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石门子岩画与原始时期的巫舞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石门子岩画与原始时期的巫舞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笔者通过去康家石门子壁画的观看,从巫舞的角度出发,探索与康家石门子壁画相关的舞蹈面部表情、动作特点、队形等方面,对原始巫舞做以一定的分析考察。

关键词:康家石门子;壁画;巫舞

康家石门子壁画简介

康家石门子岩画位于新疆呼图壁县,在天山的中部,岩画所在山体系为丹霞地貌,长期历经风吹雨蚀,该地势、色彩、造型,都十分吸引人,任何人行经这里,都能为其吸引,具有非常大的视觉冲击力。[1]康家石门子岩画,东西长约14米上下,高约9米,画面的总面积为120多平方米。岩画以人物为主总数达二三百人之多,在人物中间夹杂叠压着虎、牛、马等动物。人物全部表现为,在岩面中央正上方,刻有9位女像均作舞蹈状,她们中间还夹刻着两组对马的形象;在这群女像左下侧,刻有大量的男性形像,其中包括三组男女交合图、一双头同体人像、两排舞蹈小人及两只虎;女像右下侧刻有男女裸像及一组由一男子引导的舞蹈小人;有一双头同体人像保存得较为完整。女性面目清秀,身材顽长,宽肩细腰肥臀。男性则较为粗犷,人物动作整齐划一,舞蹈节奏感、韵律感十分强烈。综观整个岩面,所表现的主题是一种原始的生殖祟拜。[2]为什么叫做康家石门子呢?据说,清末有一位姓康的农民,因躲避灾祸进人深山,在此耕垦居住由于附近山势突兀,石壁豁开如阙,姓氏加山形,就有了康家石门子如今的称谓。[3]

康家石门子的地理位置,从周边环境来观察,可以看出当时的原始人是有一定的文明知识的。王炳华老师曾说过:“《大戴礼记》中有一句话:‘丘陵为牡,溪谷为牝。’意思是指:山体是男性的象征,溪谷河川是女性的象征。而康家石门子岩画的周围正是这样的环境。”[4]背靠岩画,面前连绵的山峰中,从右手边观看,能够清晰地看到两边有两道小溪环绕着周边的丘陵;面朝岩画,我们还能发现岩画最左边有泉水从山石岩壁中渗出来,这泉水又被周边居住的人尊称为“圣水”;当我们在壁画下的平地站立,大声呼喊时,能够听到岩壁和四周的山脉形成有力的共鸣回声;仔细观察周边的山脉,我们不难发现周边都是草木植被枝繁叶茂的山峰,唯独康家石门子的山是陡峭山体,非常醒目。山色赭红,好像经过雕凿,一层一层的,很似楼房。当地人给了它一个雅号:“上海大厦。”[5]试着联系《大戴礼记》中的话来体会,这里地处面朝水源,背靠山体的特点,正是适合原始人生存的地方。原始人认为万物有灵,对于山水,他们也认为是有灵气的,就像《易经》中提到的风水一样。从这一角度来看相关岩画,古代祖先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地点,刻上版面如此壮观的一处岩画,就会获得一些相关的启示:这里具有灵山和神水,灵山为阳象征男性,神水为阴象征女性,寓意是男女交合之意,充分说明这里是有利于人类生殖繁衍的地方,而作为祈求人类自身繁衍的刻画,就一定要刻在这样的地方。

康佳石门子壁画的巫舞探究

舞蹈的起源论中,其中一种说法是来源于巫舞,是巫觋祭祀活动中的舞蹈,人类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对宇宙间物质运动的规律和自然界的现象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作为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的支配世界,因此相信并崇拜神灵,以舞蹈进行祈祷,祭献或巫术活动相信它能影响主宰自然界的神灵、赐福于人们。[6]由于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低下,这种相信“万物有灵”的想法是值得理解的,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也指出过:“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偏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即种族的繁衍。”对于生活在远古时期的人类自身生产,是尤为得重要的,因为“氏族的全部力量,全部生活能力决定于它的成员的数目。”[7]《说文》中解释:“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意思就是人与神之间沟通的人使用舞蹈作为媒介。《周官·司巫》中也记载:“若国大旱,则率巫而舞雩。”说明了,如果碰到干旱时,需要有人祈雨求神、这些记载,不但说明了巫舞的存在,而且说明巫当时是一种职业。[8]我们进一步证实了在远古时期,原始人以巫舞祭祀崇拜是有理可依的,而我们在康家石门子看到的壁画又是巫舞中的一种:祈神降福类,主要是求子、求禄时所作的以巫术领导下的以舞求神。

