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四川省城乡统筹与两化互动的关系与路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基于城乡统筹相关理论,探讨城乡统筹与两化互动的关系及其在四川的实践路径。结果发现,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城乡统筹是两化互动的目标,两化互动是统筹城乡的根本路径;新型工业化是城乡统筹的核心,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的依托,协调联动是城乡统筹的关键。最后,针对四川城乡统筹在两化互动的进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探寻四川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6条途径。
关键词:城乡统筹;两化互动;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11-0113-03
The Relationship and Path of Urban-rural Coordination Combining wit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Sichuan
CHEN Cheng1, LI Biao2
(1. 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engdu 611130;
2. School of Economic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611130)
Abstract: This paper proceeds from the view of urban economics. and utilizes materialistic dialectics to probe the relationship and path of urban-rural Coordination combining wit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Sichuan province based on theory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Result shows that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s the targe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teraction is the fundamental path to balanc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fter some discussions about current problems, this paper proposed six suggested approaches.
Key words: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rural-urban integration
城乡统筹与两化互动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城乡对立、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曾以“投资拉动、产业支撑”为发动机的四川,如今又辅以“城乡统筹、两化互动”两大动力源,由“双引擎”向“四引擎”的转变将会助推四川实现跨越发展。在面临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双加速”时期与建设西部经济高地的现实背景下,研究四川城乡统筹与两化互动的融合和城乡一体化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
实践需要理论来指导,城乡统筹与两化互动事关国计民生,更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将对已有研究成果加以梳理,探寻城乡统筹与两化互动的理论基石。
1.城乡统筹与两化互动的理论基础
当前,直接以城乡统筹与两化互动为对象的理论研究并不多,但从相关研究中,仍可发现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观点和理论。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城乡融合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伴随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相互分离—相互对立—相互结合”。以刘易斯、托达罗等学者为代表的“二元经济结构论”表明,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和城市转移是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必然存在的现象,而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两化”演进的速度及其发展阶段[1]。最后,以杜能、霍华德、赖特等学者为代表的“空间统筹理论”认为,解决城市“膨胀病”最有效的途径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借助科学的、统一的城市规划营造“产城一体”的和谐环境。
2.城乡统筹与两化互动的中国实践
城乡统筹是我国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切实途径,对解决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日益激化的矛盾、促进城乡联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城乡统筹依然面临诸多阻碍因素。我国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主要体现在城乡居民收入、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事业投入、产业结构等方面,其原因是城乡分割体制下公共资源向城市的过度倾斜[2],更为深层次的动因在于非均衡发展战略推动下的城乡产业结构差异化发展及其引起的工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扩大[3],其最大的两大制度性因素是歧视性的农业、非农业户籍制度、城乡二元的劳动市场和就业制度[4]。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围绕城乡统筹进行了多层次的研究,但涉及两化互动的研究较少。尽管恩格斯在论述城乡融合时对两化互动的理念有所涉及,我国也有学者在研究城乡统筹时强调过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有机结合,但是对城乡统筹与两化互动关系的研究少之又少,为此,本文将详细分析二者的关系并提出实现路径。
二、城乡统筹与两化互动的关系
正确认识并处理城乡统筹与两化互动的关系是形成城乡经济良性循环的必要前提,整体来看,城乡统筹与两化互动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1.实现城乡统筹是两化互动的终极目标
城乡统筹是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激化、“三农”问题突出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统筹发展观,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市、乡村协调发展为目标。两化互动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相互融合发展,是工业反哺农业、农业支撑工业、城市带动乡村与乡村支持城市的完美体现,并以推动城乡共融、互促发展为目的,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新的发展格局。因此,两化互动是以城乡统筹为最终目标。
2.实施两化互动是统筹城乡的基本路径
统筹城乡要求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最终实现城乡与工农的有机融合、达到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互相促进发展的态势。两化互动是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互融发展,是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动态调整过程,时空上需要做到同步演进。这种工业化提供经济支撑、城镇化提供空间依托的城乡双赢发展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充分体现“统筹兼顾”的方法,是实现城乡统筹的基本路径。
