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张艺谋电影的美学意蕴解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张艺谋的电影内容厚重、场面宏大、色彩明亮、音乐富有个性、生活富有气息,充满着浓郁的美学意蕴,正如司空图所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他的电影既有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也有对中国传统美的弘扬与讴歌。片中有余味,片中有余意。即便是面对痛苦也要让人们体会到美,而且这种美超越了苦难。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感悟人性美、建筑美、音乐美、意象美,令人赞叹。他的影像奇观值得激动与期待。
[关键词] 电影;美学意蕴;解析
“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艺术。”[1]但并不是每一个导演都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
宋代诗人梅尧臣认为鉴赏诗作“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欧阳修,《六一诗话》)我们观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作品无论人物、建筑、音乐还是色彩都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意蕴,其“得于心”之时,也给观众以无限想象的空间,让我们看到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值得激动与期待,在对生命的礼赞中,我们分享到了影像奇观和其中的美学意蕴。
一、人性美
所谓人性美是指人们对人类社会的探索、追求、创造、奉献以及由此实现的人生价值。它包括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性美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也包括对生命的感怀及诗意的表达。它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张艺谋的电影内容厚重而丰富,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既有对传统美的弘扬与讴歌,也有对人性美的礼赞,特别富于艺术表现。在电影中他凭借着自己的审美理想,通过真实的、典型的人生故事表现出超越形而下而展现出形而上的精神空间。
人其实每时每刻都是按照美的尺度来生活的,每个人内心都有很美好的情愫,都在追求“诗意地栖居”。(德国荷尔德林,《轻柔的湛蓝》)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内心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贫瘠,心灵之美被世俗所遏制所掩盖,一时间对人性美失去了信心。导演张艺谋借助电影镜头,再现了墙角一朵朵惊艳之花来表现人的觉醒,歌颂人对命运的张扬、对生命的爱,表达对生命践踏的恨,让你有勇气和信心重温亲情、友情、爱情,学会感动自己,学会感动他人,找回内心最真诚的自我。电影《红高粱》《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千里走单骑》就是充满着深切人文关怀、洋溢着温馨爱情、饱含着浓烈亲情的影片,涤荡着人们内心的贫瘠与苍凉,让人的精神获得解放,使人性美得到升华。正如美学家黑格尔所说:“艺术的任务在于用感性形象来表现理念,以供直接观照”[2],“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2]。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故事情节简单而意蕴丰富,单纯而不单调,平淡中见伟奇,朴素中抒写壮美。镜头下的万物带着悲悯情怀,洋溢着良善、温馨,体现出人性之美,这也是作品魅力所在。在深厚的美学意蕴中,深深融进了作者的感悟和爱憎,展示导演对生命内质的探索,对生活哲理的追求,对生命真谛的理解,对人性美的礼赞。也许你就曾经被《山楂树之恋》纯真的爱情所打动。
二、建筑美
所谓的建筑美是指建筑本身的审美属性与人的审美相互契合而产生的一种魅力价值。中国的古建筑蕴藏着极其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富于变化的造型、多姿多彩的装饰风格,体现了我们的民族特色。张艺谋的电影特别注重故事发生地的选择,总能别出心裁地找到表达电影意境的地方。不管是内景的选择还是外景地的拍摄,都彰显了建筑美、意境美的风格与特点。
要像阅读小说、散文、诗歌一样去欣赏张艺谋电影中的建筑美。建筑于他而言不是华丽的实物,是一种思维符号,是灵魂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这一理念贯穿于他的多部作品之中。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那个深宅大院是位于山西祁县乔家堡村的乔家大院。其规模宏大,设计精巧,工艺精细,威严气派,庄重大方,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美,被称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走进乔家大院,是一条80米长的笔直的石铺甬道,院落成双“喜”字格局,显现了视觉平衡的对称美。沉重的横梁、灰色的砖墙、实心木材都给人一种美感。女主人公颂莲就生活在这个古朴但又壁垒森严的建筑中。灰灰的墙垣透着一股寒气,80米的甬道,既短又长,让颂莲无所适从,她走不出这个家,走不出几千年以来中国妇女一直默默遵循着的原则。借用这样的建筑拍摄电影,用剧中人物的话来说就是:“在这个院子里,人算个什么东西?”乔家大院以庄重的主体形象出现,让学生出身的颂莲显得特别渺小而又无助,一个既没有身体自由又没有灵魂自由的弱女子多么渴望冲出这深宅腹地。主人公的性格命运得以“灵魂”的显现。
电影《红高粱》取景于宁夏镇北堡,是西北部边防戎塞的土城堡;《菊豆》取景于黄山脚下的南屏村的徽州的古建筑;《活着》以清末天津“家”之一的“尊美堂”石府宅第石家大院为主要取景地。这里是规模最大的晚清民宅建筑群,素有“津西第一宅”之称。
建筑昭示着一个城市的特点,能给人一种心理暗示,告诉人们这座城市所具有的风格与精神。张艺谋导演借助这些建筑与特殊的外景地为作品创设了一种特别的意境,同时也更好地刻画了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有一拍即合之感。也让观众在电影中欣赏到了具有东方特色的建筑美与意境美。
三、音乐美
电影是视听艺术,音乐具有天生的艺术表现性。《尚书》有言:“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亚里士多德曾经将音乐分为实践的、伦理的、狂热的。音乐是以一种特殊方式作用于人们的心灵的。从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种各样的美,音乐导引的是人们对生活的深刻感受和记忆。
张艺谋电影音乐融合多种音乐风格,其中有粗犷的民歌、浓郁的民族音乐,悲凉的二胡、欢快的唢呐,也有节奏快、现代感强的摇滚乐,还有时尚而刺激的说唱乐。从中你可以感受到一方水土的风情血脉,一个时代的文化灵魂。如电影《活着》借助二胡曲将人生的无奈、无助、悲凉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联想到 “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注定了永远都在流浪,这个精灵就是二胡”[3]。
旋律美是音乐的基本形象。《山楂树之恋》的音乐旋律优美而略带忧伤,清新而略带惆怅,阳光而略带青涩,空灵而略带纯净,透着一种很怀旧很伤感的情绪,特别唯美,有一种返璞归真之感,很容易让人想到逝去的岁月,过往的记忆。《他哪里走,我哪里跟》的旋律声部分是由小提琴来演奏的,而和声部分是由钢琴来弹奏的。“没有炫技,没有装饰,两种不同音色的乐器就像两只翩翩飞舞的蝴蝶,相依相伴,互诉衷肠,凄美的旋律让人想起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4],再配以唯美的歌词“他哪里走,我哪里跟,心中的相思说不清。我唱的歌,他拉的琴,山楂树连两颗心。红花如是血,白花就是情,满树的鲜花却看不见他。天呀,地呀,你不要带走他。风呀,雨呀,你不要伤害他。我要变成山楂花,随他化作泥土,在这里安家”。这样的音乐安抚了多少焦躁不安的心,那每一个音符镌刻般地烙在脑海中,烁烁生根。真可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
此外《台》《爱人》《同船共渡》《佳人曲》《洞箫曲》等中都有多种音乐运用,但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浓烈悲悯的情怀中深深地表达中国浓浓的乡土情结,体现一个民族共同的情感记忆,将观众的心与祖辈的情感世界连成一片,就像《关中往事》的主题曲所言:“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这是电影导演生命的舞蹈,灵魂的歌吟,它教育着你、净化着你,同时也让你享受着。观众在电影的音乐声中听到了别样的故事,别样的人,别样的风俗,别样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