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先进武器转眼席卷全世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先进武器转眼席卷全世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18日新的“国际武器转移趋势报告”宣称,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五大武器出口国,达到自冷战以来的最高排名。伴随着中国国防工业的崛起,外界在注意到中国防务产品越来越多走向海外的同时,也不时有西方媒体炒作“中国输出武器威胁世界和平”。对此中国国防部和外交部多次重申,中国严格遵守相关原则,武器出口都是合法、负责任的。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国际和平研究所就建立全球武器转移数据库,并每隔5年公布一次调查数据。据美国福克斯新闻网18日报道,在2008年一2012年间,美国仍是全球头号武器出口国,占全球武器出口总额的30%,军火销往超过80个国家。接下来依次是俄罗斯(占26%)、德国(占7%)和法国(占6%)。同期中国的武器出口量上升162%,在全球军火贸易中的份额从2%提升到5%,从而取代英国跻身全球五大武器出口国之列。该项目负责人保罗・霍尔特姆在声明中说:“中国正在确立作为重要武器供应国的地位,其武器接收国的数量日益增多。” 报告称,中国武器出口主要针对亚洲市场。其中巴基斯坦占中国武器出口的55%,考虑到大量未完成的和计划中的订单――涉及战斗机、潜艇及护卫舰,巴基斯坦很可能在未来几年仍然是中国武器的最大买家;缅甸占中国武器出口的8%,但该国正在经历不确定的改革,美国认为可以利用缅甸来抗衡中国日益增强的地区影响力;孟加拉国占7%;其余分别是阿尔及利亚、委内瑞拉和摩洛哥等国,这些国家在过去几年购买了中国制造的护卫舰、飞机和装甲车辆。美国《华尔街日报》18日称,中国已提升先进武器的制造能力。过去中国武器出口一直以低端装备为主,但现在这个崛起中大国的防务商似乎已日益同美国和欧洲在更先进的武器系统领域展开竞争。国际和平研究所武器转移项目高级研究员彼得・魏泽曼表示,中国的武器出口样式正在发生改变,例如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这样的主要武器进口国现在正从中国购买先进军事装备,“我们可以看到,在世界各地,中国武器比过去有更大的需求量。”报告还显示,中国在增加武器出口的同时,对进口武器的依赖程度趋势减少。在2008年-2012年,中国的武器进口比前5年减少47%。武器进口国排名分别是印度(占全球武器进口份额的12%)、中国(占6%)、巴基斯坦(占5%)、韩国(占5%)和新加坡(占4%)。此外,叙利亚主要常规武器进口较2003年至2007年期间也增长了511%。

中国武器出口增加也让俄罗斯感到压力。俄专家表示,中国武器的强力竞争成为俄武器出口日渐吃力的首要原因。俄世界武器贸易分析中心主任伊戈尔・科罗特琴科认为,持续增长的出口订单使俄罗斯有望在今后5―8年间继续稳居世界第二武器出口大国的地位,但在中国的竞争压力下,一贯被认为“物美价廉”的俄制武器开始丧失价格优势。近年来,俄制武器价格不断上涨,部分产品的价格已处于劣势。未来俄罗斯将遭遇中国武器的激烈竞争,特别是在非洲、拉美、中东和亚太国家,它们向来被俄罗斯视为传统武器市场,今后中国武器装备凭借较强的价格优势,将在这些市场上与俄罗斯激烈竞争。也有俄专家认为,虽然中国武器出口增长势头迅猛,目前俄罗斯和中国武器出口市场的“重叠区”并不太大,双方在该领域的冲突和竞争暂时还不会特别激烈。为提高武器竞争力,俄罗斯不断加强新武器的研制。俄新网18日称,俄罗斯已着手研制第五代潜艇,其中包括核潜艇和常规潜艇。 对于中国进入利润丰厚的军火市场,印度《经济时报》报道,印度军事装备70%依靠进口,至今仍未能发展出完善的国防工业,印度同中国在国防工业领域的差距越来越大。俄罗斯之声18日报道,西方国家仍对中国实施武器禁运,其中一个理由就是中国善于仿造西方技术并再次出口。西方媒体则不时炒作“叙利亚发现中国造导弹”、“中国向非洲倾销军火”等“爆炸性消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18日在记者会上表示,中国政府对军品出口一向采取慎重、负责的态度,在恪守安理会决议等国际法义务前提下,根据本国法规实行严格管理。中国的军品出口遵循三项原则:一是有助于接受国的正当自卫能力,二是不损害有关地区和世界的和平、安全与稳定,三是不干涉接受国内政。

(候涛)

