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轻松看懂政治经济学四大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政治经济学作为考研政治中马克思主义原理三大部分之一,是整个考研政治学科中比较难以理解的部分,繁杂的概念也导致这一部分的内容也很难直接“死记硬背”下来。同时,由于《政治大纲解析》文本的限制,一些哲学内容很难通过书本直接讲明白。期待在考研政治中取得好成绩的同学一定要理解好这些概念,同时将整个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体系总结出来,才能够在考试中拔得头筹。
一、给生产力一个形象
如果仅仅按照书面的概念理解生产力概念,不易进入政治经济学概念的核心。因为,生产力这个概念是连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物质和意识的一个宏观、抽象概念,这样的概念对于没有学习过哲学的同学来说难以一下子接受。
说过一句话:“物质可以变意识,意识可以变物质。”这句话在考研史上难住了许多人。这句话的前半段很好理解,“物质可以变意识”就是说:物质通过三个阶段的发展,最终产生了拥有意识的人类这个物种。那么后半句“意识可以变物质”又作何解?这是通过实践实现的。让我们回忆实践的定义:人主观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只要是实践,就一定必须有人使用了自己的意识并主动地进行。
什么叫主动地进行?怎么样主动进行并变成了物质?看一看你身边的桌子,同时想象旁边放着制造桌子所需的原料――木头、金属、油漆等。现在请你告诉我,这堆原料和这张桌子到底有什么区别?
事实上,桌子的物质组成和它的原料完全相同,桌子仅仅是将原料按照一定规则组合起来的产物。那么,这样物质完全相同的东西,又带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和价值,区别到底在哪?答案已经很明显:在于组合的规则和顺序。
这个顺序是由人的思维赋予物质的,也就是说,人们按照自己的想法给物质一个形态,而这个形态就是人的意识停留在了物质上,意识创造了物质。这时有一些同学会有疑问,意识创造了物质的实体吗?并没有,意识创造了物质的形式,而形式也是物质的内容之一。
既然实践是将意识转化为物质的途径,那么具体它做了什么呢?它将自然界的物质转化成你需要的形态,比如树木成为木材,木材成为桌子。全人类或某个社会的全部人的实践生产能力的总和就叫做生产力。将生产力的概念形象化后,生产力就变得容易学习了。
二、用汉语解读“自然界”和“社会”
理解自然界和社会的概念,就要在这两个对立的概念中找到不同点。既然对立,那么我们一旦确立一方的含义,另一方的含义就很明显了。我们从较为简单的“自然界”概念出发来寻找理解这两部分概念的关键点。
自然界,这个词已经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不过,它仅仅是动物奔跑,植物生长的大森林、草原么?不会这么简单。或者就是地球?这样也同样无法和“社会”有效分别。既然这是一个我们熟悉的词汇,我们就把它拆开,从汉语的角度分别看一看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
“自”这个字的意思比较简单,就是“某事某物本身”。而“界”这个字则是某类事物全部的范围的意思。关键在“然”,“然”字表示“……的样子”。连起来,我们可以明白“自然界”这个词,应该是“全部事物的自己的样子”。即事物的本来面目――它们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反过来说,社会就应该是不自然的东西。为什么社会里面的东西不自然呢?因为它们的样子被改变了,改变它们样子的就是人类,手段是通过生产实践。人类通过生产实践将自然界的东西变成我们需要的样子,然后让那些原本自然的石头变成我们需要的宝石、钻石,植物变成我们需要的木材和药材,动物变成我们需要的食物,进入我们的生活。最初在原始社会中,我们所能改变的物质有限;但是通过这数百万年的不断积累和学习,人类已经可以将远古人类想都无法想的自然界的一些部分变成我们社会的一部分。这就代表着人类的进步。
生产实践是自然界转变为社会的关键环节。生产实践实际上是:我们想到了自己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东西,然后在自然界中选取原料,进一步将这个原料变成了我们想要的那个样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实际做的事情是将自己的意识,也就是我们想要的那个东西的一个想法植入到了物质之中;物质变成了我们想要的东西的时候,它就不仅仅是一个物质体了,而是按照我们的想法而存在的物质体。
三、劳动力在“体内”,价值在“体外”
我们有了上文的过程图,对于宏观上人类如何进行生产实践就容易理解了。但是,上面的过程图还缺少了一个部分。在生产实践中一定要有执行者,也就是一些人作为工人、手工艺人等存在,上面这幅图才能够成立。生产实践是将人的意识变成物质放在物质之中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谁来执行,放进商品之中的意识就是谁的意识。我们就按照这个线索,寻找一下如何将劳动价值理论的两个核心内容寻找出来。
首先,劳动力的定义是“人的劳动能力,蕴藏在人之中脑力和体力的总和”。也许这么说更容易理解:劳动力,就是我们作为个人,能够将意识变成物质的能力。如果是全人类的“劳动力”,那么就叫它生产力;而个别人,或者一个群体的“生产力”,我们就叫它劳动力。总的来说,“劳动”这个概念依然和我们最开始学习的,将意识变为物质是相同的含义;而劳动力概念中的“力”与生产力之中的“力”一样,是指“能力的大小”。
这时,我们就可以轻松理解政治经济学中最让人头疼的概念――价值。既然劳动力包括脑力和体力,仍然存留在人体之中;那么“价值”就可以被表述为不留在人身体之中的脑力和体力,它们通过劳动被消耗掉,同时驻留在物质中。再进一步说,我们前文用大篇幅探讨的“变成了物质的意识”就叫做“价值”。
劳动力和价值这一对概念联系得很紧密。劳动力是潜在的,还没有真正变成价值的意识;而价值是已经付出劳动力,蕴藏在商品之中的意识。这样,大纲中价值的定义也很好理解了:蕴含在商品之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首先,我们生产出来能够进入社会的都叫做商品。我们生产过不能进入社会不能叫商品的东西吗?有的,垃圾就是一种。在商品之中,肯定有我们在生产中附加在商品上的意识,而价值是对这部分意识的总结。这部分意识是通过劳动附加在商品之上的,同时,无论谁将自己的意识附加上去,我们都无法评出一个三六九等、谁的意识更好更对,所以它们必须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既然如此,我们可以进一步修改我们上面的人类构建社会的流程图:
四、“具体”“抽象”,都是劳动
有了上面这个基础的十字图,那么我们就可以马上着手记忆这一对易混淆的概念: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
以这幅十字图为基础,我们可以迅速找到二重性的原因:只有生产实践这里是两个过程的交叉点。这个交叉让生产实践同时处于两个独立的过程中:横向,是现实的、物质性的自然界中原料被生产成商品进入社会,成为人类世界的一部分的过程;纵向,则是我们抽象地将意识作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一种总体性概念来看待,通过劳动过程将意识附加在物质之中的过程。我们可以在横向上找到现实世界的所有东西:自然界、原料、生产、商品、社会,所以横向过程是“具体劳动”。而纵向过程则是哲学思考的产物,我们找不到劳动力,只能找到拥有劳动力的人;我们找不到价值,只能找到拥有价值的商品;这几个从人、商品中抽象出来的概念所组成的过程,我们叫做“抽象劳动”。这两种劳动的不同,我们就叫做“劳动的二重性”。
通过对以上四种概念的辨析,我相信我们已经开始进入政治经济学内部的学习了。政治经济学本身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所以相较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加难以理解。不过,政治经济学内部逻辑结构明显,如果在学习中,能够将领悟到的逻辑画成图,这样学习效率将会更高。最后,告知各位读者,以我上文提供的十字图作为基础和中心,可以将政治经济学的全部知识都画下来,利用大纲知识自己试一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