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平遥古城空间营造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平遥古城空间营造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平遥古城是中国现存的、历史悠久的、规模最大的县城。它是中国古代县城的实物标本,中国汉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本文对平遥古城的营造特征进行了探讨,并以面,线,点,结构为其营造要素对其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

关键词:平遥古城;空间营造;要素;文化

中图分类号:TU-0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8-0060-02

1 平遥古城历史发展沿革

平遥古城地处山西省晋中盆地中部,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城,其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的足迹。平遥,原称古陶,据明成化《山西通志・建置沿革》载:“平遥县,古陶地,帝尧初封于陶,即此。”春秋时为晋国属地,战国时属赵国。秦置平陶县,西汉置京陵,中都县。北魏始光元年,才更名为平遥,并延续至今。

2 平遥古城空间营造特征

2.1自然地理和选址

平遥古城地理形势险峻,位于素有“表里河山”之称的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的西南端。从小区域范围看,基本上是东南背靠太岳山,西北面朝汾河水,县城与汾河大致平行,县城方位约北偏西。古域的选址从布置上看显得十分高明,由于典型的温暖半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平遥古域水源偏缺,洪水比较罕见。县城位于洪水冲击扇边缘,总体上看利于域池的修筑。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良好的小气侯得以形成。

2.2城池形态

平遥古城素有“龟城”之称,意寓金汤永固,坚如磐石。相传,古城的六座城门各有不同的象征和寓意:南门为龟首,面向中都河,“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城之修建,以此为盛”。先前在南门外还有水井两眼,象征着龟的两只眼睛;北门为龟尾,是整个平遥古城地势最低处,雨天全城的积水都会由此处排出:东西四座瓮城两两相对,上西门,下西门以及上东门城门向南开启,形状如同乌龟的三足向前屈伸。

2.3整体格局

古域格局形成经历了几个重要时期,首先是西周王时期,这是关于古城建设的最早记载。明洪武年间,开始在“旧城”的基础上进行扩建,直到清末票号时期,由于经商业的繁荣,古城的建设出现了高峰,域中的豪华府邸也日益增多。如今的古城依旧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道路格局,整体空间布局井然有序,形状方正,以南大街为中轴线,市楼跨街而过,左城隍庙,右县衙署;左文庙,右武庙;左清虚观,右集福寺。左祖右社,文东武西。空间脉络唇齿相依,顺势成形。

2.格特征

古域整体艺术效果强烈,大片青灰色的居民建筑和庭院绿化相印成趣,南大街为整个空间的视觉中心。整个布局构思巧妙,结构严谨,当时人神共治和三教合一的思想渗透其中,素有“非比寻常完整画卷”的美誉。

3 平遥古城空间营造要素分析

3.1面――古民居建筑群

古城的城墙,寺庙、市楼、街道、店铺和民宅为一体,构成了一个结构完整、井然有序、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其中古民居保存十分完好,其建筑形态“外雄内秀”,建筑风格十分独特。源于黄土高原“凿石为窑”的住宅传统,深巷高墙下的传统民居其最大特点在于砖拱窑洞和木构瓦房的有机结合。城内保存较好的民居有四百余座,数目十分庞大。

同时,在古城中还保留着许多“堡”的居住聚落形式,堡内一般有一条方街,规模也不尽相同,以五十户左右居多,并且还残留着一些早期“里坊制”的特点,见证了封闭的里坊制向开敞的街巷过渡阶段的历史。其中,东壁景堡更是国内少有。

3.2线

3.2.1街巷

街道是城市的血脉,时间的流逝直接映射在这四通八达的狭长街巷上。平遥古城有四条大街、八条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组成的街巷格局,其形如同龟甲上的八卦图案,经纬交织,动静分明。七十二条小巷曲径通幽,错综复杂。街巷形态各异,有“干”字型,“井”字型和“丁”字型等。街巷大多路窄墙高,外观有较强的封闭感。整体街巷布局,构成了一副完整的九宫八卦图,包揽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古代哲学思想。

3.2.2城墙

3.2.2.1城墙起源

城墙是城市具体形象的象征,也是构成城市的骨骼。平遥古城墙原为夯土城垣,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前782年),明洪武三年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在原西周旧域垣的基础上扩建为今天的砖石城墙。平遥旧域狭小,低矮,大将尹吉甫北伐俨狁曾驻兵于此,筑西北两面,全是夯土域垣。以后,由于军事防御的需要,夯土城墙已经不足以抗御火炮的攻击,到了明代,我国制砖技术的高度成熟和青砖在建筑上的广泛使用,平遥城墙从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1370年)开始在原有的夯土基础上开始扩建重筑,才逐步形成了如今的规模。

