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乘风扬帆立潮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乘风扬帆立潮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太仓州志》载刘家港“通蕃事迹碑”,忠实地记录了这段历史:“今经七次,每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船百余艘。自太仓开洋,由占城国、暹罗国、爪哇国、柯枝国、古里国,抵于西域忽鲁漠斯等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从此,郑和这个熠熠生辉的名字就永远镌刻在了太仓的历史上。太仓,这个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从此具有了航海探险的历史传统,成为中国航海家的摇篮。

在太仓市委书记浦荣皋眼中,这段不寻常的历史积淀对于太仓今天的发展,同样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郑和当年辟波斩棘七下西洋,为的是放眼看世界。今天,太仓同样处在开放的前沿,需要我们承袭先人的勇气和智慧,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成为搏击风浪的弄潮儿。”

昔日锚地今大港

也许是巧合,刚刚隆重纪念完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太仓港就一下子火了起来。浦荣皋兴奋地告诉记者,得益于郑和下西洋等一系列活动带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及众多国际航线和洋山深水港内支线的相继开通,2006年太仓港的货运量突飞猛进,8月份单月出口货运量首次突破十万吨大关,接近2005年全年太仓港出口货运量的一半。

600多年前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太仓港,如今正在打造“东方大港”,已开通了34条海内外贸易航线。自2006年四月份开辟东南亚航线以来,太仓港又连续开出了俄罗斯、日本等外贸航线,台湾航线增加到了周双班,有九个航班专门把外贸货物输送到洋山港,另有14条内支线活跃在长江沿线各口岸。浦荣皋介绍说,2006年5月太仓港实现了海关、国检、海事、边防等口岸机构服务前移,海关实施了提前报关、上门验放、24小时预约加班等高效率服务,8月份太仓港二期工程4个泊位又通过了江苏省级验收,10万平方米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通过了南京海关验收,9月份韩国航线实现首航。太仓正以其独一无二的港口资源,和紧邻上海、背靠苏南的区位优势,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干线港”。

浦荣皋告诉记者,太仓枕江控海,是江海联运的最佳结点。在太仓38.8公里长江岸线中,适宜建造万吨级以上泊位的优良深水岸线就达25.5公里,是长江岸线唯一能停10万吨船的港口。太仓港岸线平直,不淤不冻,既有海港水深的优势,又有内河港口不怕大风浪的优势。依照规划,到2010年,太仓港将建成大小泊位114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61个,吞吐能力将达到1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565万标箱。“全部建成后,太仓港将成为中国最长最大的集装箱码头,”浦荣皋自豪地说。

浦荣皋向记者透露了一个“秘密”:上世纪90年代初,交通部组织专家考察北起辽宁大连港,南至广西防城港,全国各沿海港口,结果太仓港被称为“全国最优良的黄金岸线”。正是依靠这个独一无二的资源,太仓吸引了大批企业投资落户,以港兴市带动了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郑和热”和“黄金岸线”,这两种优势资源在太仓交集,难怪浦荣皋谈到太仓未来发展前景时,那么有底气,那么信心十足。

港口经济重对接

记者来到2005年4月刚刚正式启用的太仓港务大楼实地踏勘。不仅江苏太仓港口管委会进驻办公,而且海关、国检、海事、边防等口岸查验部门也已全部迁移到大厦底楼的2000多平方米大厅内,将服务前移,为港口企业和货主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了从报关、报检到放行的“一条龙”。

记者注意到,“对接”是浦荣皋经常放在嘴边的一个词。这种“一条龙服务”,在浦荣皋眼里就是一种观念对接,即引进现代港口经营理念,并尽快使之形成生产力。

浦荣皋告诉记者,“以工兴港、以港兴市、接轨上海、服务苏南”,是江苏省委对太仓新一轮发展的热切期望,是太仓提升地区竞争力的现实选择,更是应对港口经济时代的科学定位。随着上海洋山港的正式开港,位于北翼的太仓港,正面临着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如何利用好这一机遇?他的建议是,以最快速度让太仓全市各级干部真正接受“港口经济”的新理念,掌握经营港口的新知识,拥有对接世界港口发展的新视野。

