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唐诗《李凭箜篌引》中看筝曲《箜篌引》的意境表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唐诗《李凭箜篌引》中看筝曲《箜篌引》的意境表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箜篌引》这首近现代筝曲作品中的佳作,取材于李贺《李凭箜篌引》中诗意。此曲根据唐诗《李凭箜篌引》做内容,运用筝曲音乐把诗篇中箜篌演奏的奇色瑰丽描写的淋淋尽致。

关键词:《李凭箜篌引》;《箜篌引》;筝曲意境

《箜篌引》这首近现代筝曲作品中的佳作,取材于李贺《李凭箜篌引》中诗意。《李凭箜篌引》是唐代音乐诗篇中“拟声之至文”,李贺在诗中对李凭箜篌弹奏进行了大胆的想象,把箜篌音乐的神奇色彩描写的淋淋尽致、栩栩如生,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是同时代音乐描绘诗篇之最。

1 李贺与《李凭箜篌引》

李贺,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人。他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他勤奋苦吟、少为诗章,很早时就显示出了他诗人才华。早岁即工诗,与韩愈相知。却在赴京参加考试时,被他人攻击为不避父讳不得应考。遇见这样的沉重打击,李贺心中愤慨万千。元和六年,他在京任九品奉礼郎,官微俸薄,心中常有不平之气。元和八年,辞官回乡。元和十一年,他迫于生计,往潞州访张彻,终因体弱多病、仕途失志,同年病卒,时年27岁。不平凡的经历造就了这位不平凡的诗人,也形成了李贺独特的诗歌风格。他所创诗词想象奇特、词采奇丽,也因命运坎坷,常在诗词作品中感慨生命短促,宣泄怀才不遇的愤慨。

《李凭箜篌引》为唐代一篇描写音乐的传世之作。李贺在诗中用华丽的辞藻热情歌颂了乐工李凭对箜篌演奏的高超技艺。全诗如下:“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①这首诗大概创作于元和六年至元和八年间,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华丽的词藻来描述箜篌声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清朝的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认为,此诗堪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齐名,三首诗“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人,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2 筝曲《箜篌引》分析

《箜篌引》根据唐诗《李凭箜篌引》做内容,运用筝曲音乐把诗篇中箜篌演奏的奇色瑰丽描写的淋淋尽致。此筝曲的创作突破了传统五声调式,采用非传统五声音阶定弦。这种调式的突破更有利表现乐曲题材和现代作曲的风格。在曲式结构上,筝曲采用唐代大曲的题材。由“较自由的散板”、“幻想般地慢板”、“轻盈的快板”、“激动宏伟的广板”四个部分组成,与诗歌结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演奏技巧上,筝曲打破传统演奏技法,糅合了现代演奏技艺,很好展现了现代筝曲的艺术风格。这些演奏技法主要表现在右手指序的变化、对其他乐器演奏技法的借鉴、左手技法的解放发展以及一些非常规的掌击琴弦、握掌击板、煞弦、扫弦、拍弦等演奏技法而形成的新音色元素。这些演奏技巧的突破都较好表达了乐曲意境及所要展现的情感色彩。

3 筝曲《箜篌引》的意境表达

中国古典文论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艺术价值。何谓“意境”呢?在《辞海》中“意境”一词的解释:“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能使情与景、意与境相交融,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②古筝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古筝曲常运用丰富的旋律,给人以意境幽远、寓意深邃的感觉。古筝动人的魅力是音色,古筝的灵魂是韵律,古筝的意境则是人的情感心声。

筝曲的散序(引子)部分运用起伏多变的节奏和虚实相间的旋律与织体,意在表现“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的幻想境界。想象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清晨,清冷的晨雾还未消散,在长安城的一处高台上静静地坐卧着一只箜篌。这段旋律在弹奏时节奏可稍自由,呈现出梦幻般意境。右手轮指及左手和弦把情绪步步逼紧,最后在敲击煞弦中戛然而止,音乐连贯,一气呵成。

此曲慢板非常有特色,主旋律在这部分尽情展开,情感细腻丰富。主题呈现在音域上高低音的交替反复,收放自如、对比强烈。几处带滑音的摇指极富韵味,像是晨露在荷花上滚动般,把情感表现带入到了极致。这段音乐要突出主题“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结合诗句想象箜篌众弦齐鸣,似乎看到昆山之玉相击而碎,声声刺耳、直入人心。刹那间,又一弦独响,一只凤凰正引颈高飞、声声喧鸣。紧接一阵连音弹拨,仿佛绚丽多彩的兰花在争相绽放。

快板部分采用鲜活明快的舞蹈型节奏,既有婆娑之翩翩舞步,又有天高地阔之激情,象征着“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的奇妙瑰丽。开始一小段富有弹性和动力的节奏性拍击琴弦,为下面旋律展开做了铺垫。音乐基本上是几小节旋律音型的反复、变奏及扩展,左右手交替的十六分音符演奏,波浪式的旋律颇具有弹性,似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晰效果,又有舞蹈步伐般的轻盈。音乐在这时完美呈现,想象声音传入神山,令那神妪感动不已,水中的老鱼和瘦蛟也都按捺不住凌波跳跃、欢快起舞。主旋律三次变奏使情绪渐渐进入高潮,主题的扩展部又加入了左手扫弦,突出了它的重音,当乐曲逐渐的进入高潮,情感也随之完全的释放,最后在煞弦中结束,颇显气势和震撼力。

乐曲最后一部分达到了全曲的最高潮。开始以双手八度平行齐奏进入,呈现出音乐的流动性。接下来的快速点指段落是技巧段,左手快速的点指加以右手的小撮,清晰有力的点奏以及后面的主题音乐的再现,再配以大幅度强有力的刮奏和扫弦,表现出了浑然开阔的豪情。在乐曲尾声有规律的扫弦和加强力度快速弹奏的共同作用下,一段比一段的情绪高涨,音乐达到最高潮,终在双手强有力的上下刮奏中结束。

4 结语

器乐演奏的最高境界便是要淋漓尽致地表现其音乐意境。但音乐是一种抽象艺术,看不见也摸不着,这就需要演奏者调动丰富的联想,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深刻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在对美的探索和追求中提高自身演奏技巧,努力塑造出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演绎如临其境的音乐,掌握古筝艺术的真谛,使作品得到真正的艺术升华。

注释:①王全.全唐诗(卷3901)[M].中华书局,1960.

②引自夏征农《辞海》.中华书局,1999:2453.

参考文献:

[1]王全.全唐诗(卷3901)[M].中华书局,1960.

[2] 李小菊.诗意春秋伴入眠:唐诗背后的故事[M].山西教育出版,2008.

[3] 陈四海.中国古代音乐史[M].陕西旅游出版社,2000.

[4] 程璐璐.当代筝曲创新理念之探微[J].人民音乐,2007(4).

[5] 王建民.从古筝的定弦谈筝曲创新[J].中国音乐,1999(04).

[6] 何玉.李贺《李凭箜篌引》的音乐美学思想探析[J].中国音乐,2006(6).

[7] 佘艳.筝乐欣赏应注意形式与意境的结合[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5).

作者简介:任姗(1989―),女,河南商丘人,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2级硕士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音乐文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