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饲料市场供需平衡预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饲料产业是我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其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响我国饲料需求的主要原因以及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引入二次指数平滑模型对我国未来几年中饲料粮生产与需求进行预测,并进行平衡分析,最后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饲料市场 需求 供给
对我国饲料产品需求水平和供给能力现状的描述
饲料产业发展的目的是要解决人口增长对畜牧、水产品的需求(孙东升2001)。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并且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因此对粮食以及畜产品的需求也一直呈上升的趋势,而与此同时,我国的耕地资源不断减少,天然草场不断消失,如何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现有的宝贵资源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在进行供需预测时,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我国饲料产品需求与供给现状。
影响我国饲料需求的重要因素
食用畜产品 过去十年,随着人口和收入的增加,中国居民食物结构得到很大改善,对食用畜产品的需求量增长很快,因此,肉、蛋、奶等动物食品的消费量的快速增长必然带动饲料需求量上升。
家畜生产的技术进展和结构变化 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我国的各种畜产品消费量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人均购买力的增加而快速的增长,但是饲料粮的消耗量并没有呈现同样速度的增长速度,这是因为随着家畜饲养业的专业化和集中化饲养技术、家畜育种和管理的进步,大大提高了饲料转化率。
价格和其它经济因素 饲料需求的整个水平和类型主要取决于畜产品的价格和饲料价格之间的关系。当畜价与饲价比上升时,生产就变得有利可图,从而使得畜产品生产扩大,饲料消耗也会增加。相反,当这种比例低或下降时,畜产品生产变得不具有经济利益,饲料需求也就受限。其它经济因素是指由于一些技术因素导致诸如饲养效率改变和非饲料生产成本变化等能缓和价格因素影响,也会引起饲料需求量的变化。
其它非经济因素 有时某些社会或政策因素也能导致对经济的影响。一些突发社会事件常常能导致某些产业的停滞甚至衰退,如2003年初的非典事件,非典疫病在我国部分地区暴发和流行以来,对我国养殖业和饲料工业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我国饲料生产目前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饲料资源仍处于短缺状态 我国是资源短缺的国家,而且资源破坏速度惊人,同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并且在未来50年内仍然是处于总人口增加的趋势,加上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物的消费将会增加,我国的粮食以及畜产品的消费将会成大幅度的增长趋势,所以从长期来看饲料资源短缺问题将是制约我国饲料生产的主要因素。
饲料工业体系不完善,整体加工能力低 饲料工业在我国起步较晚,1997年后发展迅速,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它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但同时目前我国饲料工业的各方面的发展还不够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区域布局不够合理,导致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饲料生产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饲料生产仍停留在以生产混合饲料和单一饲料为主的阶段,而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以及预混合饲料在饲料生产中所占的比例有限,因此饲料的利用率以及畜禽的营养效果难以达到国际的先进水平。同时,由于我国的畜牧业生产结构的不合理,导致饲料产品结构不合理,耗粮数量较多的猪料比例占到50%以上,禽料占到25%-30%,而节粮型的牛羊料约为20%,而世界水平为猪料31%、牛料26%,奶料17%,因此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有一定的距离。
对未来我国饲料消费需求水平的预测
中国饲料消费需求――国内市场容量的预测
本研究主要是针对粮食中作为饲料的一部分粮食的预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饲料粮。
对历年来饲料粮需求的换算。根据肖国安(中国农村经济2002)的观点,饲料用粮根据国际上通用的饲料转化率标准,结合我国喂养畜禽和鱼的习惯,分别按以下标准计算:猪肉为1:4,牛羊肉为1:2,禽为1:2,蛋为1:2.5,鱼为1:1,奶为1:0.5。因为猪肉产量在统计过程中水分较大,故猪肉产量按80%计算。同时,由于中国饲养的习惯,饲料中饲料粮约占74%,所以还需要乘上一个比例。我们选取从1992-2002年的数据,分别得到猪肉、牛肉、羊肉、禽肉、禽蛋、渔产品以及奶产品这11年的产量(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在按照各转化率得出其消耗的饲料粮,最后得出从1992-2002年饲料粮消耗分别:是9154.259万吨、10087.79万吨、11721.55万吨、13348.39万吨、14896.79万吨、16387.27万吨、17668.68万吨、18137.28万吨、18946.21万吨、19640.27万吨、20525.21万吨。
对2006-2010年饲料消费量的预测。
二次指数模型的建立 二次指数平滑法是针对上升或下降趋势明显的需求序列而言,也即它是为有线性趋势的线性预测服务的。二次指数平滑法通过计算一次、二次指数平滑值建立一元线性模型,利用线性模型进行未来预测。其计算公式是:一次指数平滑值:S(1)t=αYt+(1-α)S(1)t-1。
二次指数平滑值:S(2)t=αS(1)t+(1-α)S(2)t-1;线性模型:Tt+k=a+bK。
