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学业不良儿童孤独感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学业不良儿童孤独感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学业不良儿童孤独感的影响,为学业不良儿童孤独感干预提供心理学依据。方法:运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儿童孤独量表,以北京市四所普通小学四到六年级1276名小学生中筛查出的144名学业不良儿童为被试进行团体测查,采用一般线性回归和分位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线性回归中母亲的温暖理解的估计系数为-0.1115,父母惩罚严厉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3802,0.5158;(2)在分位回归中,惩罚严厉的估计系数,随着分位回归数从0.5到0.9,有增加的趋势;(3)整体上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父亲的拒绝否认和过分干涉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1303,-0.2897,对孤独感没有显著影响,但在分位回归中,父亲的拒绝否认和过分干涉在中低分位点处估计系数为(0.8142,0.2588)和(-0.3334,-0.4885),对孤独感有显著影响。结论:学业不良儿童孤独感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关,其中父母的温暖理解、惩罚严厉为主要影响因素。对于孤独感体验强烈的学业不良儿童,惩罚严厉对其孤独感影响尤其显著,父母更应慎重使用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父亲的拒绝否认和过分干涉对学业不良儿童孤独感的影响作用需要进一步更细致的研究。

【关键词】 孤独感;父母教养方式;学业不良儿童;分位回归;横断面调查

中图分类号:B84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3-0179-0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Rearing Style and Loneliness of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GU ChangFen1,ZHANG QingPing2

1 Education Schoo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100875

2 Statistics Schoo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100872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parents' rearing styles on loneliness among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LD),and to provide psychological bases for loneliness intervention of Children with LD. Methods: EMBU and 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 were applied separately to investigate parental rearing style and loneliness of 144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selected from grade 4 to 6 in four primary schools in Beijing. Data was analyzed by OLS and Quantile Regression statistical method. Results:(1) From OLS, the estimator of the coefficient of warmness and understanding form mother was 0.11, and the coefficient of severe punishment from parents is 0.38 and 0.52 respectively; (2) From Quantile regression, the estimator coefficient of severe punishment showed increasing tendency from o.5 to 0.9 Quantile; (3) Generally, result based on OLS showed that rejection and denial, and intervention of parents had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children with LD, but from results based on Quantile Regression, the quantile coefficient of rejection and denial, intervention from father were significant at the low and middle quantiles. Conclusions:Parenting rearing styles has great influence on loneliness of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warmness and understanding, severe punishment from parent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on loneliness of children with LD. Especially, for children at high degree of loneness, severe punishment from parents has more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ir loneliness, and it is necessary for parents to stop using severe punishment.

【Key words】 loneliness; parents' rearing styles;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quantile regression; crosssectional survey

孤独感是个体适应社会的重要指标,是个体认识到其期望达到的和实际达到的社交网络模式存在差距而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1]。孤独会对儿童的情感、认知、行为模式产生消极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孤独感有显著相关[2]。

学习不良现象在我国中小学校中普遍存在,学业不良儿童是指智力水平正常,又没有感官障碍,具有一定学习动机,但其学业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的的学生[3]。学业不良儿童在学校中常被称为“差生”、“后进生”,是目前人数最大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往往成为辍学儿童。学业不良儿童有较多的心理行为问题,其孤独感显著高于一般儿童[4,5]。父母教养方式是家庭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心理状态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邓丽芳等研究显示大学生的孤独感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偏爱被试呈显著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中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为唯一入选变量[6]。石庆馨等的研究显示,普通小学儿童的孤独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与父母的拒绝否认和父亲的惩罚严厉呈正相关[7]。潘玉进等的研究表明,普通小学儿童的孤独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父亲的过度保护呈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中父亲的惩罚严厉为最主要因素[8]。李艳红的研究表明,初中学业不良儿童孤独感与父母温暖理解呈显著负相关,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呈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中父亲的惩罚严厉为最主要因素[9]。

