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远去的帕竹王朝与拉加里王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远去的帕竹王朝与拉加里王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吐蕃王朝灭亡后的400年间,青藏高原一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而之后帕竹王朝取代萨迦王朝,让雅砻河谷又再次出现繁荣景象。于是我们希望通过寻访曾有“山南第一大寺”美誉的丹萨梯寺,找到一些歷史的足迹。

这座寺庙现在在桑日县,雅鲁藏布江北岸江乡岗日村北面的山腰上。站在山脚往上望,山势峻秀,山腰上青郁的树木中,一片废墟与废墟中绛红色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帕竹嘎举最早的寺院丹萨梯寺。

曾拥有十万僧众的寺庙,险成废墟

不知是否因为丹萨梯寺太高了,绛曲坚赞后来又在乃东县新建了泽当大寺。从山脚到山腰上寺院,重修的公路足足有10公里长。路面上浮土很厚,登山鞋踩在上面尘土四溅,不一会儿,裤脚鞋子就白花花的一片。天色渐暗,可高处的丹萨梯寺还是那么的遥远。

远处传来汽车的轰鸣,一辆皮卡车正往上走。等车到跟前,招手示意搭车,皮卡和着滚滚的尘烟毫不犹豫地停在跟前。车上坐着两个丹萨梯寺的僧人,他们是从乃东县采购生活物资回来的,很乐意带我到寺院里去,并把我安排在寺院的僧房内,然后带我去厨房喝酥油茶。丹萨梯寺是个被游客遗忘的角落,我的到来,给他们增添了一些新鲜的感觉。

第二天一早,当我走出僧舍,立马被一群“咕咕”叫着在院角觅食的藏马鸡所吸引。藏马鸡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十分漂亮,面部与嘴及爪都是红色,头顶是黑色的,脖子上有一圈细长的白条,身体呈蓝灰色,在阳光的照耀下,油亮油亮的。它们如同家鸡一样,在大殿周围、僧人的住所房顶和院里四处搜寻食物,当然僧人们也主动喂食给它们。它们对身穿红紫僧衣的僧人表现得非常友善:而对我却保持着一定的警觉,总是与我保持3~4米远的距离。

丹萨梯寺因歷史原因被破坏,成了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的巨大废墟。在帕竹王朝鼎盛之时,这里据说曾生活了十几万僧众。如今只有那挺立的廊墙和大片的废墟无声地告诉着人们这里曾有过辉煌灿烂的歷史。

在山下看到的绛红色建筑是近年来修复好的经堂与僧舍。在来自直贡嘎举派的堪布主持下,丹萨梯寺遗址正在重建修复,来自藏区各地的能工巧匠们一早就开始工作,他们忙碌的身影使丹萨梯寺像一个巨大的工地。

建在“高背椅”上的寺庙

从地形上看,丹萨梯寺所在的山像一个高背的椅子,而寺庙就恰好建在那狭长的椅面上。椅面不宽,所以现有的建筑只能高低错落地分布着。

无从得知,当初丹萨梯寺建于此处是偶然还是必然。

相传,帕木竹巴多杰吉布向师父塔布拉杰学得正法后,云游各地寻找修行地方。当他来到这里,发现此山的地形地势与师父指点的一模一样,于是他便到当地头人家里请求划地建寺。头人正在家中与朋友饮酒作乐,兴致正浓。帕木竹巴跪在地上,恳请再三,头人都没有理睬。最后,帕木竹巴不得不大声哀求,头人这才听到,便不耐烦地脱口而出道:“你尽管去建寺好了,你东建一百,西建八十,我都不管。”帕莫竹巴听完,喜出望外,认为这是一个好征兆,将来肯定会寺庙林立、事业发展,赶忙谢了头人,寻地点去。

当帕木竹巴正仔细打量思考建寺基地时,突然飞来五只画眉,在他头上吱吱喳喳地叫唤,还飞到前面为他引路。他跟着画眉走到一个山坡,五只画眉突然钻进一个山洞,就不见了。帕木竹巴认为这是佛祖在为他点化,于是开始在这个山洞修行、讲经并广为收徒,最终在此建寺。当时的修行洞内空荡荡的,只在正面的洞壁上安放着木质佛龛,龛内端坐着帕木竹巴的塑像,左侧木质的经书架上摆着十几套经书。僧人们还在洞前建了堵墙,修筑了门。这也就是丹萨梯寺的前身吧。

眼前丹萨梯寺的大殿废墟四周墙上架着脚手架,准备开始重修了。大殿的面积足足有1570平方米,令人称奇的是它只有一个很小的门,且建立在“L”形的峭壁之下。这一峭壁在经过建筑者的加工之后,距离经堂外墙只有3~5米,形成大殿转经甬道。高耸的殿墙和陡峭的山壁及山壁上刻着的巨大经文使这个人工与自然结合的甬道显得犹为神秘、庄严。据说,大殿内积藏有丰富的经书,经书架与建筑的墙壁等高,架上的藏经之多,相传即便殿墙倒塌,经书也足以支撑住房顶。可惜如今大殿空空荡荡,意大利学者图齐照片中密密的金银造像与佛塔今安在7传说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令人感慨。

寺庙对岸的村落也藏龙卧虎

修好的经堂不大,佛龛上放着新制的佛像与帕木竹巴造像,但是看不到任何一尊著名的以丹萨梯寺命名的、代表着佛教艺术最高成就的“丹萨梯寺风格”造像。

“丹萨梯寺风格”造像吸收了尼泊尔造像艺术魅力,又融入当地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并具有地区性的尼藏融合的艺术风格:它以造型优雅、题材新颖、风格壮美、装饰繁缛、工艺精湛、存世量少而闻名于世,在藏传佛像艺术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不过也有人说,丹萨梯寺风格的造像并不直接出自于丹萨梯寺,而是出自与丹萨梯寺隔江相望的某个村落,在此村落中,曾经发现制造金银佛像作坊的废墟。

据说此废墟在丹萨梯寺的望楼就能看到。望楼在寺院的最南端,建在小山头上。望楼正在重修,人来人往的十分繁忙。站在它的前面,雅鲁藏布江如碧蛇流淌在白色的水滩与黄色的树木之间,村落点点分布,黑色农田大开大闺,一幅田园佳景铺展在眼前。只是我仍然不知对面的哪个村庄是真正的“丹萨梯寺风格”造像的制造之地?

远方那些散落在村落里的黄色树木,让人联想到,这些树木其实曾与绛曲坚赞有关。

大司徒绛曲坚赞不仅文韬武略,还是植树最有力的倡导者。在他的著作《朗氏家族》中,多次提及植树,如他要求自己的后人“每年立志种活二十万棵树木,并安排守林人验收和查证”。关于植树的好处,他也进行简明扼要的说明:“维修寺庙,修葺寺院属民和贵族属民的房屋,建造船只等无所不用,是永耗不尽的资源。”甚至为了树木的再生还说出伐木的方法:“放倒树木,要根据时令季节,不要连根拔起,用镰刀等锋利的工具在其破土处砍断,以确保在此处仍能生长。”植树造林的思想对生活在当代社会的我们来说,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但在几百年前,身为的统治者,绛曲坚赞就能提出并倡导它,这无疑是具有敏锐的眼光与超前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