其中:S(1)t、S(2)t分别为t期一次、二次指数平滑值,α为权系数,Yt为实际值,S(1)t-1、S(2)t-1为t-1期一次、二次指数平滑值,Tt+k为t+k期预测值,K是t期到预测期的间隔期数,a,b为平滑系数,a,b可由以下公式求得:a=2S(1)t-S(2)t;b=a/(1-a)*(S(1)t-S(2)t),利用excel计算,我们可以用该公式分别得出从1992-2002年饲料粮消耗的理论值,并且发现任一年份的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误差都不超过5%,因此该模型是适用的。最后得到:a=20523.46,b=851.0158。
对2006-2010年饲料粮需求的预测 因数据来源的限制,2003-2004年的饲料粮需求通过历年的数据进行推算。将数据代入公式得到,2006年-2010年的饲料粮需求是:23927.53万吨、24778.54万吨、25629.56万吨、26480.57万吨、27331.59万吨。
中国饲料供给能力的预测
历年饲料粮供给的推算。我们认为饲料粮的供给应该是:每年生产的粮食总量-种子用粮-损耗-口粮-工业用粮(克劳德・奥伯特,中国农村经济,1999)。按照目前比较通行的检验法计算,工业用粮可以按照粮食产量的6%来计算,损耗按照粮食产量的2%计算,其中种子用粮包括谷物、大豆和薯类的种子用粮,每年生产的粮食总量,种子用粮,口粮,工业用粮的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因此历年的饲料粮生产量为:14342.02万吨、15772.39万吨、13901.42万吨、15989.25万吨、19536.63万吨、19321.64万吨、21312.79万吨、21303.68万吨、17161.96万吨、17400.35万吨、18200.81万吨。
对未来几年饲料粮的预测。
模型的选择 模型仍然选择二次指数模型,分别得出从1992-2002年饲料粮生产量的理论值,经过比较,预测值与实际值的误差全都不超过5%,我们可看出二次指数平滑的效果非常好,因此可以用来做预测。解出:a=18187.74,b=587.1358
对2006-2010年饲料粮生产量的预测 因数据来源的限制,2003-2004年的饲料粮生产量通过历年的数据进行计算。将数据代入公式得到2003年-2010年的饲料粮生产量是:18774.88万吨、19362.01万吨、19949.15万吨、20536.28万吨、21123.42万吨、21710.55万吨、22297.69万吨、22884.83万吨。
对我国未来饲料生产发展的思考
未来消费量和生产量的增长趋势及原因
人口增长:2003年开始我国的人口突破13亿,到2010年将接近14亿,人口的持续增长将要求消费更多的食品,粮食以及畜产品的消费量将会不断增加,因此无论是就粮食而言,还是饲料粮而言,都需要加大生产量。
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收入的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尤其是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到2010年时将接近1000美元,由于收入的大幅度提高,购买力增强,从而带动食品消费尤其是肉类消费,继而带动饲料粮的消费。
饮食结构的优化:众所周知,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带动饮食结构的变化,而发展趋势必将是谷类食品消费下降,动物性食品消费上升,这样就会使粮食消费中的口粮比重下降,而饲料粮的比重将会上升,从而带动饲料粮的生产量上升。
农业结构调整:我国的农业结构调整将会使畜牧业生产的比重逐渐上升,这样带动种植业中的饲料粮生产比重增加,从而提高了饲料粮的生产量。
2003-2010年消费量与生产量的平衡问题
由以上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饲料粮一直处于缺口状态,实际上我们比较往年的饲料消费量和生产量,可以发现其实从2000年以来饲料粮生产就一直难以满足国内的饲料粮需求量,有专家指出:1996-1999年粮食产量年年产大于需,而后从2000年开始出现产不足需,当年缺口1487万t,2001年缺口扩大到3188万t,2002年为2938万t,3年合计缺口7607万t(蔡洪法,中国水稻研究所,2003)(其中数据可能因为来源不同,有所出入,但差距不大),其中绝大部分是饲料粮的消费缺口。
对策建议
控制人口增长,降低消费总量。人口问题始终是影响我国社会的大问题,我国粮食的增产总是被新增的人口所消耗,造成人均水平难以提高,因此只有控制人口规模,才能最终降低粮食和畜产品的总消耗,达到最终合理利用资源,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目的。
发展饲料工业,扩大企业规模。饲料产业的发展必然会促进饲料工业的发展,而饲料工业的蓬勃发展也必将带动饲料产业更快速、健康的成长,丰富饲料品种,提高饲料品质,扩大产品产量,更好地为畜牧业发展奠定基础。
提高饲料科研能力,促进饲料报酬率的提高。科技水平的提高能够极大地改善生产能力,饲料报酬率的提高,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饲料粮供需矛盾的紧张,因此我们应该健全科研机构,培养饲料研究的科技人才,提高饲料业科研与开发水平、饲料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以及饲料业技术推广工作,促进饲料转化报酬率的提高。
调整畜群结构,提高个体畜禽的生产能力。由于不同的畜禽对饲料的转化率是不同,高效能的养殖动物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约饲料粮,生猪的耗粮量最大,但是其养殖规模却最大,并且从蛋白质消费的营养观点上,其贡献并不能超过牛、羊,因此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畜禽养殖结构,并且提高个体畜禽生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节约饲料粮的消耗。
参考文献:
1.谭向勇,辛贤,蒋乃华主编.中国主要农产品市场分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孙东升主编.中国饲料产业发展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3.张晓辉,卢迈.我国农户生猪饲养规模及饲料转化率变化趋势探讨.中国农村经济,1997
4.史照林.饲料工业:畜产品增长的基础与动力.农业技术经济,1997
5.克鲁・波,陈劲松.中国畜产品需求增长对饲料粮的影响.中国农村经济,1994
6.辛贤,蒋乃华,周章跃.畜产品消费增长对我国饲料粮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问题,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