3.城乡统筹与两化互动的核心力量是新型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将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是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更注重环境保护、资源消耗、创新驱动以及开放合作。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三次产业结构实现协调发展的核心环节,是推动城镇化发展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中流砥柱。
4.城乡统筹与两化互动的重要依托是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产城一体、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新型城镇化不仅为工业化与城乡统筹提供必要的空间依托,而且在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向城镇集中,为区域增长极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工业化与城乡统筹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
5.城乡统筹与两化互动的重中之重是协调联动
城乡统筹与两化互动是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一脉相承的。在城乡统筹与两化互动的进程中,着力点在于城市与农村、农业与工业、工业与城市三大矛盾综合体的关系处理上,这就需要“两化互动”向“三化联动”转变,以“三化联动”夯实农业、农村的基础地位,推动城乡统筹的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一体化的城乡经济结构。因此,协调联动是城乡统筹与两化互动的关键所在。
总之,城乡统筹与两化互动是辩证统一的,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进程中,需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把握本质特征。
三、四川城乡统筹与两化互动的态势分析
由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西部地区不能绕过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而步入后期阶段,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最大的四川也是如此。四川省的工业化率在2000年仅为29.4%,而且大部分衡量工业发展的相关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5年12月,四川省委在第八届六次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工业强省”战略,把“工业强省”由共识上升到了发展战略层面。
在“工业强省”战略的指导下,四川的工业化率大幅提升, 2011年工业化率上升到45.1%,GDP达到21026.7亿元,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跨越2万亿元的省。然而,四川的工业化在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城镇化率却没有同步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由两条腿都短转变成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进一步加剧了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矛盾。为此,四川省委、省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旨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政策。
“十一五”时期以来,四川积极推进统筹城乡与“两化”发展,为四川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建设成就显著。
(1)经济快速增长。2006~2011年,四川GDP年均增长13.6%;2009年GDP增速排名全国第四;2010年GDP增速全国第一为15.1%,总量全国第八;2011年,成为全国第八个跨过“2万亿”大关的省份。
(2)就业总量持续增加。自2006年以来,全省的就业规模以年均0.3%的增速持续攀升,至2011年上升至4785.47万人。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乡村从业人员总量在逐渐减少,总就业人员的比重由2006年的73.2%下降至2011年的70%。城镇吸纳乡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逐渐增强,与2006年相比,2011年城镇人员占总人口的就业比例上升近4个百分点。
(3)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2006年四川的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 2011年突破了4000美元;GDP和人均GDP的高速增长催生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长。2006年、2011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002.4元和6128.6元,年均增长1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9350.1元和17899元,年均增长13.9%。
(4)民生投入力度逐步加大。改善民生是城乡统筹与两化互动的重要内容,四川2008年在“十项民生工程”上完成投入501亿元,2009年完成投入800亿元,2010年完成投入940亿元,2011年完成投入额突破千亿元,达到1195.8亿元。从2007~2011年五年来,四川省各级政府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占同期政府整个财政支出的比例已超过60%。
2.城乡统筹与两化互动的问题
在相关政策的刺激和各级政府的努力下,四川赢得“快于全国、好于西部”的佳绩,但不容忽视的是,四川在实施城乡统筹和两化互动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1)两化的缺口逐渐拉大。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同步发展是经济基础与空间依托形成有机组合的重要特征。2006年四川的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分别为36.2%和34.3%,2011年二者分别达到了45.1%和41.8%。这六年,工业化率的年均增速为4.5%,城镇化率的年均增速为4.0%,工业化的推进速度高于城镇化速度0.5个百分点,工业化明显快于城镇化。
(2)基础设施水平稍显滞后。城镇基础设施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城镇人民生活水平、生产外部条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整体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四川城镇主要的基础设施水平有所改善但仍滞后于城镇化。尽管2006~2010年,四川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镇道路面积的年均增速超过城镇化的年均增速分别达到了6.3%、4.9%,但城镇用水普及率年均增速仅为2.1%,燃气普及率的年均增速为3.3%,城区绿化覆盖率年均增速也仅3.1%,与城镇化的年均增速4.0%相比仍较低。
(3)公共事业发展缓慢。公共事业是城乡融合度的重要参考指标,近五、六年来,四川的公共事业发展缓慢。2006年,全省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分别为146个和202个,2011年分别上升到165个和205个,年均增长2.4%、0.3%,而艺术团体却由2006年的81个下降至2011年的78个;六年来,卫生机构年均增长1.6个百分点远小于城镇化4.0%的年均增速;普通中专、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小学的数量在逐年减少,幼儿园的数量年均增速也仅为2.5%,而且普通中专和小学教师的数量在不断减少,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教师的年均增速也只有1.8%、3.8%;另外,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个数都在下降,广播、电视覆盖率的年均增速也仅为0.2%。
