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玉器沁色的成因和品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玉器沁色的成因和品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玉器真品受沁的种种阶段性变化与伪品的表现有本质的区别,虽然伪品的制造者费尽苦心进行伪装和研制,但真品的那种实质结构和受沁状况,伪品无法做到。只要我们掌握这两者各自的特征和表现,就能较好的进行鉴定。

【关键词】 玉器沁色 成因 品鉴

刘大同在《古玉辨》中说:“受沁之原,不宜深究。”因为数千年来,大部分对玉器的沁色的描述属感官经验判断而很少经科学仪器手段进行验证,这主要因为玉器埋藏地下,受沁之变化过程,如经人工复原试验,需经历五百年、一千年、两千年甚至更长时间,故欧美人士对玉器沁色不予采言,以为沁色就是玉之本色。但是玉器受沁为一事实,我们应该本着实事求是和认真研究的态度进行必要的探索。古玉受沁不仅因外在矿物质或化学元素之影响,其本身所含矿物质成分以及其玉质之良莠、入土之地区、水分之多寡、地热之高低等各种因素之不同,则所呈现之结果也迥异。闻广先生认为古玉的受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即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他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古玉在相似外界条件下由不同矿物原料制器而受沁的程度显著差异;同一遗址所出同为软玉制品,往往也由于局部条件及矿物显微结构的差异而受沁的程度不同。古玉中的真玉,即软玉的受沁,堆积密度决定了其受沁程度,这是玉器受沁的内在原因。李凤公对玉器的沁色之成因,认为均由矿物质受酸化或硫化而致。比如:“金受酸化呈红色或紫色;铜受酸化为绿色;铁受酸化为黄色,硫化为赤色;锌受酸化为蓝色或黄色;钴受硫化为黑色;锰受硫化为黑色。”

玉器沁色受特定的环境和条件的影响所成,依地区不同,玉的沁色也是不同的。土质也对古玉的色沁大有影响。通常土质有南土、中土与西土之分。南土较酸较湿,像广东、浙江、江苏等省地处东南方,出土的古玉较多酸蚀和残缺,浙江余杭一带良渚文化玉器在墓中已被蚀成鸡骨白,太湖东岸地区良渚文化墓葬玉器仅有黄褐色沁和水锈。中土亦会有侵蚀。独有西土干爽,宁夏、甘肃、陕西、山西等西北各省,土壤干燥,白玉受沁蚀的程度较小。

“玉成器后入土,其原色(白)逐渐变化,超过百年以上,则变为冷色,近灰白色,随时间之增进而为青色,入土更久,则成碧色,进而黄色、棕色,或受不同矿物侵蚀,而呈红色或黑色。”此又为一说。

盘玩的玉器,特别是盘玩经沁后的玉器,会产生某种色变,玩玉族常称其为盘色。 古玉入土因受“质化”之影响,出土后自是另一番面貌,与未入土之前迥然不同,国人酷爱古玉,每以摩挲为乐事,俗谓“盘功”,久经盘摩之古玉,复呈现不同之面貌,此谓之“脱胎”。脱胎一词,始于道书,有云“作丹之时,脱胎入口。功成之后,脱胎出壳”乃谓脱换凡人之躯壳,而成仙之谓。《玉纪》之“盘功”一节:“凡三代以上之旧玉,质地松软,不可骤盘,只可在手中抚摩或藏于贴身,长的人气,养之年余,玉气稍苏,谓之腊肉骨,又养二年,玉性复明,谓之腊肉皮,养之年久,地涨自然透出,层厚一层,渐渐复硬,再挂再扬,包浆亦自然徐徐铺满,还原十足,酷似宝石……脱胎云者,玉器埋入土中三四千年,朽烂如石灰,出世常见人气,养之复原,石性全去,但存净华,犹之仙者脱尽凡胎之意。玉质晶莹明洁,毫无渣滓瑕疵,似宝石而更含光纯粹,乃阴阳二气之精也,故称宝玉,此非身历其境者不知,亦非初学鉴赏者所肯信也。” 依笔者经验,古玉之脱胎现象与沁色同为一客观事实,但古玉脱胎的程度和效果究竟如何,还有待探讨,故玉器脱胎从理论上讲是可以还原十足的,然而事实上全部脱胎之古玉如宝石者,尚未曾见,仅见部分及表层有透明之感觉,全部脱胎之古玉有待发现和研究。