尽管以上研究的被试对象分别是普通大学生、普通小学儿童和初中学业不良儿童,但结果中较一致的结论是孤独感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负相关,与父母的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呈正相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到以小学学业不良儿童为被试探讨二者关系的相关研究。并且在以往的研究中,更多的是运用相关研究,采用一般线性回归的方法考察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孤独感的关系,得到的是描述上的结论。但实际上,孤独感强弱不同的学业不良儿童,其心理状态是不同的,导致不同心理状态的因素也可能是不一样的,相关分析与一般线性回归无法反映出这些差异性。分位回归(QR)是一种基于分位数的统计回归技术之一,是中位数回归的拓展。直观上讲,分位回归估计的是处于条件分布的某个分位点的样本如何受到各个变量的影响。通过对不同分位数进行回归,可以对条件分布的不同位置进行分析,并且分位回归结果对异常值不敏感,其稳健性强于一般线性回归(OLS)技术。张维迎[10]、邢春冰[11]曾先后将此方法用于经济学、管理学领域。本文运用分位回归对学业不良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进行更细致的研究,以区分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不同孤独程度学业不良儿童影响的差异。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取目的性取样法以避免不同水平学校教师在评定学习不良儿童时所带来的误差。先请专家给出教学质量为中等水平的小学的指标和部分名单,再在名单中随机选取四所教学水平、师资力量、生师比、生源条件、行业口碑等指标都处于北京市中等水平的小学。四所学校四、五、六年级36个班共有1276学生,其中学业不良儿童144名,年龄9-15岁,平均10.5岁;男生96人,女生48人。

学业不良儿童的入组标准为:(1)学业成绩标准。主科(语文、数学)学习成绩居年级后10%;(2)教师评定标准。教师根据学生的成绩、操行表现等情况综合评定为学业不良;(3)瑞文标准推理测验[12]评定智力等级在第四级以上,排除智力等级在第五级(智力落后)和一级以上(超常)的学生;(4)没有明显的躯体和精神疾病者[13]。

1.2工具

1.2.1 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EMBU)[14] 该量表包括66个条目,分父亲养育方式(含情感理解与温暖、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和过分保护6个因子)和母亲养育方式(含情感理解与温暖、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和过分保护与干涉5个因子)两个分量表。按1-4级计分,同一条目中,按照实际情况对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分别回答。在本研究中,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各维度的重测信度:父亲6个因子分别为0.8426、0.8524、0.6671、0.5808、0.6749、0.8414;母亲5个因子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8221、0.6676、0.7478、0.6936、0.7480。

1.2.2 儿童孤独量表(Children's Loneliness and Social Dissatisfaction Scale)[15] 该量表共21道题目。包括四个维度:孤独感(纯情感体验)、对自己社交能力的(积极)知觉、对目前同伴关系状况的(消极)评价和对重要关系需要未满足程度的知觉。这四个维度代表了孤独感的不同侧面。除社交能力评价的高分代表积极评价外,其他3个维度的高分均代表消极评价。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作1-4分,社交能力知觉维度反向计分后再和其他3个维度的分数相加,作为总体孤独感分数,总分越高,表示孤独感越强。在本研究中,总体孤独感问卷Cronbach α系数为0.849,重测信度为0.7828。

1.3统计方法 进行分位回归、线性回归等。

2 结果

2.1 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相关性 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得分见表1。表2显示由于父母相同或者相似的教养方式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若将父母的教养方式放在同一个回归模型中,则有较强的共线性,不利于回归分析。