1.人物面部的雕刻

通过现场观察和在资料的收集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岩画所刻的人像,五官特征突出,并运用阴阳两种雕刻的方法按照恰当的比例,以类似浮雕式的阳刻,雕刻出鼻、眉、颧骨部位的凸起,使面部五官更为立体,眼部、嘴部的下凹和身体部分均为凹下,这属于阴刻,并经过打磨光洁,十分精细,这些特点在岩画中很少见到。这充分体现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人体结构、比例、特征、表情的准确把握和精湛、娴熟、高超的雕刻技术。[9]我们也能看到个别人物的头部有类似“翎毛”的装饰,饰物有的似两根弯曲的,有的似两直立的动物的角。这种头上插成羽毛的习俗,亦见于浙江余杭反山良渚文化玉器上头戴羽冠的神徽图案,亦见于广西左江流城古代岩画中头插雉羽的巫觋形像。新疆罗布泊尔孔雀河古墓沟墓地出土干尸头上戴着一种尖顶毡帽,帽上也擂有翎羽。[10]笔者认为,这也说明了当时有可能在巫舞表演之前,人们要梳妆打理一番,表现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渴望。

2.动作特点

几乎所有的舞者都是两手五指分开,两手手臂呈70度-80度之间的角度,右手上扬,左手下沉。一上一下的动律反差,明显给观众一种强而有力的震撼感。赵国华先生指出:“舞蹈既不是起源于劳动实践,也不是起源于男欢女爱的性,而是起源于人类的生殖崇拜,人类对性的重视,服务于人类对生殖的推崇。”[11]原始人之所以选择这样富有张力的动作,说明当时巫舞中是需要体现人们肢体强壮的,人们是兴高采烈的。我曾在于平老师《巫舞探源》中看到:“广西的花山崖画和武鸣‘师公舞’亦有这类舞姿,一般被认为是模拟“蛙”一的舞姿。”[12]这种舞蹈主要是祈福降雨,其巫舞姿势也较为夸张,这也有力推断出原始人巫舞中动作夸张,力度较大,在祈福过程中不仅能够烘托气氛,还能够使人们强身健体。

3.队形

笔者通过阅读一些资料看到:“在距岩画不远的地方,就有较为庞大的古墓群,可以推断在远古有较大氏族部落生活在这里。草茂牧丰,生活必然富足,牧民必然追求精神生活的提高,必然有所崇拜。李进新先生在《新疆宗教演变史》一书中谈到:‘在这种观念下,人们对人口的繁殖、氏族的兴盛、种群的延续,有了强烈的祈愿。’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正是原始人类进一步摆脱自然,崇拜生命价值的重要体现。”[13]这样,我们可以推断出原始人是为了摆脱自然的约束,一起以巫舞的形式,来表达对生命的祈求。

壁画在表现祈求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多以横向的队形排列为主。它打破了我们原有思想中,原始舞蹈以“圆”队形为主的观念,让我们对巫舞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综上所述,通过考察和翻阅资料,康佳石门子壁画中体现了相关的巫舞资料,让我们更直观地从二维角度了解巫舞在原始时期的地位和作用,为我们之后的研究工作带来有力的佐证。(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炳华,《康家石门子岩画透露的历史文化信息》[J]文史百题

[2]古丽娅,《新疆呼图壁康家石门子岩雕画的初步研究》[J]美术史研究1990年第三期P51

[3]胡笳、钟习政,《康家石门子岩画背后的故事》[J]新疆人文地理2009年5月P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