黑山快步投奔北约俄罗斯安静得出奇 黑山倒向西方 在大国激烈争斗的巴尔干半岛博弈场,对于俄罗斯来说,已经64岁的老北约看来又胜一筹。作为一个2006年才独立的国家,黑山共和国几乎是在地图上从来都属于容易被忽略的那一部分,不过,这个部分却从来都是大国争夺的最激烈前线。 黑山位于巴尔干半岛西南部,亚得里亚海东岸,东北是塞尔维亚,东边是科索沃(2008年单方面宣布独立),东南是阿尔巴尼亚,西北为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还有克罗地亚。其邻国中的大部分听起来都让人想到一个共同的名字――南斯拉夫。黑山是南斯拉夫6个加盟共和国(塞尔维亚、黑山、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之一。 上世纪90年代,由6个加盟共和国和科索沃、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省组成的南斯拉夫分裂,4个加盟国(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相继独立,黑山和塞尔维亚成了仅存的两个加盟共和国,之后,南斯拉夫国名也成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南联盟)。2003年,南联盟放弃“南斯拉夫”国名,改称塞尔维亚和黑山。2006年,黑山正式独立,成为世界第193个获承认的独立国家,恢复了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独立地位。如今,这个刚刚独立7年的国家着急加入北约,从另一个方面显示着巴尔干局势的复杂。 巴尔干一向以是非之地闻名,历来是欧美列强角逐的“狩猎场”。从历史上看,无论是世界大战或小战,还是热战冷战,都与它有瓜葛。鉴于巴尔干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大国特别是美欧列强在这里的争夺从未间断,黑山的最新举动只是大国争斗的一个侧面。 16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征服巴尔干,黑山是唯一没被征服的地区。18世纪开始,这个尚未被国际社会正式承认为独立国家的地区开始卷入大国的较量之中,它先与觊觎地中海出海口的沙俄帝国结盟,在沙俄与奥斯曼土耳其的战争中趁机夺得大量土地,让欧洲列强刮目相看,并获得独立国家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黑山为协助盟友塞尔维亚而加入协约国,之后并入塞尔维亚,也成为之后成立的南斯拉夫王国的一部分,这个国家之后的百年命运开始随着南斯拉夫跌宕起伏。 作为欧洲的“火药桶”和一战的导火索,巴尔干地区从来没有平静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熟知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成立,这个新国家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困境。为争夺欧洲,美国与前苏联将欧洲重新划分:西欧以及南欧部分地区被美国揽入怀中,美国通过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扶持西欧国家,并建立北约组织,加强对付前苏联的军事联盟;整个东中欧地区,从波兰至保加利亚基本上属于前苏联的势力范围。前苏联通过在这些国家建立亲苏政权,并通过华沙条约组织驻扎大批苏军,从而牢固确立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使它名副其实地成为自己的西部安全屏障。 不过,这一地区中唯有南斯拉夫是例外,它既不属东方也不属西方,成为东西方间的缓冲带,双方势力平分秋色。南斯拉夫的这一特殊地位并非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集团承认既成事实而罢手,相反,双方始终凯觎南斯拉夫,并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手段力图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在这方面,前苏联表现得更为突出。