2.2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孤独感关系的分位回归

为了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不良儿童孤独感的关系,进一步考察父母教养方式对学业不良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分别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不良儿童孤独感进行回归分析。用儿童的孤独感作为因变量,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作为自变量。父、母亲的一般线性回归(OLS),以及0.10、0.25、0.50、0.75和0.90分位数回归结果见表3、表4。0.10、0.25、0.50、0.75和0.90分别表示孤独感很弱、较弱、一般、较强和很强 [10]。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温暖理解、惩罚严厉是影响小学学业不良儿童孤独感的主要因素,这与李艳红[9]的研究结论一致。与石庆馨等 [7] 、潘玉进等[8]针对普通小学生得出的孤独感与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负相关,父母的惩罚严厉会加重孤独感的结论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母亲温暖理解的估计系数为-0.1115,其含义是母亲温暖理解的变动对学业不良儿童的孤独感的边际影响为-0.1115,而父亲一般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该教养方式系数不显著,表明母亲的温暖理解对降低子女孤独感的影响作用大于父亲;惩罚严厉的估计系数随着分位回归数从0.5到0.9,有增加的趋势,并且在同分位数处,母亲的分位回归估计系数大于父亲的,表明惩罚严厉对孤独感体验强烈的子女的影响更大,尤其是母亲的作用尤甚。可能原因是中国父母对子女有很高的期望,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成绩极为关注。而学业不良儿童因为学业成绩不理想,容易引发父母采用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过分干涉等教养方式。这些方式影响亲子之间依恋关系的建立,儿童得不到归属和爱的需要,就会强烈地感到孤独寂寞。学业不良儿童由于在学校得不到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友情,更需要得到家庭的温暖、理解和关怀,尤其是孤独程度较高的儿童,内心更是敏感脆弱,当父母使用严厉惩罚的教养方式,他们会产生强烈的被抛弃的恐怖,从而孤独感受更加强烈。父母对学习不良儿童进行严厉惩罚,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把自己的教育作用降到最低,尤其是母亲的惩罚会大大增强学习不良儿童的孤独感。有研究表明,母亲采取严厉的教养方式会比父亲更能影响儿童的情绪操控[16],与本研究结论一致。提示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尤其是对待学业不良子女时,更要注重教育方式。

本研究中尽管整体上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父母的拒绝否认对孤独感没有显著影响,但父亲的拒绝否认在0.10和0.50分位点处回归系数显著,而0.75和0.90下都不显著,表明父亲的拒绝否认对孤独感较强的学业不良儿童的影响不显著,可能的解释是子女对父亲的拒绝和否认习惯了,进一步的原因有待研究。父亲的过分干涉的估计系数只在0.25和0.50分位数处显著,表明在子女孤独感不很强的情况下,该教养方式能减少其孤独程度。这时学业不良儿童可能把父亲的干涉看成一种关心,一种支持,降低了对被父母抛弃的恐怖的联想,从而孤独感减少。这也从反面体现了学业不良儿童对爱和关注的需要以及亲密情感的缺失。

参考文献

1 Peplau LA,Perlman D. Loneliness: A sourcebook of current theory, research and therapy. New York: Wiley, 1982.

2 Pavri S, Amaya LM. Loneliness and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 inclusive classrooms: selfperceptions, coping strategies, and preferred intervention .Learn Disabilit Res Pract, 2000, 15(1): 22-23.

3 裴利芳.学习困难学生的认知因素分析.心理学动态,1995,(4):12-16.

4 Margalit M. Loneliness Amo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theory, research, coping and intervention. New York: SpringerVerlag,1994.

5 俞国良,辛自强,罗晓路.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心理学报,2000,32(1):59-64.

6 邓丽芳,徐慊,郑日昌.大学生气质类型、父母教养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53-59.

7 石庆馨,王争艳,张侃.儿童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6):416.

8 潘玉进,金笑笑,杨青影,等. 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孤独感的调查研究.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08-113.

9 李艳红. 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的相关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5,11(11)909-910.

10 张厚粲,王晓平.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手册(中国城市修订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1-60.

11 郑信军.学习不良和优良儿童社会信息加工中反应特点比较.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18(4): 17-21.

12 岳冬梅.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61-167.

13 邹泓. 青少年同伴关系:发展特点、功能及其影响因素.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4 张维迎,周黎安,顾全林.高技术企业的成长及其影响因素:分位回归模型的一个应用.管理世界,2005,10:94-101.

15 邢春冰.中国不同所有制部门的工资决定与教育回报:分位回归的证据.世界经济文汇,2006,4:1-26.

16 Chang L, Schwartz D, Dodge KA, et al. Harsh Parenting in Relation to Child Emotion Regulation and Aggression. J Family Psychol, 2003, 17, (4):598-606.

2007-05-28收稿,2007-09-10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