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信息时代的读书生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信息时代的读书生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由于影视和网络等信息手段的高度发展,在信息时代传统的学习方式――读书受到冲击,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少年读书率不断下降。读书是反思性的理性活动,是提高思维能力的基本手段;读书又是一种高尚的文化生活,是陶冶性情、提升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影视不能取代读书,应大力提倡读书,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关键词:读书;信息时代;文化

人类与所有存在物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不仅是物质性的存在,而且是精神性的存在,只有生活在精神的家园中,人的生命才有意义。千百年来,书籍是人类精神成果的宝库,读书是文明传承的基本方式,也是支撑人精神生活的支柱。这本来是不容置疑的共识,正如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所说:“任何地方,不仅在我们这个时代,书籍正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各种科学的开端。”①

茨威格说这话是在几十年前了,而在今日我国的某些人听来,此种论断似乎颇可疑了。随着电子革命,一个数字化时代到来了,万维网、赛伯空间、主页、博克、蓝光DVD、全息光盘……蜂拥而至,以印刷品形式流传的书籍好像已经被影像和画页淹没了。今天,在我国一部分人中,告别读书甚至成了时尚,这与发达国家回归读书生活的趋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目前,中国电视用户为3.06亿户,电视观众10.7亿,普及率已达85.86%。互联网用户1.4亿,而且70%是30岁以下的人口,其中未婚者更高达60%。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互联网用户主要是通过手机上网,手机用户是电脑用户的3.6倍。相反,读书人口的数字却在急剧下降。近几年国民阅读率(每年至少有读一本书行为的读者数量与识字者总体之比)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01 年为54.2%,2003年为51.4%,2005年降至48.7%,首次不足半数。目前,我国有阅读习惯的人仅占总人口的5%,远远低于印度。据报道,在我国图书阅读者中,2005年人均读书4.5本,而法国为14本,韩国为11本,而世界犹太民族年人均读书竟高达64本,是我国的14倍。看来,需要为读书正名,重新确立读书在现代生活中的位置。

不能用影视取代读书。影视是感性的,读书是理性的。影视是通过视觉图像和听觉音响直接刺激感官,而影响到人的意识,其手段是直观形象,所诉求的是感情和欲望,因此是非反思性的。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缺位的情况下,尤其是心理不成熟的青少年,极易受到纯粹的情绪感染,进入心理盲区,沉湎于幻想之中,出现心理和精神的畸变。日前在香港引起轩然大波的林娟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近日的“艳照门”事件尤其使人震惊,使人看到以刺激和煽情而吸引眼球的影视制作者,不啻精神毒枭。而读书所面对的是文字构成的文本,是在理性层面上,通过对概念和语句的解读,去把握其中所蕴涵的意义。用哲学语言说,这里有一个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之间的转换,亦即思维的逻辑重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不断攀向文本的思想高度,从而净化精神境界,提升自我意识,使心灵得到升华。这就是解释学所说的“视界融合”(fusion of horizons)。与此同时,人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影视是时间的,阅读是空间的。观看影视作品是实时的,是当下的在场感受,带有一过性,欣赏者的心理定位是瞬间感受,所体验的主要是情绪的波动、心潮的起伏和感官的愉悦。影视传播的这种特殊性质成为流行文化的技术载体,它的刺激性、浅近性、漂变性和模仿性,适应了商品时代高节奏的生活,成为苦于竞争的人群释放感情缓解压力的孔道。各种批量生产的“快餐式”的消费文化产品充斥市场,人们迷恋于其间,忘记了自我,成了纯粹的商品消费者,如鲍德里亚所说:“‘我存在’,但是同时,‘我没有名字,没有意义’”。与此不同,读书是空间性的。书的每一句话,每一段落,都超越当前的时段而存在,读者可以在任何一个阅读点上停下来,并由此出发,浮想联翩;也可以随时重读,含英咀华,反思回味。阅读是一个由浅入深的领悟过程,是主体的精神的长途旅行。好的作品百读不厌,而且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新的发现,这是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主张读书要“三复四温”,他年轻时代就读过的《史记》《汉书》,到了晚年还在读,书上写着某年某月一阅再阅。一本《晋书》的封面上写着“一九七五,九月再阅”,此时距逝世只有一年了。②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电子时代和网络技术引发的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革命。在三D革命(数字存储、数字交换、数字处理)时代,信息的高密度存储和高速传播,是以往时代无法想象的。而这种趋势还在加速发展,仅以光盘的信息存储为例,现在一张DVD的信息容量是5GB,最新技术的蓝光DVD存储量则高达25个GB,而美国即将推出的全息光盘竟达300 GB,其极限目标为1 600 GB,即1.6TB。研究表明,对人的一生来说,所需要的最大信息储量不过1.7 TB,也就是说,有一张这样的全息光盘差不多就足够了。

但是,对人来说,获取信息绝不仅仅是一种技术需要,其中还包含着丰富的人性需求。从生理层面说,传统的读书方式自有其独特性。工作之余,茶余饭后,人们喜欢手持一卷,或背倚沙发,或仰卧床榻,随意浏览;读到兴处,击节赞叹,意兴阑珊,掩卷默思。这种自由和随意是任何电子设备所无法代替的。从心理层面说,读书本身就是一个审美过程。每一册书,都是有生命的:且不说它的纸张、开本、版式、装帧所显示的美学意蕴,令人玩味不尽;单说每本书的版本和流传过程,就是一部生动的文化史,传达出发人深思的文化个性。一本有作者或藏书人签名的书,常常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就是这个道理。购书,藏书,赠书和读书一样,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我们常说的“坐拥书城”,是说一个人高雅的生活品位;说一个人“有书卷气”,是说一个人超凡脱俗的气质。所有这些都是在网络和屏幕上得不到的,读书是一种文化生活,是一种生命体验。

告别读书是向野蛮的倒退,而读书是走向文明的必由之路。还是茨威格说的好:“在思想世界所发生的几乎每一件事情,近日都要依靠书籍,而这种生活形式,充满着智慧,超越于物质关系之上,我们所谓文化者,没有书籍也无从存在。”做文明人就要做读书人。①

注释:

①茨维格,等.著.书的礼赞,叶灵凤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3.

②张久,著.读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