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花旗情结 7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朋友拿了一张照片拷问:知道花旗旅店吗?照片中有汉语和英语标注。一听到花旗,就有金融大亨的感觉,只是没有听说花旗还会是一个旅店。在百度上没有找到“花旗旅店”,花旗集团在上海倒是有地产股份的,它以5000 万美元收购了国际饭店旁边的上海永新广场75%的股份,但是显然不是花旗旅店。再看花旗旅店,像是处在老式的公寓大楼里,在不宽敞的楼道上,张贴了住宿指南……几乎就是一家小小的旅店。偏偏“花旗”两个字又让人如坠云中,是否是花旗开张的一家怀旧小客栈,让人重温《花样年华》里公寓房的感觉和张曼玉梁朝伟的暧昧?
当然它与花旗没有任何的关系。假如说一定有什么关系的话,那么取名“花旗”是与上海人的“花旗情结”有关。就像是我,一听到花旗,再不需要任何向导,直接就游乐约定俗成的联想;就像是给旅店命名花旗的人,也一定被花旗情结笼罩了一生。
从十里洋场而来,上海人的花旗情结是温柔而又长久的,一个人可以没钱,可以不懂洋文,似乎是不可以不知道花旗的,因为它是硬通货(美元)国家的银行。解放前上海曾经有最好的橘子,叫做花旗蜜橘,当然是从美国进口的。有趣的是花旗蜜橘在美国并不叫花旗蜜橘,而且它也不是橘,是橙。多年以后,当这种橙再一次被引进的时候,终于用上了它在美国本土的名字:脐橙。或许当年也是有高人在音译时用“旗”代替了“脐”,但是有了“花旗”两个字,真是用得上以前旧文人写信的八股句:不需赘言,一切的价值都包含在了花旗之中。和花旗蜜橘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花旗参,花旗参就是如今的西洋参,不仅名字依旧从属于花旗,而且还流传了许多有关花旗参的知识和传说,到后来,知识和传说合而为一,竟然无法区分,使得花旗参的名声愈发的好。比如很多资料都说,“花旗参只是在威斯康辛州集中培育,需五年细心照料方可收成,收成后的土地即成废地,无法再种植任何农作物,这也是参价所以居高的原因。”不会有人去怀疑这是只是还是传说,因为这是花旗参。
还曾经有人拿出六七十年前花旗银行的汇票之类的要求花旗银行兑换;好像走进银行,手里捏的是一张纸,走出银行的时候,腰里藏的就是一厚叠美元——对了,美元常常叫做美金,就像金子一样,那也是花旗银行的必备。
后来我问了银行的朋友,花旗银行的英语是不是CITY BANK?朋友说,既对,又不对,在美国,曾经是CITY,现在是CITI,但是中文翻译一直是“花旗”。
情结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就是民风民俗的潜移默化,像一枚印章镌刻在人的记忆力,长久长久地不会消退,即使尘封多少年,只要有一缕风吹过,情结便从尘封中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