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自拟除颤汤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54例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自拟除颤汤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54例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除颤汤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54例、对照组52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除颤汤。结果: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房颤发作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发作频率明显降低(P

关键词:阵发性心房颤动;除颤汤;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1.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6-0034-02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之一,尤其多见于老年人,一般人群其发病率在3%左右。房颤既可以发生于高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也可以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在早期多为阵发性房颤。目前治疗房颤的方法很多,包括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治疗、起搏器植入、外科手术治疗等,笔者运用自拟除颤汤配合西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54例,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3年3月~2008年3月本院门诊及住院的10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2位以上医师进行详细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入选标准:(1)确诊有阵发性房颤(房颤年发作次数10次以上),并至少有2次为心电图和(或)动态心电图证实;(2)既往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将10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4例,平均年龄(584±15)岁;男41例,女13例;平均心率(73±8)次/分,原发性高血压占50%、冠心病占20.4%。风湿性心脏病占14.8%;房颤平均病程(12±7)月;房颤发作平均次数(13.5±2.8)次/周。对照组52例,平均年龄(55±10)岁;男40例,女12例;平均心率(74±6)次/分,原发性高血压占48%、冠心病占23.1%风湿性心脏病占13.8%;房颤平均病程(11±6)月;房颤发作平均次数(11.5±3.2)次/周。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比例、房颤发作情况、基本用药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如ACEA、ARB、CCB等药物,不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除颤汤,方药组成:川黄连5g,竹叶15g,肉桂5g,附片10g,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10g,甘松10g,丹参15g,龙骨30g,远志12g,鹿角片5g,瓜蒌20g,菟丝子15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每次服100OmL。

1.3 观察指标 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症状、体格检查等,并由医生判断房颤发作次数。疗程为3个月。

2 结果

3个月后2组房颤发作情况比较,对照组房颤发作次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房颤发作次数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目前,房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射频消融,但对于器质性心脏病合并房颤则效果欠佳,且治疗操作复杂,在基层医院尚不能普及,且技术上尚处于探索阶段。所以,目前治疗房颤仍以药物为主。多离子通道阻滞剂比如胺碘酮是现在治疗多种心律失常的主要药物,可是由于它一些不可避免的副作用,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中医药的发掘,方药优化组合,可望达到多离子通道和非离子通道调节的综合效果,创造出更合理的新药。这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方向。本观察就是基于此思路,偿试用自拟除颤汤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经3个月的治疗,结果发现本方治疗房颤效果明显,房颤的发作频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

除颤汤由生脉饮和交泰丸组成,具有益气养阴、交通心肾之功,而附片与人参又组成参附汤,具有温通心阳的作用,而心脉的鼓动又赖肾阳的温煦,鹿角、肉桂、附子能升下元肾水,以滋心脉。瓜蒌宽胸理气、化痰散结,丹参活血化瘀以通心脉,竹叶、黄连清上焦心火,菟丝子,补肾水之源,龙骨、远志养心安神,甘松行气化痰。所以,全方从中医理论来看具有益气养阴、交通心肾,温心通阳、清上实下,理气化痰、活血化瘀兼安神的功效,对于气阴两虚,心肾不交,痰瘀互结、心络瘀阻、上热下寒,阴阳失调引起的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疗效。从西医角度看,方中的人参、麦冬、五味子、附子、甘松等药可以影响心脏的电生理功能,其组方中的多种成份能对心肌细胞离子通道产生作用,且有营养心肌、提供能量的作用。如近来对甘松提取物研究表明,其可以抑制心肌细胞钾通道,延长钙通道开放时间,轻度抑制钠通道,有类似胺碘酮的药理作用。全方可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降低房颤的发作频率,具有养心安神作用又可抑制交感神经功能,降低发生时的紧张感和心室率,减轻患者的主观症状。

目前,房颤治疗中,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副作用限制了其运用。因此,开发出具有“整合调节”作用的药物,应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发展方向,而中医中药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浦介麟,心律失常治疗需要寻找理想药[J],中华养生保健,2008(11):18~19。

[2]韩红彦,周育德,王燕,等,参松养心胶囊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J],疑难病杂志,2007,6(7):289~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