欧洲的“敏感地区” 二战后,在前苏联与美国争夺巴尔干半岛的第一回合中,美国赢得希腊、土耳其,而前苏联则得到了南斯拉夫。然而,好景并不长,二战的胜利使前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急剧膨胀,对奉行独立路线的南斯拉夫十分恼怒。为使南斯拉夫俯首听命,前苏联不惜以军事和经济封锁相威胁。 前苏联的“蛮干”让美国见缝插针,趁机在这一地区扩充势力。对美欧来说,南斯拉夫至少必须保持作为东西方之间“缓冲带”的地位,如果前苏联将它完全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那无异于在美欧集团“柔软的下腹部”扎上一刀。美、英、法等西方大国从两方面积极支持南斯拉夫,向南提供大量物质援助。在1949―1959年间,美欧向南斯拉夫提供了总值24亿美元的各种援助,其中包括贷款、购置设备的信贷、粮食、药品,还有军事装备。美、英等国还派出了各类专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北约与华约(以前苏联为首的军事联盟“华沙条约组织”的简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日益加剧,南斯拉夫所处的地位越发敏感和微妙,既要利用大国斗争,又要避免被“误伤”,让南斯拉夫一直希望能摆脱这种夹缝中求生存的困境。为此,南斯拉夫与亚洲和非洲具有重大政治影响的埃及和印度等推动了不结盟运动,形成使两大集团都不敢轻视的第三股力量。 冷战结束后,1991年,超级大国前苏联解体,华约解散,东欧国家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纷纷倒向美欧怀抱,南斯拉夫也受到巨大冲击,1991年6月起,南斯拉夫开始解体。作为南斯拉夫6个加盟共和国之一,波黑的3个主要民族对国家的前途发生严重分歧,一方主张脱离南斯拉夫独立,一方反对独立,1992年,波黑战争爆发,这再次给了美欧趁机而入的机会。 冷战时,在欧洲这块美苏争夺的主战场上,维持南斯拉夫的独特地位对美国具有双重战略意义:政治上可以作为东欧国家对前苏联“离经背道”的榜样,军事上可以起到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缓冲带”的作用。因此,在危机出现之初,美国仍重申沿用40年之久的传统政策,支持南斯拉夫的独立、完整和统一,不赞成分裂。不过,欧洲政治地图的改变导致南斯拉夫战略地位发生质的变化,在美国看来,南斯拉夫已经失去利用价值,之后,美国开始承认南斯拉夫分裂,并基本上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在1992年承认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波黑,并在1994年撮合波黑主张独立的两族组成联邦。 美国这样做有着多方面考虑:这里既丧失了战略价值,也不蕴藏丰富石油,更没有以色列这样的密友需要保护,不值得去冒任何风险;况且,前苏联的解体让松了一口气的西欧特别是法国、德国对美国压抑已久的不满爆发,它们要求主导欧洲事务,美国正好“顺水推舟”,将南斯拉夫这个“烫手的山芋”交给欧共体;更对美国有利的是,刚刚独立的俄罗斯也是内外交困、焦头烂额,这个昔日主要对手无暇也无力填补“真空”,让美国有更多时间来以最小付出获得最大利益。 对于美国来说,南斯拉夫的乱局可以起到一箭三雕的作用,首先,让欧洲大国们“忙一忙”,特别是利用所谓的伊斯兰极端势力“祸水”制衡欧洲,使西欧盟国难以摆脱对美依赖;其次,在波黑战争中,美国明显偏袒与中东有宗教纽带的民族,为主导中东和平进程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第三,为插手巴尔干埋下伏笔。

俄罗斯这回很“低调”

巴尔干地区历来是俄罗斯同欧美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重要战场,南斯拉夫特别是塞尔维亚是俄罗斯在该地区的传统盟友,眼见美国上下其手,冷战后的俄罗斯并没有多少力量反制,虽然,俄罗斯支持塞尔维亚抵制美欧势力向东渗透和扩张,不过,为实现在西方大量援助下进行经济改革、尽快达到经济振兴和融入西方“富人俱乐部”的目的,当时的俄罗斯奉行“依附西方”的对外政策,对南斯拉夫的支持更多地停留在政治和道义层面,当与西方对立尖锐化时,俄罗斯便会作出妥协,这种妥协的实质是牺牲南斯拉夫的利益,以实现与西方的利益交换。1991年至1992年,南斯拉夫的4个加盟国相继宣布独立。 普京上台后对俄罗斯对外政策作出重要调整。用普京的话说,俄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国内目标高于国外目标”和“务实、经济效益、国家利益至上”。2001年,为表示对南联盟的支持,普京成为冷战后第一个到访南斯拉夫的俄总统,被媒体解读为俄罗斯重返巴尔干的信号。

不过,由于与南斯拉夫的关系在当时不属于俄核心利益目标范畴,从而决定了俄罗斯在与西方争夺巴尔干时仍保留极力避免因南斯拉夫问题而与西方相对抗的行为特点。俄罗斯的温和对抗态度使得西方也采取温和进攻方式,一边在各种事项上会“争取”俄罗斯支持,另一方面在北约东扩等“原则性问题”上毫不手软。南斯拉夫的解体并没有因为波黑战争的结束而终止,2006年黑山也宣布独立,昔日的南斯拉夫只剩下塞尔维亚一个加盟共和国,而2008年,科索沃也在西方支持下单方面宣布独立,与迅速出兵南奥塞梯打击西方支持的格鲁吉亚部队不同,俄罗斯的态度仍然停留在政治层面。这次,黑山大张旗鼓地要加入北约,至今并没见到俄罗斯有多大反应。 不过,巴尔干局势的复杂性也证实,各大国排斥他方而独掌主导权的意图都不会成功,当今大国关系的主要特征是,既有矛盾和争夺也需合作和协调,谁也压不倒谁,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摆脱他方而独家主宰世界事务,黑山加入北约反倒说明这个地区的大国较量正在暗流涌动。(世界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