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体针与头皮针配合治疗中风偏瘫69例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体针与头皮针配合治疗中风偏瘫69例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夹江县42医院理疗科,四川 乐山,614100)

【摘要】 目的:体针结合头皮针取穴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体针根据经络选穴进行针刺治疗,头皮针选用额中带、额顶带后1/3、顶颞前斜带(对侧)、顶颞后斜带(对侧)为主要治疗带。结果:本组病例69例患者中,治愈46例(66.67%),显效15例(21.74%),有效7例(10.14%),无效1例(1.45%),总有效率98.55%。结论:体针结合头皮针取穴治疗中风偏瘫有显著的疗效。

【关键词】 中风偏瘫 体针与头皮针配合治疗 疗效观察

中风病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是中老年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中风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复杂的病理过程,风、火、痰、瘀是其主要的病因,脑府为其病位。当风、火、痰、瘀等病邪上扰清窍,则发生中风。①它包括现代医学中脑梗塞、脑出血等多种疾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因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9例中,男性41例,女性28例,年龄最小43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61岁。初发50例,复发19例;左侧偏瘫39例,右侧偏瘫30例,诊断为脑梗塞33例,脑出血36例。1.2  诊断标准 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②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③中风诊断标准,头颅CT或MRI证实。1.3  排除标准 (1)大面积脑梗赛;(2)脑出血10ML以上;(3)脑卒中急性期(4)不符合诊断标准者。2  治疗方法2.1  体针 按照《针灸学》中风的取穴原则加减。主穴: 外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配穴:肝阳上炕者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者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者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者加足三里,气海;口眼歪斜者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者加肩隅、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者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

操作步骤: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用1-3寸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平稳缓慢进针配合电针治疗仪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10天为一疗程。2.2 头皮针 按照《刺法灸法学》进行选择,常规选用额中线(额部正中发际内,神庭穴向下1寸,左右各旁开0.25寸的条带,属督脉,主治脑卒中、五官疾病。);顶颞前斜线(前顶穴至悬厘穴的连线,向前后各旁开约0.5寸的条带,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主治全身运动障碍疾病,上1/3治疗对侧下肢病症,中1/3治疗对侧上肢病症,下1/3治疗中枢性及周围性面神经瘫痪。);顶颞后斜线(百会穴至角孙穴的连线,向后各旁开约0.5寸的条带,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主治全身感觉障碍疾病,上1/3治疗对侧下肢感觉障碍,中1/3治疗对侧上肢感觉障碍,下1/3治疗面部麻木、感觉异常)。

操作步骤:患者取卧位或坐位,头皮常规消毒,采用1寸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针体与头皮呈15-30°角进针,配合电针治疗仪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10天为一疗程。3  结果

本组病例根据《临床康复学》进行评定。痊愈:口眼歪斜、语言艰涩、流涎等消失,瘫痪的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行走自如,肌力达Ⅵ至Ⅴ级,日常生活自理。显效:瘫痪的肢体、口眼歪斜、流涎、语言艰涩明显改善,肌力达Ⅳ级。有效:瘫痪的肢体、口眼歪斜及语言艰涩均有好转,肌力达Ⅲ级。无效:体征和症状无明显变化治疗结果:本组病例69例患者中,治愈46例(66.67%),显效15例(21.74%),有效7例(10.14%),无效1例(1.45%),总有效率98.55%。4 讨论

中风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复杂的病理过程,风、火、痰、瘀是其主要的病因,府为其病位。当风、火、痰、瘀等病邪上扰清窍,则发生中风。中风患者常常继发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而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地负担,因此提高中风患者肢体活动水平非常重要。目前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恢复的机制是皮质功能的重组和相互作用,促进功能恢复,而针刺可以通过大脑皮层的调节以及脊髓节段的身理反射使脑神经功能得到改善。针灸治疗中风疗效满意,尤其神经功能的康复如肢体运动、语言、吞咽功能等有促进作用,针灸越早效果越好。参考文献[1]陈燕琴,头皮针与体针配合治疗中风偏瘫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 2001年第12卷第5期,445-445[2]靳东红,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水平的影响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5(17),13-14[3]侯凤琴.头体针并用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