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李觏经济伦理思想目标浅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李觏经济伦理思想目标浅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李觏认为所有的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国家的富强。以国家利益为重是李觏的经济伦理原则,富民是这个原则的根本基础。李觏经济伦理的目标就是希望其经济主张能够使经济和谐发展,从而利国富民。李觏提出的一系列经济思想主张,都是为了实践他的这个经济伦理目标。

关键词:李觏;经济伦理思想目标

李觏是北宋的大思想家,是两宋哲学的开山大师。李觏的经济伦理思想深刻而丰富,是中国古代极富代表性的和影响力的。李觏经济伦理的目标就是希望其经济主张能够使经济和谐发展,从而利国富民。李觏提出的一系列经济思想主张,都是为了实践他的这个经济伦理目标。

一、和谐发展的良好经济秩序

经济关系的和谐是指经济关系的适当、协调。李觏主张离不开国家这个主体,经济伦理目标也是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待经济和谐的,所以经济关系达到和谐状态是指各种经济关系都是与国家的经济意图相容的,或者是处于一种良性发展状态。经济关系达到了这种和谐状态,那么经济局面将长久稳定,经济矛盾将得到妥善化解,经济将持续发展、增长,国家由此走向富强。

经济关系的和谐是一种美好的状态,李觏对经济关系的和谐构想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下无不足而上则有余”。李觏的经济伦理目标是希望达到利国富民,“所谓富国者,非曰巧筹算,析毫末,厚取于民以媒怨也,在乎强本节用,下无不足而上则有余也。” [1](p133)李觏的富民并不是让百姓越富越好,而只是让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能够丰衣足食,这样百姓才能够知礼节、知荣辱。李觏还积极保护中小地主阶级和普通商人的利益。统治阶级富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也得到了满足,社会才会长治久安。只有做到“下无不足而上则有余”,在富上的同时不忘足下,那么才有可能实现经济的和谐发展。

2.贫富有度。贫富有度就是指贫和富都有一个限度,应该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那么社会的管理就容易多了。贫和富差别过大,会引起贫富之间的对立,甚至矛盾激化,那社会就不可能太平了,就不能共同发展而达到和谐了。因此,面对北宋当时“富者日长,贫者日削” [1](p183)的社会现状,如何缩小贫富差距,是李觏所要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法,体现在李觏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中与各项经济策略中。

3.以农业生产为本。在生产力发展还很落后的情况下,社会的供给是很不足的。如果要使整个社会的经济和谐发展,就应该加强农业生产的发展。李觏主张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农业生产为本,带动各个经济领域的发展。李觏还试图通过对其他行业的控制来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经济伦理原则

经济伦理原则是指在经济利益的价值取向中确立的取向原则。它是通过平衡各种利益的价值,界定究竟是以何种利益为最高利益取向。要把握住一种经济伦理思想,首先要抓住其经济伦理原则。李觏的政治经济思想是为国家服务的,其政治经济思想的任务就是怎样使国家富强,因此李觏的经济伦理原则就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经济伦理原则。

在李觏的经济思想中,所有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国家的富强。就生产来说,一方面是为了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更主要的是为了使国家富强。交换也不单纯是为了便利百姓,其更重要的是在交换中通过税收达到富国的目的。分配方面虽然考虑了百姓的基本生活需要,但国家通过税收等政策占有了大部分的生产果实。消费方面,李觏提倡节用,就是要减少社会消费,以保证国库充实。由此可见,李觏的经济思想中,所有的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国家的富强,因而李觏的经济伦理原则可以说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

李觏在《富国策》之中,开宗明义就阐发了其思想主张,“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1](p133)李觏明确认识到,国家的一切活动都是必须以财物金钱为基础的。国家的政治、法律、文化等等,都是由经济决定的。李觏提出,“故圣贤之君,经济之士,必先富其国焉。” [1](p133)因此明君贤臣的主要职责是理财富国,养民治政。所以他认为君主应当理财,并且君主理财不能仅为满足自己的一己私利,而要以天下为家,以国家利益为重。他说,“是故圣人制天下之民,各从其能,以服于事,取有利于国家,然后可也。” [1](p77)

李觏积极主张开动国家机器干预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以确保国家的利益。在生产方面,李觏主张立法制,均土田,调动百姓生产的积极性,以保证生产的正常顺利进行。在消费方面,国家立法制,定制度,做到量入为出,取用有制,同时改革废除那些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的税收制度。李觏还主张废除盐茶专卖政策,认为由于实行专卖而使得盐茶质量太差而滞销,这样就影响了国家的收入。

三、以富民为利国的根本基础

在李觏的经济思想中,还可以见到其利民富民的一面。李觏认识到了保护人民经济利益的重要性。在李觏生活的时代,人民的生活痛苦不堪。李觏认为,国家对经济的发展,应以保护人民的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利,利于民,谓物实厚者;害,害于民,为物行苦者。” [1](p86)李觏认为,“然则民不富,仓廪不实,衣食不足,而欲教以礼节,使之趋荣而避辱,学者皆知其难也。” [1](p89)富民的目的并不单是为了百姓过得好,也不是百姓越富越好,而是希望以此求得国泰民安。也就是说,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为了使国家富强,首先要满足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足食足用,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所以他说,“使天下皆贫,则为之君者,利不利乎?” [1](p90)只有当人民富裕了,国家才能强盛。这是李觏经济伦理原则的一个根本的基础。

在生产方面,李觏主张实行周的井田制,认为这样才能使农民有地可种,“耕者得食”,“蚕者得衣”。[1](p214)人民生活丰衣足食,就会安居乐业,而且也会使日趋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从而缓和阶级对立,这样才会人心稳定,使得国家长治久安。李觏认为农业是百业之本,国家理财致富,首先必须发展农业,要防止豪族地主兼并土地,防止富商大贾谋取暴利。发展生产是人民生存之根本。农业生产发展了,人民丰衣足食了,社会才会稳定,这样国家才会富强。李觏如此地看重农业生产,关心农民,其更重要的就是因为农业生产更是富国之本。

在分配方面,李觏主张支持富有者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他说:“田皆可耕,桑皆可蚕,财皆可饬,货皆可通,彼独以是而致富者,心有所知,力有所勤,夙兴夜寐,攻苦食淡,以趣天使听上令也。” [1](p90)李觏认为这些人通过商品生产与流通而发财致富,他们所得到的分配是应当受到保护的。这样的保护措施保证了人们所应得的劳动收入,使得一部分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富裕起来了。在贸易方面,李觏主张商业自由经营,让商贾获利。

李觏在分配与贸易方面的这些观点,体现出了他的富民思想,而同时更主要的也遵循了他的经济伦理原则,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因为他的这些主张都最终是为了可以保证国家的收入,使国家获利的。

李觏的经济主张是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来提出的,发展生产,保护农民的基本利益,都是作为利国的一个根本的基础,都是从国家的利益出发的,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服务的。因此,可以说,李觏经济伦理思想的原则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富民是这个原则的根本基础。

为当时的社会服务的,因此现在看来难免有些幼稚和偏颇。但是其中的颇具现实意义和前瞻性的构想,是非常值得我们赞叹和借鉴的。(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觏,李觏集,中华书局,1981年

[2]姜国柱,李觏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3]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