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语文教学中的设疑时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语文教学中的设疑时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设疑,是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路、争取良好课堂效果的主要教学手段。在导课时设疑。旨在快引学生入“境”;在教材的重、难点处设疑,旨在快速突破中心:在无疑处设疑,起“石击波起”之功;在课堂的结尾处设疑,旨在起升华之妙。

关键词:语文 课堂 设疑 时机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就是说,在学习的过程中,贵在寻求疑问。对疑问挖掘得愈深,学习的进步也愈大。对教师而言,疑问则是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路,争取良好课堂效果的主要教学手段之一。也是获得反馈信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掌握设疑技巧,把握设疑时机又是衡量设疑效果的重要指标。

设疑是为了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快速度地思考和理解文本,是为了在课堂上始终吸引学生注意力,引领学生走入文本进而产生共鸣,为了激发学生研读文本的兴趣。因此。设疑的时机应多选择在文本的引入、文本的重难点处、貌似无疑却与文本密切联系处、文章画龙点睛处、“铺路架桥”处、结尾处……选择好时机然后根据情况设定不同程度。设置或难或易、或谐或庄的问题。

一、在导课伊始时设疑,引学生入“境”

教师在授导伊始时适度地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创设疑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疑到思,从而使学生快速进入文本之“境”。正如好戏开头,鼓乐齐鸣,声势震天;自然先声夺人。一位教师在教授《孔乙己》一文时,板书课题后问学生:“孔乙己叫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答道:“叫孔乙己。”教师又问:“孔乙已是他的名字吗?”学生稍一沉吟,回答道:“是绰号。”教师紧问一句:“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连个名字都没有?”学生面对这个反常现象沉思起来,为进一步精心研读课文营造了一个极为有利的教学氛围。

二、在教材的重、难点处设疑,快速突破中心

一般来讲,教材的重难点处多是教材的中心意旨所在,课堂的教学重心也多是围绕这个中心意旨打转转。教师若按教学常规而平铺直叙地去分析处理教材,到精彩处学生多易心理疲劳而打不起精神,此时不妨另辟蹊径,在教材的中心意旨处设疑,这样做往往会收到意外的功效。如:在分析《爱莲说》时,有一位教师就不按文章的先后顺序去讲,而是直接紧扣题目,从莲花的形象,品质人手设疑:“此文的中心意旨是什么?请用一句话答出来。”学生由于在生活中早已观察有余,而今又熟读文章,故而都能答出:“写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教师进而又问道:“为什么作者尤其喜爱莲花呢?”此时学生几经教师引导点拨,跳一跳摘到了“桃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莲花比喻正人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从不清高自傲。”接不来才从文章的开头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写和牡丹是为了更好地映衬莲花,突出莲花的淡雅,正直,高洁。这样的设疑,既体现出老师的施教艺术新颖别致不落俗套,又能让学生兴致勃勃地“跳着摘桃”而乐此不疲。迅速巧妙地突破中心意旨,干脆利落地完成教学重点任务。

三、在无疑处设疑。起“石击波起”之功

有些言语文字,看来平平,是学生易忽略之处,实际上却含蓄蕴藉、意味深厚与世无争文本内容关系密切。若在此设疑,令学生咬文嚼字,则既能品味出语言文字的微言大义,又能欣赏到作者的匠心独运。如:散文名家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一开始提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不宁静”一词若用在别处,可以说平常得不足留意,可是教师却抓住不放:此词用在这里究竟起到哪些作用?换一个词语行不行?学生感到有金可淘,即刻带着疑问去书中求疑解疑。几经教师点拨,最终学生不由从内心发出惊叹:语言大师的遣词真是太神了!此词用在这里不仅与当时的气氛、人物的心情、文章的情调巧妙地契合,而且也更含蓄地表露出作者对黑暗统治的愤懑与抗争,从而想寻求超脱,以及暂时获得了超脱,但最终还是不能超脱的复杂矛盾的思想情感。如有设疑,恰如以石击水,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从而使得学生求疑解疑的兴趣更浓、更强。

四、在课堂的结尾处设疑,旨在起升华之妙

很多教师都有亲身体验:一堂优质课,任课教师总是牢牢地把握课堂的结尾,且又恰到好处地巧妙设疑,言已尽而意无穷,以期达到给人以启迪、教诲、享受的目的。一位教师在讲完《爱莲说》后,并没有让学生去放松自己,而是趁热打铁,于课堂的结尾设疑:“我们已经学完《爱莲说》这一古文,都已知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可以肯定,大家都会像《爱莲说》的作者一样,对自己最为钟爱的一种草木之花倾注自己特有的感情,下面不妨亮出自己的观点予以阐明。”学生即刻进入沉思,稍待片刻便跃跃欲试,接着学生就开始站起来阐述。有的说:我爱不起眼的小草,它的生命力特别顽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怕挫折,奋发向上;有的说:我爱梅花,它傲骨独具,敢与冰雪抗争,俏不争春;有学生称:我爱牵牛花,它高奏凯歌,不畏艰险,奋勇向上登攀;立即有学生表示相反意见:我不爱牵牛花,它只会自吹自擂而不能自立自强……此时学生的争论异常活跃,课堂气氛再掀高潮。这样的设疑不但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得以巩固和延伸,多项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而且道德品质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已渗入其中。

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有了疑,才有解疑后的觉悟。才有一番长进。如果语文教师能在课堂上抓住时机。选准设疑时间,客观、科学地设疑,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开阔学生的思路,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逐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学会自学,逐步总结规律,掌握语言,成为一个主动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