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为满足我国对玉米不断增长的需求,按照自然资源禀赋、玉米生产条件及规模和市场需求,以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西南玉米区为优势区域。并根据玉米生产规模和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等指标,在三大优势区域内确定575个县(市、区、农场)作为今后国家重点支持的对象。

(一)北方春玉米区

1.基本情况。北方春玉米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7省玉米种植区,河北、北京北部,陕西北部与山西中北部,太行山沿线玉米种植区。区内共有人口2.27亿人,耕地面积6.55亿亩,农作物播种总面积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分别为5 80亿亩和4.34亿亩,其中玉米面积1.70亿亩,分别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9.4%和39.3%;玉米总产量6563.6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53.2%;玉米单产385公斤/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9倍;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分别占全国玉米总面积和总产量的43.1%和47.1%。其中,东三省和内蒙古的东四盟是我国北方春玉米区内的玉米集中产区。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分别为1.21亿亩和4739.5万吨,分别占全国玉米总面积和总产量的30.6%和34.0%;玉米单产391公斤/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1倍。本区属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10℃年积温2000℃~3600℃,无霜期115~210天,基本上为一年熟制。全年降水量400~800毫米,其中60%集中于6~8月,降雨总量能够满足玉米生长的需要。土壤比较肥沃,尤其是东北大平原,其土壤以黑土、黑钙土、暗草甸土为主,是我国农田土壤最为肥沃的地区之,是玉米高产区,也是近几年玉米种植面积扩展最大的地区。然而,本区北部由于热量条件不够稳定,活动积温年际间变动大,个别年份低温冷害对玉米生产的威胁很大;区内玉米生产基本处于雨养状态,干旱少雨对玉米生产的威胁很大。

2.目标定位。稳定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单产和总产。同时,结合区内畜牧业发展的需求,积极发展籽粒与青贮兼用型玉米生产,促进玉米生产结构的优化。到2010年末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9亿亩以上,力争到2015年末玉米种植面积保持在2.0亿亩左右,其中233个重点县(市、区)玉米播种面积达到1.4亿亩左右,优质玉米面积比重提升到85%左右,单产提高15%。

3.主攻方向。一是选育推广优良抗性品种。选育与推广耐旱、耐低温冷害、适度密植、适宜机械化收获、籽粒与青饲兼用型稳产、高产、优质玉米品种。二是推广增密种植技术。根据各地农田水肥条件和适宜品种,进行适度密植,以提升玉米区光、热、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玉米高产高效。三是推进全程机械化作业与标准化生产。在继续提升玉米播种和中耕机械化水平的同时,重点推进新型收获机械的普及应用;在标准化生产技术方面,突出深松整地措施,增强东北地区玉米对干旱及其他不良因子的抗逆能力。同时抓好配套技术物化投入、精量播种、农时把握和田间管理等关键环节。四是强化农田基本条件。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强化培肥地力,大力普及地膜覆盖,秸秆还田与测土配方施肥等农田培肥技术、少耕免耕与留茬覆盖等防风固土技术以及旱作节水高产技术:适度发展水利灌溉工程,研发推广补水灌溉技术。五是强化社会化服务。产前重点规范农资市场、搞好技术培训、开展信息服务和农业保险;产中围绕质量安全、标准到位、病虫害防治、成本控制等进行有效的技术服务和管理;产后依托龙头企业、行业协会、期货机构及中介组织、经纪人等,形成新机制下的销售网络,搞好产品销售服务。

(二)黄淮海夏玉米区

1.基本情况。黄淮海夏玉米区涉及黄河流域、海河流域和淮河流域,包括河南、山东、天津,河北、北京大部,山西、陕西中南部和江苏、安徽淮河以北区域。本区共有人口3.72亿人,耕地面积4.61亿亩,农作物播种总面积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分别为6.87亿亩和4.68亿亩,其中玉米面积1.45亿亩,分别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1.2%和31.0%,玉米总产量5033.3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33.2%;玉米单产346公斤/亩,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8.3%;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玉米总面积和总产量的36.8%和36.1%。本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0~14℃,无霜期从北向南170~240天,三10℃年积温3600℃~4700℃,年日照2000~2800小时,年降水量500~800毫米,且多集中于玉米生长发育季节。该区多为小麦一玉米两熟制。区内阶段性干旱与病虫草害对玉米生产的威胁很大。

