia)则保证“宝骏新产品推出的速度将会领先市场的发展速度”。
大股东的承诺自然是好,但对此沈阳也有着清醒的认识:“新开发一个产品要三四年的时间,酝酿要更长的时间。如果我的团队没有经历过几个产品的过程,不能说懂得汽车。”
他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培养人,不光是理论上,不光是你在别的公司积累的经验,你一定是在五菱这个公司积累的一些经验,然后变成一种知识”。
显然,倔强的柳州人即便在不熟悉乘用车领域也不甘心只做“学徒”。而这种理念同样延伸到经销商层面。
为了让卖微车发家的经销商们为宝骏做好准备,上汽通用五菱制定了“接班人培训计划”。由两方共同出钱,送“经销商二代”到中国人民大学攻读MBA,接他们到柳州工厂参观,旨在提升其管理思路的同时,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五菱。
微车经销商很多都是家族企业,随着他们实力的不断壮大,其管理层也逐渐向年轻化转移。“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形式,能让五菱的事业持续发展”,沈阳这样对《汽车商业评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