为实现这个目标,浦荣皋亲自带头,四处“取经寻宝”。2006年春节一过,浦荣皋就组织全市大批干部参观考察上海洋山港,直面感受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勃勃生机。4月初,他又专门邀请上海海事大学的港口专家讲授港口经济的最新理论,给太仓800多名中层以上机关干部和企业干部“补课”,实现观念上的对接。

观念跟上之后,下一步就是服务对接,用浦荣皋的话来说,就是太仓要“打造国内一流的物流通道”。2006年是太仓港发展史上全面提速的关键一年。记者从当地码头公司了解到,太仓港二期四个集装箱泊位建设进展迅速,2005年7月和年底前陆续有两个泊位投产,其余两个也在2006年7月和10月投产。太仓港还将继续投巨资增加堆场吊运设备,一批桥吊、场地龙门吊即将到货投入使用,二期集装箱码头四个堆场等辅助设施也将分阶段逐步启用。05年以来,太仓还加快了疏港体系建设步伐。继沪嘉浏高速、沿江高速后,苏昆太高速公路又拉近了苏州、昆山到太仓的距离,锡太一级公路也大大方便了无锡一带企业的货物进出太仓港。经过太仓的这些高等级公路网串起了整个苏南地区的所有县级市,苏南地区任何一个县级市都可以通过这一网络快捷地抵达太仓港。一条长三角经济腹地最便捷、低成本和最快速的物流通道,已经初现雏形。

要使太仓港真正成为“东方大港”,浦荣皋认为还要实现功能对接,即把太仓港打造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坚强北翼。太仓港枕江傍海,距上海市中心约50公里,距苏州市区约75公里,具有呼应上海、接轨上海浦东和苏州工业园区的联动优势。“十一五”时期,国家将加快以上海洋山港为中心,以宁波港和太仓港为两翼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2005年底,上海洋山港正式开港,一期工程投入使用。而洋山开港对于太仓港,意味着拥有了依托龙头、合作双赢的机会。

浦荣皋在记者面前算了一笔账:一只集装箱从苏州运往洋山港,通过太仓港水路运输的费用要比陆路运输费用便宜500至700元,这可以为企业大幅度降低物流成本,也给太仓港带来了现实的发展空间。

如何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建设和发展太仓港?浦荣皋认为,必须跳出太仓港是地方港的观念,要把太仓港的建设和发展放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升地区投资环境的高度上研究,把太仓港的建设和发展放到参与上海经济圈合作分工,促进长三角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谋划。

目前,太仓港正在全力抓住洋山港开港和上海世博会机遇,实施差别化发展,形成以集装箱、石化产品为主的特色,把江海中转、近洋支线集装箱运输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努力引进国际、国内船公司开辟航线航班,建立货源保供体系,全面服务苏南,服务长三角,充

分发挥出太仓港口的巨大潜力。

借船出海美名扬

郑和下西洋极大地促进了海外贸易,太仓更是得风气之先,从“田畴半辟,居民尚不满百”的沿海村落,发展成拥有“万家之邑”的“六国码头”,其盛衰荣辱系于海运一身。如今,太仓的发展同样借助对外开放的东风,外向型经济成为太仓重新崛起的重要支点。

浦荣皋告诉记者,在太仓陆渡镇有一条著名的“自行车出口街”,汇聚了40多家台资自行车企业,从车把、踏脚、链条到整车装配,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年出口自行车达200余万辆,被媒体称为“世界最集中的自行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世界最大的自行车链条生产商“桂盟”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达70%,年产自行车链条9000万条,而其中的4000万条产自太仓分公司。外向型经济对太仓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不仅在税收方面外税已占半壁江山,外资企业还吸纳了太仓近一半的就业人口。