四川在城乡统筹与两化互动过程中取得成绩的同时,应该更加关注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城乡融合、工农融合的发展历程中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是任何区域都必经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清晰认识这一点有助于深入分析城与乡和工与农的矛盾,进一步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新结构。
四、四川城乡统筹与两化互动的路径
整体看,四川已经步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阶段,步入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步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时刻。鉴于此,本文针对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了6条实现路径。
1.继续加快推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城乡一体化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四川依然需要依靠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强化城乡发展的产业支撑,为经济高速发展提供动力。要强化工业化的经济支撑,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首先,科学规划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通过科学编制、融合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发展规划吸引优质资源向园区集聚,推动产业向园区的集中和特色产业、特色园区的形成,并积极打造优质示范园区;其次,以成片引进理念引导产业集群的形成。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吸引关联度高的企业进入园区,引导不同要素资源向园区集中,有利于产业集群的打造和竞争力的提高;最后,以高新技术产业引导产业集约发展。
2.继续加快推进城镇化,以城镇化助推城乡一体化
城镇化是产业的空间依托,是实现统筹城乡的空间途径。两化互动实质上是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的有机组合,四川在加快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应同步推进城镇化,以强化城乡经济发展的空间依托。首先,以大中小城镇并举为重要抓手,构建多层次的、现代化的城镇体系,完善工业化的空间结构;其次,积极打造成都平原、川南、攀西、川东北四大城市群,全面推进城镇化的发展;最后,依托多层次的城镇体系,结合不同层级城镇的优势,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和扩散功能,全力促进多元化的区域增长极的形成。
3.继续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一体化
农业一直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更离不开农业的支撑。四川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应积极将两化互动向三化联动转变为城乡融合提供稳定的物质保障。首先,通过土地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等合作形式,集中流转农村土地,变传统的分散化经营为现代规模化经营,应用新技术努力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其次,积极打造有机、生态农业示范园,大力发展现代观光旅游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益;最后,鼓励国有、民间、外资等不同类型资本投资农业项目,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品牌,全面推进农业市场化。
4.协调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破除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制约
当前,四川的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十一五”期间,四川省城市建成区面积的年均增速高达6.4%,超出人口城镇化年均增速2.4个百分点,城镇土地和城镇人口的不协调性进一步凸显。在深入开展城乡统筹与两化互动的时期,四川应该加大对土地的管理,使土地的使用向节约化、集约化转变。首先,充分开
发利用荒地、荒山土地资源,优化土地使用结构,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其次,土地的使用方式应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进一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城市新区和产业园区的建设应不断向丘陵地区、山区延伸;最后,在严加监管土地总量的同时,应建立土地动态使用监测信息系统,加强对闲置和存量土地使用的监测,构建土地动态使用的长效机制和退出机制。
5.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资源覆盖面,提升城乡融合度
四川正处在人口城镇化的加速时期,要求我们必须把与人口城镇化配套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放在重要位置。一要依托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发挥城市群、产业集群的集聚优势,提高不同层级城镇的人口吸纳能力;二要彻底破除城市、农村的户籍制度障碍,加快新增城镇人口的市民化转变,加强农民进城的权益保障;三要加大就业培训力度,鼓励自主创业和自主择业相结合,积极营造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机制,多途径扩大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四要进一步提高城乡基础设施水平,加大科、教、文、卫公共事业投入以构建与两化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在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的基础上尽快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机制。
6.科学规划指导,以“三规”融合保障城乡一体化
规划是为了更好地达到预设目标,城乡融合的目标更应该科学、完善、统一规划。四川在实施统筹城乡、两化互动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三规合一”,避免规划重复编制;因地制宜,努力形成“产城一体”、“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强化功能分区,科学划分产业园区、商务区、居住区,避免“产城一起”;积极衔接城乡统筹、两化互动的整体规划以及新农村建设、交通发展等子规划,并强化各级规划的执行,处理好产、城、乡的发展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阿瑟·刘易斯著,施炜等译.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叶兴庆.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3(1).
[3]章国荣,盛来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化及对策[J].中国统计,2003(8).
[4]李雪艳,高翠珍等.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障碍及对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3).
[5]陈锡文.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J].理论与改革,2003(3).
[6]郭玮.城乡差距扩大的表现、原因与政策调整[J].农业经济问题,2003(5).
[7]刘奇,王飞.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03(9).
[8]石忆邵.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意义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