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倡导自然的朗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倡导自然的朗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无论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是《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但2011年版里增加了下面一段话,“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课标增加的这段话,提倡自然朗读重在一个“自然”上,就像说话那样自然,但又不等同于说话,也不是简单地念字,而是融入了朗读者对作品的感知、感觉和感受。朗读者得心应“口”,听者才能心从耳顺。怎样做到朗读“自然”,笔者以为,以下几个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在阅读教学上下足功夫

不论是教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文章,或是教说明文或说理文,都应该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作者的憎爱之情,褒贬之义,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所以只有先在阅读教学上下足功夫,才能轻松地在朗读教学中出彩。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不同个性,引导学生或体会文本的感情美;或再现文本的形象美;或感受文本的语言美。例如《第一次抱母亲》《花瓣飘香》这类课文,文本体现出来的感情十分美好,很能打动人。可以通过朗读,体会文本的感情美,以自己的人生经验,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而《泉城》《九寨沟》这类课文则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使之在学生心中形成“内心视象”,当自己的“内心视象”与作者契合了,也就深得文章的意旨了。朗读起来才能以“情”动声,而不矫揉造作。

二、教师要加强示范朗读

出色的朗诵就如同一首词曲兼美的歌,营造出令人沉迷的艺术氛围,加强范读,要求教师一定要练好朗诵的基本功,要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熟练掌握朗诵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朗诵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感受力。

而低年级学生学习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他们年幼少知,理解能力差,所以,有感情地朗读对儿童来说很难,这样就需要教师正确、耐心地去指导、范读,教给他们读的方法,逐步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为他们到高年级时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都须做到用普通话范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多音字及变调、轻音、儿化音;其次,教师在范读时要注意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让孩子们在教师的范读中体会到逗号停一停,句号换口气的停顿方法。时间长了,学生很快就会掌握朗读停顿的方法,正确地朗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读出形形的人物形态,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

三、加强朗读的指导和督促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诵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地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深入浅地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特别是最后两个层次,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诵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看法又都是深邃的,有鲜活生命力的,是植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此时的朗诵就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

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布置朗诵预习作业,课堂上要检查,检查后要有中肯的评价,具体的指导,应适当给予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课后还要布置朗诵作业,不仅读课外的美文,鼓励学生对文质兼美的文章熟读成诵。

四、开展活动,感受朗读的情趣

有的文本,故事性很强,用对话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这样的文本,在读人物对话时,就要比较夸张地演读,极力模拟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情状。如《三顾茅庐》一文,用对话塑造了刘备、张飞、诸葛亮等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读的时候就要置身文境,把自己当作里面的人物形象,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刘备的求贤若渴,张飞的鲁莽。这也是一种“自然”。

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让学生有兴趣读呢?我想到了让学生演课本剧,一些故事性强的课文就比较适合演一演,我让学生自主组成“剧团”,分配角色演一演,还要一个“导演”,这个“导演”必须朗读特别出色的,“演员”有什么不到位的地方,“导演”可以及时指正。最后从侧重人物语言方面,评选出最佳“演员”,看进步大小评选出最佳“导演”,最佳“剧团”。有了这些小光环,学生们更起劲了,只要有时间就研究台词,反复朗读;有的“剧团”为了得奖,私底下请老师帮忙,纠正读得不自然的地方。这样可以使朗读更生活化。

正如叶圣陶所说:“朗读的时候,对于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综上所述,自然而然的朗读才能读出感情,读懂作者的心境,才能顺理成章的理解透文本。这样朗读就能做到像叶老和《课标修订稿》中说的“感情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