记者从浦荣皋那里还了解到一个不足2平方公里开发区落户65家德企的故事。从这个故事,浓缩了太仓近年来筑巢引凤的宝贵经验。

克恩里伯斯是第一家落户太仓的德资企业。1993年,该企业决策层决定要到中国投资。在先后考察了上海、南京、大连等多个城市后,邻近上海的太仓意外地被选中了。当时,太仓有三个条件特别吸引人,一是江苏省与德国巴符州是友好省市,双方交流频繁,较为了解,有地方政府力藕二是离上海特别近,企业所需的人才、资金、物流、信息流都能够有效接受上海大都市辐射;三是地处长三角腹地中心位置,前可进,后可退,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浦荣皋认为,引进克恩里伯斯是太仓迈出的第一步,尽管这家德资企业初来时投资并不多,有一定的尝试性质,但重要的是让太仓从中看到了自身可以挖掘的巨大潜力。1993年至今,太仓抓住时机,先是把自身的资源优势放大,构建高速公路网,发展自己的港口,开辟自己的航线,使得与国际间的交流往来越来越密切。以此为契机,太仓又在区域经济合作的大框架下,想方设法,把上海的资源优势转化为自己的招商强势。用浦荣皋的话来讲,在太仓办厂,既有大城市的方便,又有小城镇的宁静,商务成本不高,生活环境很好,随着德资企业的不断增多,精明的德国商人随之跟进,把酒吧、香肠店、洗衣店一一搬到了太仓,如今,生活在德资小区里的德国人,下班后已能够体会到德国小镇的有滋有味。

如今在德国,只要问起中国的上海边上有什么城市,很多德国老百姓会回答:太仓。如此高的知名度,是太仓人借船出海换来的。浦荣皋说,太仓借船出海,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借企业之船,另一条是借成功商人之船。

企业之船,就是通过已经在太仓投资的德资企业,请他们现身说法,达到以外引外的目的。自从开发区有了德资企业入驻,太仓几乎每年要到德国召开推介会,而为推介会打前站的,无一例外地是在太仓投资的德国大公司、大财团。以克思里伯斯为例,这家1888年成立,在德国汽车零部件生产行业中出类拔萃的大公司,有一大批知名企业跟着它移动,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实事求是、恰到好处的宣传,一个又一个企业相继来到了太仓,目前入驻太仓的65家德企中,至少有10家是克恩里伯斯引来的。

至于成功商人之船,被称为“招商大使”的克罗斯特先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鼻梁高挑、满头白发的克罗斯特出生于德国中南部凯泽斯劳滕一个小镇,现年68岁,曾在太仓担任过依纳(中国)公司七年的总经理,65岁那年退休后,老人完全可以回德国去颐养天年,但他却没有回去,留在太仓,创办了克罗斯特业务咨询(太仓)有限公司,当上了专门在德国企业和太仓之间穿针引线的“红娘”。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克罗斯特用一个德国老人特有的方式,为太仓引进了10多家德资企业。

浦荣皋说,通过借船出海这条捷径,太仓不仅走近了德国,走向了世界,而且借鉴吸收了许多欧美国家的先进招商理念:不求最大,但求最好;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标新立异;不求数量多,但求质量好。

洋凤凰飞来了,太仓人种好梧桐树,为这些企业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环境。浦荣皋告诉记者,投资太仓的德资企业整体规模都不大,65家企业只用了1200亩土地,但在生产、市场、技术领域都有着自己独到的优势。这些企业经过家族中几代人集中全力的研究开发,生产的专业产品都具有世界级的领先水平,如克恩里伯斯是专门生产汽车安全带卷簧的,小产品看上去不起眼,却是全球最好的,占领了全世界60%的市场份额。克恩里伯斯刚到太仓时投入不多,生产车间不足200平方米,最近几年,公司通过4次增资,扩展到了6个工厂,4大系列产品。舍弗勒1995年到太仓投资时不足3000万美元,现在总投资达到了2亿美元。依纳轴承、托克斯冲压、慧鱼建筑锚栓、瑞好聚合物等企业,全都是借鸡下蛋,滚动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进驻太仓的德资企业,如今已有80%以上增资扩产,企业亩均投资强度50万美元,总投资超过5亿美元。

在太仓港经济开发区新区不足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落户了65家德资企业,形成了一个在江苏省乃至全国都很难见到的企业群。能让素以挑剔、精明、严谨著称的德国老板相中并在此不断投入,滚动发展,本身就说明太仓的实力和魅力。

“600年前郑和从太仓走向世界,今天我们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请进来,使太仓成为国际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大舞台。”显然,浦荣皋对于脚下这片热土有着更远大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