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长大后,童星是否依然闪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长大后,童星是否依然闪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不想长大的‘童星’不是好‘童星’。”乍听这句话,你是不是有点莫名其妙?被称为“童星”的那个人当然会长大,但“童星”这个称号能否随着“那个人”的成长而“升级换代”成“明星”,就是一个太微妙的问题了。而我们希望通过以下四位“童星”的现身说法,给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提个醒:比制造一颗“童星”更难的,是让这颗“童星”健康地“长大成人”。

郭柯宇:娱乐圈“八卦”的最早受害者

还记得郭柯宇吗?那个《红樱桃》里被敌人在背上刺满耻辱文身的少女楚楚?因为楚楚,当年17岁的郭柯宇成了百花奖影后;与此同时,由于她在《红樱桃》中的大胆演出,遭到了媒体的非议,郭柯宇一夜之间成了炒作的牺牲品。演艺圈的复杂,令这个未经任何科班训练、很小就开始演戏、17岁就夺得影后桂冠的童星不知所措:“我觉得自己对这个圈子太不懂了,它完全不像我原来想像的那样!”1997年,郭柯宇怀着对演艺事业的热爱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却名落孙山。当时刚刚知道八卦为何物的娱乐记者们又将“少女影后落选电影学院”的事爆炒了一番。毫无心理准备的郭柯宇被伤得体无完肤,最终淡出了这个给她希望又让她绝望的娱乐圈。

跟郭柯宇面对面的采访很特别,每一个问题她的回答都不确定,声音柔柔的、细细的,相当拘谨。习惯了刁难明星的记者却在郭柯宇面前小心起来,生怕任何一个敏感的问题都会让这个女孩受到惊吓。“坦白说,到现在我还是有点怕跟媒体打交道,怕面对复杂的娱乐圈。”郭柯宇平静地讲述了自己的经历,讲自己在不懂电影时为电影奉献了宝贵童年,被电影推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高度;等到真的懂了电影、爱上了电影却又遭到了电影残酷的拒绝。这种心理落差,使她在很长时间都难以调整。

与郭柯宇同病相怜的还有方超,这个20年前中国最著名的童星,郭柯宇说:“方超比我更为‘童星’的称号所累。”

方超:2岁开始拍电影,17岁被电影无情抛弃

谈到自己的“童星”经历,方超感慨万千。他在两岁九个月的时候,就参加了《啊!摇篮》的拍摄,从此便以“中国第一‘童星’”的身份在多部影片中扮演“儿子”:5岁演《牧马人》、6岁演《大桥下面》、10岁演《我只流三次泪》、15岁演《清凉寺的钟声》……

17岁那年,方超踌躇满志,想报考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却因为身高只有1米65都没有考上。回忆当时的感觉,方超说:“我真想不通,我从2岁拍到18岁,已经拍了16年戏,就这样还不能进电影学院的大门?”1米65的个头,加上生就一张娃娃脸,被电影学院拒之门外的方超同样遭遇了角色难找的尴尬――需要孩子演的戏有更多的“童星”资源可以挖掘,而方超一张全国人民都熟悉的娃娃脸却又让许多成人戏不敢找他。

之后,方超来到上海,迫于生计,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我在上海的餐厅打工,还帮学校上课、教小孩表演……经常会被人认出来,那种情形当然很尴尬,但我也习惯了。后来,我在打工时遇到了邵峰,在他的帮助下,我鼓起勇气,签了现在的公司,重新回到了演艺舞台,现在已经在一些古装片里出演了角色。很多当年看过我演戏的老观众都很怀旧,想看看现在的我是什么样子,很多导演就是冲着这一点找我演戏的。”

“你觉得‘童星’生涯带给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方超的回答既干脆又出人意料:“在我不懂得演戏、名利为何物时,就拥有了‘童星’头衔。我第一次拍戏时才两岁半,什么都不懂,大人怎么指挥我就怎么演,后来慢慢长大了,出于一种惯性,找我的人挺多,我就接着演,但实实在在得到的只有名没有利。有时候拍一部戏给200元片酬,有时候根本没有。戏拍得越来越多,我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等我真的长大了,找我的导演越来越少了,我才真正意识到什么叫‘可怕’。我没有上过大学,除了拍戏没有一技之长,真的是别无选择。”

