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双因素理论在高校社团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双因素理论在高校社团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文系“新形势下,医药、生物学专业研究生核心竞争力研究――温州医学院为例”的研究成果

摘 要:双因素理论能够有效的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在高校社团管理中引用双因素理论,不仅使得社团组织得到有效运转,而且对优化学生活动及学生能力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 班级 社团 能力发展

高等院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殿堂,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摇篮。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第二课堂的开展,主要是通过一些社团组织来承担,对社团组织的有效管理,对育人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良好的社团组织能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发挥团体的效率,有效的培养成员的各项能力,同时为组织创造较强的实力。而当今高校普遍存在班级凝聚力低下,矛盾突出;社团内部分工合作不协调,人员管理障碍等问题,从而造成青年学生团结合作意识缺失,学习工作时间冲突导致学业荒废,各项能力不能协调发展。因此,笔者根据多年在班级社团管理中的经验,结合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来探讨高校社团组织管理中的若干经验。

一、高校班级社团管理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高校班级作为囊括每个学生的大学基本组成单位,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提供平台。一方面,班级实力激励成员个人发展。通常,一个人所在的国家富强,这个人也会被认为富有,并且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同时他会用“富有”的目标鞭策自己,产生激励效应,从而促进这个人的进步。这个道理在班级管理中同样适用。另一方面,班级管理效果是决定班级成员能力发挥程度的重要因素。在优秀的管理制度下,班级成员积极性调动程度高,个人的能力发挥空间和潜力增大;同时,班级成员实现较好的沟通合作,并正向促进班级凝聚力发展,增强班级实力。

高校社团是人才个性发展的重要平台,是衔接大学与社会的桥梁。社团往往具有一定的发展方向性和针对性,对于学生除学业发展外的兴趣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组织能力、交流能力等的培养与发展。在一个组织构架合理,人员安排得当的社团内,学生可以通过活动策划组织、沟通协商等形式较好地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交流能力,在活动中反思提升自己,同时拓宽交际面,丰富课余生活,为步入社会提供良好铺垫。

二、双因素理论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是作为分析管理学机制的常用理论。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工作动机的主要因素为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1】激励因素包括个人能力发展机会、额外酬劳、荣誉、工作成就感、工作挑战性、工作中获得的认可与赏识等能引起满意的状态。从行为动机原理上分析,满意是引起工作的最直接动机。因此,激励因素是加强工作动机的重要手段;同时,赫茨伯格提出保健因素包括工作环境、安全条件、工资等缺失会引起不满的条件,但得到保健因素不能达到满足状态,而是没有满足状态,相对于缺少激励因素造成的没有不满足状态而言,这是一种中间过渡的重要因素。因此,维持保健因素对于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双因素理论在高校班级社团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目前,在各类管理行业如银行、公司等,双因素理论已被广泛采用,并取得良好效益。高校班级社团作为一个小型基础管理组织,在总结双因素理论在大型组织中的应用现状的经验基础上,对班级社团采取保健因素为基础,铺以激励因素的原则,从而提高班级社团管理效率,实现青年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保健因素

1.打造共同理念,团结凝聚实力

团结是反应一个组织实力的重要标准,也是作为大学生能力培养的一项重要因素。在一个团结的集体里,组织里的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归属感,也有助于其发挥自身奉献意识、培养责任感。从维持工作效率和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上讲,团结也是一项保健因素。

团结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物质条件的催化下能被高度激发。在班级建设中,可以通过制定班歌、班训、班服、班徽等,为班级成员创造统一的形态和意识标准,在该环境下,成员间会会产生一种共同感与归属感,渐渐走出自己独立狭隘的思想空间,与班级融为一体,从而形成班级凝聚力,实现班级更好发展。而班级凝聚力也将产生一种正反馈作用,促使班级同学在建设更好班级的目标上挖掘自身潜力。以此类推,在社团中,各部门间也可以通过成员互动、经验传授等行动加强自身凝聚力建设,打造独特的个性部门,加强部门的能力特色发展。

2.职能换位体验,挖掘个性潜力

大学初,学生的能力差距并不大。由于一些学生不积极加入班委、学生会、社团组织等后期发现不适合过集体组织生活而想弥补时,但已错过了能力发展的最佳机会,造成遗憾;另一方面,由于未担任相应职务,对该部门的理解不足,对于合作沟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职能转换对于大学生潜力发展而言是一项积极的保健因素。

在班级中,可以采取班干部轮任制,在结合成员自身兴趣与能力的基础上,给予其班委的职责,一方面可以发展其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可促进其对该职位职能的了解,减少对班级不足的抱怨,在此基础上也可以结合自身感悟经验为班级提出更好地发展策略;在社团中,可采用各部门干部干事轮流学习的措施,成员通过在熟悉不同部门的业务时,更真实地了解自身发展的兴趣方向,为发觉自身潜力提供良好渠道。

(二)激励因素

1.实施认可授权,给予信任支持

信任是沟通合作、共同相处的桥梁。广义上讲,在组织间信任作为团队存在基本条件,可作为一项团队共处的保健因素;而在人才发展角度讲,信任是对有能力者的一种内心激励,能实现其内心满足产生工作动力,因此,信任也是一项重要的激励因素。授权的本质在于尽可能释放员工的知识、经验和动力, 增加员工自我效能感, 消除员工“无权” 的感觉【3】。

信任措施在学生发展性学业辅导中应用很广泛。班级内部往往会存在成员拖后腿现象,对于此类成员不能采取放任自流、不管不顾的措施,从根本上讲,差生对自己心理否定过多,若采取信任激励措施,给予心理肯定,回复其自信心与进取心,便能挽回一个人才。除此之外,在工作方面,信任授权也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因素。当工作成果被管理者予以肯定,成员就会产生在该工作领域的自信心;当管理者后期将某一重大工作授予该成员时,该成员会产生积极的心理肯定,即皮格马利翁效应,实现工作的成功与自身能力的飞跃。

2.落实奖励措施,激发竞争动力

奖励作为最直接的激励因素,具有效果明显、快速的特点,能全方位地调动成员积极性,通过竞争实现组织工作效率的提高。一般而言,奖励可分为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前者常见为礼物、奖金等,后者变现为荣誉证书、荣誉称号等。不同活动、不同组织人员,应选择不同奖励措施。娱乐性质的活动如班级联谊、社团部门间交流活动;社团或班级举办的如才艺大比拼、十佳歌手等,成员本身条件具有优势的可以进行物质奖励,同时,活动本身帮助扩大其才能及影响力,某种程度上能满足其心理需求;较大型活动如社团联合的大型表彰会、班级月考等在成员间基础条件相似需要进行后期努力的活动上,可进行精神奖励,授予证书或称号,有需要的也可以加上物质奖励使效果更加明显。

奖励措施具体落实除上述措施外,还可进行日常行为奖励,如对坚持为班级服务的同学颁发最佳奉献奖,对学习成绩突出的成员颁发优秀学员奖,对社团工作有突出贡献的颁发先进工作个人等奖项,表达对获奖人员的心理激励,同时树立典型促进其他成员积极上进。

结束语

双因素理论的运用对于高校学生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教育管理部门在社团管理中,需要很好的掌握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两者的概念并能灵活运用,发挥其效果,使得社团组织能够很好的运转,同时能够很好的激励引导学生,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赫茨伯格(美).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张正锋,刘志波.双因素理论与公平理论在我国现代管理中的应用[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16(4):61.

【3】叶迎春,高伟.基于信任的授权行为与潜能开发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