3.2.2.2城墙特色

青砖夯土的古城墙,磨砖对缝,气魄恢宏(见图1)。其周长达六千多米,外墙有多个突出的建筑体,俗称“马面”,马面上筑有敌楼,城墙上的这些马面和敌楼共计七十二个,加上恰好三千个垛口,据说这象征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贤人。此外,清朝后期,在古城东南角还曾修建了一座象征古城文运昌盛的魁星阁,城墙外四周还有护城河。

3.2.3立体轮廓线

古域的建设者通过把错落有致的城墙、街道、店铺、寺庙和民居有机地联系起来,使这座小域在统一中有变化,平缓中见高低,富有节奏和韵律。

文物古迹大多在10m以上,民宅建筑在6~10m之间,少数建筑高达12m。街景轮廓线平展而起伏。登高远眺,平遥民居屋顶线条流畅,镂空的砖砌,翘曲的屋脊,都是隽永传统。简洁而富有高低变化的高墙、屋顶,构成封闭较强的外观,规模和装饰超出一般传统城镇。

3.3点

3.3.1日升昌票号

在清朝道光三年,我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在古域诞生。它专营汇兑,存放款业,其分号遍及全国各个大中城市。票号是现代银行的雏形。座落于“大清金融第一街”的日升昌票号,布局考究,格式别致。如今的“日升昌”旧址,已开辟为中国票号博物馆。

3.3.2金井市楼

平遥古市楼,作为全城的心脏,高达18.5m。它屹立于全城之中,矗立于既是龟脊又是全城中轴线的南大街北段街心。它既不是宗教性建筑,也非防卫性建筑,纯属群众性的市井,为城内独一无二的楼阁式高层建筑。它是古城的控制中心,采用清朝三重顶歇山檐设计,楼顶上兰绿黄三色的琉璃瓦精心拼着“喜”和“寿”的字样,市楼东南隅有一口井,日光投射,水色如金,得名“金井”(见图2)。

3.4结构――四合院的结构单元

四合院是平遥最为常见的民居建筑形式。藏于深巷的四合院,青砖灰瓦,原汁原味。其基本元素有:宅门、倒座、院落、厢房、正房组成。以一个最简单的四合院为例,正房朝南,厢房处于东西两侧,倒座与正房遥遥相对,院落有这四部分围合而成,大门往

往开在院落的东南角,然后辅以院墙,对外封闭,对内开放,有明确中轴线。正房一般位于宅基最后部位,左右两厢对称,主从有序。这些四合院大多东西窄,南北长。四合院沿中轴线有几套院组成,中间多为矮墙、垂花门楼分隔,形成二进和三进的“日”和“目”字型基本平布局形式,符合北方汉民族严谨的住宅形式特点。

4 平遥古城空间营造人文环境研究

4.1晋商文化

平遥商业和文化一样源远流长,早在建设初期,便亦域亦市。晋商是中国最早的商人,其历史可远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明清两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那时候,山西人以经商为荣,这种重商轻文的传统,造就了晋商时代的人才辈出,这些曾富甲天下的晋商们当年万里行贾,风雨兼程。“儒,官,商”三位一体的晋商文化可谓十分浓厚。

4.2宗教文化

平遥古域的宗教文化十分繁荣,信仰也比较丰富,其中类型包括道家、佛教、儒家、天主教、基督教。古城区原有庙、观、寺、坛、庵、殿、楼、台57座,其中寺庙48座。现尚存有清虚观、城隍庙、文庙、武庙、财神庙,基督教堂和天主教堂等。“龟域”的寓意也很好地融合了吉祥长寿,神秘的道教理念和积极进取的儒家思想。

4.3礼制文化

整座古城的构筑,无论是小四合院中的内外有别,长幼有序,还是整体格局中的五方四象,面南为尊,强化中轴,无不恪守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等级思想和正统的礼制观念。古代城市规模也有“礼序”标准,国都方九里,州郡府五至七里,平遥县城方三里,也合乎此礼序等级。

5 结语

“一座城市是一种无形的情绪集中,一种文化默契的定型。”时光的车轮碾过这座小城600余年,而城市面积和规划格局基本没变。这座以古代建筑为基本文化形态的历史文化名城,从山水自然的肌理到历史人文的积淀,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城市个性和气质。希望本文能在古城规划保护和品味城市文化中提供更广泛的关注和更多层次的视角。

参考文献:

[1]吴庆洲.象天法地意匠与中国古都规划[u].华中建筑,1996(2).

[2]裴梅琴.蕴珍寓易――平遥龟城八卦街[M].文艺出版社2003-4.

[3]宋昆天.平遥古城与古民居.[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4]梁培卿.品味平遥[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