对于时下一群“望子成龙”、正在进行自己的“造星计划”的父母,方超真诚地给出了建议:“如果能重新选择,我情愿从小不拍戏,不当‘童星’,好好度过童年和少年。到了真正需要事业的时候却不能拥有,这是人生最大的遗憾和痛苦,所以真心希望别再有我这样的‘童星’,‘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也别让孩子过早地选择所谓的‘事业’,以免孩子到了真正需要选择的时候已经别无选择了。”听着电话那端的方超用看透世事的语调谈与自己年龄几乎相等的“戏龄”,前辈‘童星’的辛酸与尴尬显露无疑。

如果说方超、郭柯宇这些“童星”的诞生并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系统“炒作”,偶然因素占了较大比重的话,那么,金铭、释小龙等“童星”的脱颖而出就显得有“计划”多了――尽管他们同样没有经过正规的学院训练,却在演艺圈“大朋友”的引导和帮助下打造出了不凡“星相”,而当观众已经熟悉并接受了他们的“童星”角色,他们的成长便变得很“冒险”了。如果他们长大后的形象脱不掉童年的影子,他们的演艺事业将很可能受到影响,所扮演的角色将大受限制。

释小龙:在水银灯下透支童年

释小龙从4岁起就在各种武打片中扮演“小英雄”角色。应该说,他现在还有资格享受“童星”的称号所带来的一切快乐与荣耀。他比同龄的孩子经历更多、获得更多,但同时也在水银灯下透支了自己最美好的童年时光。由于长期涉足影视,释小龙的学习成绩可想而知,据说,同班同学都已顺利地通过了小学毕业考试,只有他还没有通过。但父亲却为他成立了“小龙工作室”,除了帮他安排拍戏外,还请了专门的教练常年教他练功。

金铭:“娃娃脸”将演艺事业理智终结

如果说释小龙还没有意识到成长给“童星”带来的烦恼,金铭却比他提前一步体验了这一切――8岁时就出演“小婉君”一举成名,如今长大了的金铭脸上依然能让人轻易地找到“小婉君”的影子,这种刻骨铭心的“亲切感”同样限制了她所演出的角色范围。看到自己的演艺事业受到“娃娃脸”的连累,无法进一步发展,金铭清醒地意识到:“童星”生涯只是自己生活的一个阶段而并非全部,自己应该去充电,选择更适合的发展之路,而做这个决定最重要的就是调整“从明星到普通学生”的心理落差。如今正在北京大学攻读国际关系专业的金铭坦言:“我从来没有把演戏当成自己的专业,只是作为一种业余爱好。同样,只要不影响学业,我仍有可能抽空接戏。”

专家意见

1 对心理成长不利:“童星”与同龄人相比,要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当“童星”也会影响他的正常生活,而且过多的赞美和关注容易让孩子变得浮躁、骄傲。有些孩子甚至会被这种生活“冲昏头脑”,难于适应社会。

2 限制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孩子的成长是动态的。小时候表现出来的优势不一定是适合他终身发展的方向所在。如果过早把孩子限制在某一领域,孩子就失去了更多的发展可能性,不能朝着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去发展,结果到成年后真正成才的很少。

3 可能带来巨大心理落差:成为“童星”有很多因素在里面,自身形象的出众,才艺的表现能力等。有些孩子小的时候非常漂亮可爱,长大了却普普通通,到时候,孩子还需要面对这种巨大的落差。因此家长可以适当带孩子参加一些大型活动,但心态一定要摆平,明确自己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去出风头、争破头抢第一,而是让孩子增长见识、锻炼能力或者只是去玩一玩。

“童星”市场的形成不过是商家、成人引导的结果,孩子成了牺牲品。有些孩子不切实际地做着明星梦,导致荒废学业,甚至误入歧途,毕竟艺术这条道路不是每个人都能走的。在此,我们无意对家长为孩子设计的成名之路指手画脚,只是诚恳地希望孩子们能在成长的道路上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