2.目标定位。稳定面积,增加单产和总产。优化品种结构,以籽粒玉米生产为主,积极发展籽粒与青贮兼用和青贮专用玉米,适度发展鲜食玉米。到2010年末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6亿亩以上,到2015年末玉米种植面积稳定保持在1.7亿亩左右,其中275个玉米优势生产县(市、区)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2亿亩,优质玉米面积比重达到85%左右,单产提高约15%。

3.主攻方向。一是大力发展玉米机械化生产。普及机械化播种和机械化中耕技术,大力推广机械化收获,扩大机耕、机播、机收等玉米全程机械作业水平与面积。二是研发推广耐密、优质、高产、多抗品种与栽培技术。充分利用光、热、水资源,强化抗倒伏、抗病、抗旱、耐密、高产品种选育,并根据农田水肥条件开展耐密品种栽培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根据市场需求,开展鲜食、青贮专用与籽粒和青饲兼用品种的选育与推广。三是适当延迟收获。普及玉米适期晚收技术。玉米适当延迟10天左右收获,每亩可增加玉米产量15公斤。四是加强病虫草害综合防控。强化无公害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的研发、示范与推广,特别是强化无公害除草试剂及其使用技术的研发与示范推广。五是推广节本增效技术。大力推广普及节水灌溉技术,推进精量化播种、精量化施肥、精量化用药技术,实现玉米生产省种、节水、节肥、节药化。六是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规范种子与生产资料市场,强化玉米机耕、机播、机收社会化服务组织与病虫害监测预报、植保专业化防治;依托龙头企业、行业协会、期货机构及中介组织、经纪人等,形成新机制下的销售网络,搞好产品销售服务。

(三)西南玉米区

1.基本情况。西南玉米区主要由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及湖北、湖南西部的玉米种植区构成,是我国南方最为集中的玉米产区。区内共有人口2.47亿人,耕地面积5.47亿亩,农作物播种总面积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分别为4.54亿亩和2.98亿亩,其中玉米面积6202.1万亩,分别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3.7%和20.8%;玉米总产

量1819.5万吨,占

粮食总产量的21.3%;玉米单产293公斤/亩,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3.2%;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分别占全国玉米总面积和总产量的15.7%和13.1%。本区海拔高度100~4000米,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立体生态气候明显,除部分高山地区外,无霜期多在240~330天,4~10月平均气温均在15℃以上,全年降水量800~1200毫米,多集中于4~10月,部分地区有利于多季玉米栽培。区内近90%的土地为丘陵山地,玉米从平坝一直种到山巅,种植制度从一年一熟至一年多熟兼而有之,间作、套种、单种兼而有之。因本区是畜牧优势产区,对玉米需求量大,具备扩种增产潜力。但区内坡旱地比重大,土壤贫瘠,耕作粗放,灌溉设施差,是典型雨养农业区,季节性干旱突出,玉米单产低而不稳,但提升潜力较大。

2.目标定位。提高复种指数,适度扩大面积,继续优化生产布局;积极发展青贮专用和籽粒与青贮兼用玉米等品种选育和生产,促进品种结构优化。到2010年末玉米种植面积达到7500万亩以上,到2015年末发展到8000万亩以上,其中67个玉米优势生产县(市、区)玉米种植面积达到约5600万亩,优质玉米比重达到85%左右,单产提高约15%。

3.主攻方向。一是选育推广高产抗病抗倒籽粒品种和青饲、青贮新品种。在继续发展籽粒玉米的同时,强化青饲专用和籽粒与青饲兼用型高产玉米新品种的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研发,加强玉米秸秆青贮等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满足畜牧业需要。二是大力推广防灾避灾旱作技术。针对季节性干旱对玉米生产的巨大威胁,大力推广地膜覆盖、营养钵育苗移栽、适期早播避旱等高产早作技术,促进玉米稳产高产。三是推广增密技术。结合大穗抗病抗倒玉米品种的推广,根据农田水肥条件,适度增加种植密度,提高有效穗数。四是强化病虫害综合防治。加强病虫监测预报与统防统治,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努力减轻灾害损失。五是强化农田地力建设。大力推广坡地改梯地与植物篱技术和保护性耕作与秸秆还田技术;大力普及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强化集雨设施建设,推广节水补灌技术。六是因地制宜地发展机械化生产。在适宜地区推广使用小型农业机具,减少劳动力投入,提高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