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留园掇山叠石的变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留园掇山叠石的变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从留园的石材用料、堆叠方式、山水关系、山形布局出发,从社会、文化、园主人的变化切入,通过文献记载、现状比对和理性推断,尝试还原留园掇山叠石变迁过程,为当下造园提供参考。

关键词:掇山叠石;留园;苏州园林

谈到苏州园林就不能不提留园。留园的前身为明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东园,徐泰时因遭弹劾罢官还乡,感慨于“人生如驹过隙耳,吾何不乐哉”便, “一切不问户外,益治园圃”开始营建东园。一时间如当时的吴县县令袁宏道、长洲县县令江盈科等名流士人,常置酒高会于此谈笑移日。江盈科《后乐堂记》记有假山一座:“地高出前堂三尺许,里之巧人周丹泉,为垒怪石作普陀、天台诸峰峦状。石上植红梅数十株,或穿石出,或倚石立,岩树相得,势若拱遇。”袁宏道《园亭记略》则有“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石屏为周生时臣所堆。高三丈,阔可二十丈,玲珑峭削,如一幅山水横披画,了无断续痕迹,真妙手也”。从中可见这座由周秉忠(字时臣,号丹泉)所堆叠的石屏假山是以浙江普陀山和天台山作蓝本的。此二山均为花岗岩山体,植被茂盛。

苏州明清两代的假山材料主要为太湖石和黄石。自唐至宋,太湖石因大量开采到明末已少之又少。如计成所言:“自古至今,采之以久,今尚鲜矣。”代之而起的是黄石:“黄石四处皆产,其质坚,不入斧凿,其文古拙。如常州黄山,苏州尧峰山,镇江圃山,沿大江直至采石(矶)之上皆产。俗人只知顽夯,而不知奇妙也。”用黄石堆叠来表现气势恢宏的普陀、天台峰峦层叠则是再贴切不过了。徐泰时在被弹劾“回籍听勘”前,曾主事修复慈宁宫对园林工程有一定了解;周秉忠作为“善垒奇石”的叠石大师,当徐氏“令垒为片云奇峰”时自然是胸有成竹得心应手了。虽然年代久远,我们对这座“玲珑峭削”“了无断续痕迹”“如一幅山水横披画”的石屏假山已是无缘目睹全貌,然经陈从周等考证以及留园的假山现状和相关资料中,可以判断现今留园中部池北可亭处的假山就是当年的石屏所在。而现今留园中部以黄石所叠的假山部分,就是明代徐氏东园的遗物。

留园西部是以堆土大假山为主景的山林景观,处全园最高,原可远借苏州近郊天平、灵岩诸山以及西园、虎丘诸景“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从留园土石大假山的走势以及用土用石情况来看,西部景区的大型土山与中部景区池西池北的大假山应属同一完整山系。现存西部假山呈南北走向,长约60m,东西20余m,体量和高度均为留园之最。但从土山东侧云墙根的叠石来看,其堆土痕迹极为明显,应缘屡易园主多次修葺,“因阜垒山,因洼疏池”,在疏浚中部水池时所挖的泥土,堆高和扩大了原有的土阜。中部园林池西池北假山下部以黄石叠砌的部分为明代徐氏东园遗物,而池西假山只是西部土山的局部和余脉。乾隆末年园为刘恕所得,因“居之西偏有旧园,增高为冈。穿深为池,溪径略具”不过“未尽峰峦尽环之妙,予因而葺之”。从清代中叶刘懋功《寒碧山庄图》可见,经刘氏重修后的寒碧庄,其池西池北假山上已是岩树相得略成环合之状,山间有涧水从涧中环转而下,其山水布局与现在的留园无多差别。故留园西部与中部同属明代徐园旧规,只是西部土山因年代久远,数度增修而原型尽失。同时从刘画中还可看出,“苏州留园,清嘉庆间刘氏重补者,以湖石接黄石”之言不假。而所谓的“刘氏重补”也为留园真正留下了刘园的名字取其谐音,择其客者留步之意,刘园才成了如今的留园。

留园现今的自然山水空间是在明代徐氏东园原有基础上,经历代园主不断整治改造,逐渐积淀而形成的。就整体地形及山体布局而言,从西到东由高到低,由山林高阜逐渐向平地庭院过渡,既存山林之趣,又具“小廊回合曲阑斜”之美。西部中部景区以土山叠石为主,东部景区以峰石取胜,其园林之掇山布局对今造园具有积极意义;其园林之掇山叠石的变迁对于理解中国造园传统及其背后的经济文化潮流环境的转变,同样有着深刻的意义和启迪。

参考文献

1 叶瑞宝,留园始建园主和年代考[J].苏州园林,1995(1)

2 (明)江盈科.后乐堂记黄仁生辑校江盈科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7

3 (明)袁宏道,园亭纪略钱伯诚,袁宏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 陈从周,同林谈丛园史偶拾[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0

5 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