因为玉器沁色的神秘和美丽,人们便自觉不自觉地对其产生向往,但自然生成的沁色要经过长时间的变化,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况且自然生成的沁色古玉的数量是有限的,因此人们就开始人工仿制玉器的沁色。人工仿沁是制作仿古玉的方法中技术难度高、欺骗性较大的一种,是仿古玉的主要特技。仿古玉是指以模仿古代玉器为手段、获取高额利润为目的,而加工碾制的玉器,诸如仿汉玉、仿宋玉等等,也包括仿三代古玉以及仿各家玉器。仿古玉是我国古代玉器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研究古代玉器,尤其是研究近代玉器,对仿古玉是不能忽视的。

仿古玉的产生、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我国封建时代皇家贵族、达官显宦和文人墨客玩赏古玩之风盛行时出现的,是仿古文玩中的一种。见于文献记载的时间较晚。结合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来判断,仿古玉发轫于宋是大体可信的。陈原心《玉纪》中记载:“宋宣和、政和间,玉贾伪造,将新玉琢成器皿,以虹光草汁罨之,其色深透,红似鸡血,人谓之得古法,赏鉴家失辨,或因之获重价焉。”至元明,古玩交易极为盛行,仿古玉的制作也十分发达。明高濂《燕闲清赏笺》载:“今日吴中工巧,模拟汉宋螭、勾环,用苍玉染色,边皮葱玉,或带淡墨色玉,如式琢成,伪造古制,每售高价。” 到清代,仿古玉的制造、销售、收藏、玩赏之风,较明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清宫内廷是仿古玉制作的中心。苏州玉器作坊专诸巷也是仿古玉制作中心。尤其乾隆皇帝嗜古成癖,对古玉热衷于收藏、玩赏,也下过一定的考证功夫,而且积极提倡碾作仿古玉。清代伪古玉强调人工染色。计有染成红色、黄色、褐色、烟色、饴色、灰色、水锈色、黑色等非天然沁色,而鲜艳的蓝色、绿色则甚少见。

面对形形的今古人工伪沁,进行鉴定辨伪就成为一项不能回避的任务,这既是一种学术研究,同时又为玉器交易和收藏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术保障。古玉鉴别、鉴定,既包括材质种类及优劣好坏,也包括玉器形制、花纹的碾琢年代,还包括玉器技艺水平的评估等,内涵较广。“色沁是仿古玉鉴定的灵魂。把玉的色沁比作鉴定仿古玉的灵魂,实因玉之色沁五彩缤纷,变化多幻,令人捉摸不定,其自然色,自然沁与人工沁交相辉映又各不相同,是仿古玉鉴定的主要内涵。”杨伯达先生说“对玉器的鉴定要跳出非科学的圈子。” 我们应该跳出避而不谈玉器沁色的误区。玉器真品受沁的种种阶段性变化与伪品的表现有本质的区别。在自然条件下,受外界物质的长期侵蚀,玉质所引起的变化是深入肌理的,多同玉质融为一体,在较强的光线照射下,可以看出由表及里的渐变过程,其色泽感自然和谐。而采取人工伪造之法,土蚀漂浮,色泽单调,质地突变,甚至密布糟坑,给人以过分生硬之感。虽然伪品的制造者费尽苦心进行伪装和研制,但真品的那种实质结构和受沁状况,伪品根本无法做到。只要我们掌握这两者各自的特征和表现就能较好的进行鉴定。

(作者单位:山东临沂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