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活学成语 第4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活学成语 第4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成语经千百年的创造锤炼而成,古往今来,积淀传承,生生不息。其形式完整、内容精炼、含义丰富,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成语教学如何走出单调的解词、记忆模式,让学生喜闻乐见?于永正老师在他的“五重教学”中指出,教学要“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在他的课堂上,成语教学情趣盎然,学生在“绘、演、辨、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片段一 妙手丹青绘成语(《夕阳真美》)

(生读:太阳已经西斜……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

师:“连绵起伏”谁懂?谁懂就在本子上画一画。谁愿意到黑板上来画?什么样的山是连绵起伏的?(一生在黑板上画)

师:画得好!同学们看(指板画),连绵,就是一座山连着一座山;起伏,就是有高有低,有山峰,也有山谷。一起把这个词读两遍,把它记住,记住了以后好用。(生齐读)

【赏析】欧契夫曾经说过:“我发现我能够用色彩和形状表达那些语言文字难以形容的事物。”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成语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厚的内涵,含义深邃,学生不易理解掌握。在上述教学片段中,于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连绵起伏”时,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认为用图画比说话解释更直接,便让学生通过画图来表达成语的含义。这样,学生理解就更形象、生动、准确了。

片段二 惟妙惟肖演成语(《小稻秧脱险记》)

师:读到这里,我想,“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肯定读懂了。谁知道“团团围住、气势汹汹”是什么意思?

(于老师喊了几个举手的学生上台)

师:这几个同学懂了,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表演,看了你们就懂了。现在,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样站?

(生一拥而上,从四面八方把师围住。笑声)

“小稻秧”:你们要干什么?

“杂草们”: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一拥而上”你们懂了,但“气势汹汹”这个词没读懂。你们应该怎么说?做什么动作?想一想。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卡起来。

“杂草们”:(卡腰、瞪眼、大声、凶恶地)快把营养交出来!

“小稻秧”:我们搬到大田来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生不知所措)

师:(问全体同学)你们说,他们应该干什么?

生:他们应该上前抢营养。

师:对,要抢。营养在地里,快――

(“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了营养。“小稻秧”没精打采地垂下了头。生哈哈大笑)

师:杂草厉害不厉害?(生:厉害)凶不凶?(生: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生:野蛮)讲不讲理?(生: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了吗?(生:不让)这就是“不由分说”。(笑声)

【赏析】“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把抽象的思维跟双手精细、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发这些区域活跃起来。”(《给教师的建议》)理解成语,让在肢体动觉上有优势的学生透过身体来学习成语,将成语意思通过表演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经过思考、理解、应用,加深学习的印象。在上述教学片段中,于老师挑选了几个有艺术表演天分的学生,并率先垂范,与学生合作表演。通过夸张的肢体表演来诠释成语的含义,引导学生透过肢体来学习成语,使他们能够多元地进入成语的世界,是重情趣、重感悟的具体表现。

片段三 联系生活识成语(《新型玻璃》)

生:“藕断丝连”是什么意思?

师:我想,你这么聪明,一定会看懂的。不要看这一句话,只要看这四个字就能看懂。藕,见过吗?(生:见过)“藕断丝连”是什么意思?请你说说看。

生:“藕断丝连”就是没有断,粘在一起。

师:哦,说不清楚。想想,藕掰断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白色的小细丝。

师:对,藕掰断了,细丝还连着,这就是“藕断丝连”。这一课说的是什么?

生:这是说玻璃碎片里面的夹丝,玻璃碎了,夹丝把它连在一起。

师:完全正确。大家都要像他这样,一定要理解这个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这才叫动脑筋。

【赏析】每个成语都有它的特定意义,对成语的意义必须理解清楚,不能似懂非懂,满足于一知半解。成语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成语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学生在理解词语时有点困难,于老师便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先从这个词语的本义入手,再引导他们通过相似联想理解它在课文中所特有的含义。这样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就能掌握理解成语的方法,以后熟练运用于理解其他成语。

片段四 结合语境悟成语(《惊弓之鸟》)

师:今天,“惊弓之鸟”这个成语人们还经常用到。(小黑板出示一篇短文:一个团的日本鬼子被八路军包围在山下的公路上。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八路军消灭了一千多名鬼子兵。有一小股鬼子兵顺着一条小山沟逃进一座树林里。他们又渴又累,想坐下来喘口气。忽然不远处传来“啪啪”两声,他们像惊弓之鸟,抓起枪,慌慌张张地钻进草丛里)请哪个同学读一读。(生读)

师:读了短文后,明白了“惊弓之鸟”的意思吗?

生:日本鬼子被八路军打怕了,一听到响声就吓得躲起来。

师:是的。这个成语就是比喻受过惊吓,一有动静就害怕的人。

【赏析】学习成语在于运用,但如何用?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学习了《惊弓之鸟》课文之后,于老师提供了一篇范例,创设了语言环境,让学生体会如何运用“惊弓之鸟”。学生读了短文,不仅了解了这个成语的本义,还结合语境了解了其比喻义,并知道了以后如何运用它。教法和学法渗透其中,重视了知识迁移。

片段五 生花妙笔用成语(《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师:还有一个词没弄懂――“饱经风霜”。不过,书读到这个份上,我想同学们对这个“饱经风霜”应该懂了吧?懂的举手。(许多学生举手)

师:究竟懂到什么程度?我要考查一下,我想了一个办法,叫你们写一段话怎么样?如果这段话写得好,就证明你们对“饱经风霜”真的懂了。三轮车夫的脸是“饱经风霜”的,那么请你想象一下,在旧社会里,一个拉黄包车的人,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从头发到眼睛,到皮肤,到嘴唇,甚至包括他身上穿的衣服。我给大家开个头好不好?

生:好。

师:这个车夫才30多岁。请用这句话开头,展开想象,你认为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请你来写一写。但是这段话里面不准有“饱经风霜”这个词,通过你的具体的描写,告诉大家,这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

(生写完,交流)

生:这个车夫才30多岁,但他的头发乱蓬蓬的,脸色蜡黄,一双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窝中,嘴唇苍白,没有一丝血色,脸上也布满皱纹,一身寒酸的衣服打着大补丁,浑身散发出一股汗臭味。

师:这就叫“饱经风霜”。

……

【赏析】史迈尔说:学问之事,功夫要精密,解悟要透彻。盖学问之益不在读书之多,而在运用之熟。成语教学也在于学以致用。实践证明,儿童学习语言,对于某个成语的理解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是完全理解了才去运用,而是在言语实践活动中逐步加深理解,逐渐知道该怎么运用。这实际上是一个动态、逐步深化的过程。在上述教学片段中,于老师指导学生理解“饱经风霜”一词,看似随意,实是匠心独运,一举多得。学生在练笔过程中加深了对当时社会背景的体会,完成了对成语内涵的吸纳,而且习作能力得以提高。

一味地机械识记会使成语学习陷入枯燥晦涩、单调无趣的尴尬泥沼。只有将成语赋予积极的生命力,学生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学习效率。宋代的理学家程颐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在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绘成语、演成语、思成语、用成语,学习兴趣浓厚,单调的成语教学显得更为灵动。(作者单位:江苏省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实验小学)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