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问题”为主线、小组合作学习为形式、全面激“活”化学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问题”为主线、小组合作学习为形式、全面激“活”化学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一、以探究为主线,全面激“活”课堂

创设学习情景激发探究,让化学课堂的活力四射。在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若能认真挖掘教材,选取学生已有的知识、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知识、或者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现象作为情景素材,创设学习情景,这些情景可以有力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兴趣。通过教师设计的一系列的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明确探究任务,为进一步开展探究学习活动起到定向作用。

通过实验学生发现,实验1和2中锌片上冒气泡,而铜片上没有,这是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的,让学生讨论写出相关离子方程式,分析该反应的类型,用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过程,教师指出在锌片上同时发生Zn-2e-=Zn2+(氧化反应)、 2H++2e-=H2 (还原反应),为原电池电极反应作好铺垫。继续让学生讨论实验3中铜片上为什么有气泡?再收集铜片上的气体进行检验或直接告诉学生该气泡是氢气,让学生大胆猜测是哪种物质提供电子给氢离子,并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1)如何确定是不是铜提供电子?(在学生思考有困难时教师适时的提示学生:用逆向思维法)假如是铜提供电子,那么装置中还应该有什么现象?(溶液变蓝色,铜片逐渐溶解)

(2)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确定是锌片提供电子?(在学生思考有困难可提示学生:导线在这个过程中起什么作用?你怎样才能知道导线中有电子流过?怎样才能知道导线中电子流动方向?)

学生设计出实验4 锌片和铜片之间用电流表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观察电流表的指针。

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思考探究:

(1)对比实验2和3,确定锌片上的电子流向铜片的途径,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让锌片上的电子流向铜片?

(2)装置中溶液的离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向哪极移动?

(3)此装置实现了哪两种能量之间的转换?

二、以“问题”为主线,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全面激“活”课堂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英国著名哲学家波普尔曾经指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的课堂教学要通过学生对问题解决来建构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以至达到激活课堂的目的。

在学习了原电池原理之后,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情景:

有一位富商决定建造一艘豪华的海上游艇,他不惜重金让造船师用昂贵的铜合金将船底包起来,由于铜合金的强度不够大,造船师不得不用特种钢来制造游挺的许多零件。在一片赞美声中,游艇畅游于碧海波涛中,可是未过几周,这艘游艇的底部变得千疮百孔,过早地结束了它的使命。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

问题一:为什么游艇未过几周其底部就千疮百孔了?

问题二:如果你是造船师,在它建造时你想给富商什么建议?

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探究生活中出现的奇怪现象,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在讨论中学生由于个体差异,对现象的解释各有不同,有的能比较恰当的解释,有的通过查阅书本基本能想到是怎么回事,但不一定能表达出来。在课堂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分组讨论,这样基础好的同学可以在小组内先尝试发言,同时也可以帮助基础薄弱的同学进行学习。在交流讨论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和谐交流,恰当的进行评价,不怕学生说错,不怕时间不够,不抢学生发言,不替学生发言,把课堂还给学生,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活”起来,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分层设问、生生参与、适时点拨,全面激“活”课堂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过程,要产生有效的互动,教师必须把功夫花在课外,认真钻研,吃透教材,理解和尊重教材编写的意图,合理整合各种资源,我们所说的教学资源除了课程资源以外,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机智也是一种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也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开发各种教材以外的文本性课程资源、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也为有效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教师只有了解学生,明确目标,精心预设,随时捕捉生成的资源,灵活调控课堂教学,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让化学课堂变得更有生命与活力。

在讲完高二的原电池原理后,我上了一节专题复习课----如何确定原电池的正、负极。我设计了一下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讨论:

问题1:以下装置能否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如能,请你说明理由并通过实验来检验?

问题2:将Mg条、Al条平行插入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中,用导线、用电器连接成原电池(如下图所示),此电池工作时,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Mg比Al活泼,Mg 失去电子被氧化成Mg2+

B.负极反应式为:Al-3e-+4OH-=AlO2-+2H2O

C.该电池的内外电路中,电流均是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

D.Al是电池阴极,开始工作时溶液中会立即有白色沉淀析出

问题3:如图所示由浓H2SO4、Zn、Al组成一个原电池,已知Zn、Al过量。试写出可能的电极反应式,并指出正、负极及电极反应类型。

(1)Al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不填满,也可补充,下同)

(2)Zn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4:根据以上问题请你说说判断原电池正、负极与哪些因素有关?

以上问题的设计层层递进,问题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与巩固。问题二、三打破了思维的定势,具有一定的启迪性。问题四是对问题一、二、三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问题呈现后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去感受,去体验,去品味。然后分小组交流讨论,形成共识,并由各学习小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汇报,然后师生共评,当学生在讲不清楚或出现困惑之时,教师就适时的点拨,达成共识,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在问题二中大多数学生不假思索就选择了A选项,他们认为镁比铝要活泼,所以镁为负极,学生忽略了金属的活泼性是指与水或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但是在氢氧化钠溶液中,铝比镁要活泼,实际上学生的这种错误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我们教师要很好的利用这种资源。通过以上问题一、二、三的解决,问题四的解决就水到渠成了,最后归纳得出原电池的正、负极与以下因素有关:(1)正负极金属本身的活动性决定;(2)与电解质溶液的氧化性有关;(3)与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有关。这样的课堂设计学生不仅使能动脑、动手、动口、动笔,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得到了显现,教师适时的“讲”,只是成为吸引学生探究学习的磁石,激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跨越自主探究障碍的推动力,融洽师生关系的剂,振奋学生精神的兴奋剂,这样的课堂不“活”也难。

作为教师只有做有心人,全身心的投入到新课改中,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洗洗脑、照照镜,放下个人的喜好,构建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创设学生跳一跳能摘到的一系列问题情景,创建以学习小组为形式的学习课堂,才能全面的激“活”我们的化学课堂,使我们的化学课堂不再是一潭死水,真正具有无限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