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重视学生提问,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重视学生提问,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常规地理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根据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风格以及学生的实际、编写好教案,确定教学过程包括提问在内的各环节,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以期达到教学的目的。这几年的地理教学实践中,接触了一些地理教师,只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提问,而忽视了课堂上或课后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下面举几例进行分析。

提问一:“赤道是北半球的,还是南半球的?”

针对这个问题,教师的回答干脆利落:“你是你爸爸的还是你妈妈的。”这一问一答,在教师看来,学生拿这样浅显的问题来问,是故意挖苦教师,教师也应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在学生看来,这样的答案是哑巴吃黄连,以后再也不敢向教师提问了。这一问一答,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远了。

但仔细分析,我认为这位学生具备地理思维的飞跃,爆发了灵感,方能提出这个问题。而思维灵感的出现,往往是瞬间即逝的。教师对学生的思维灵感没有重视,等于错失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良机。

如果教师把握了这个机会,及时加以引导、解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避免尴尬了。赤道是地球上的0°纬线,除0°纬线外,还有其他许多纬线。纬线和纬度都是人们便于认识地球,分别规定和标注的,并不是地球本身的。0°纬线只有一条且最长,以其为界恰好划分对称的南北半球,人们给这条特殊的纬线冠以文字的称呼――“赤道”。同样,人们还把23.5°纬线和66.5°纬线冠以“回归线”和“极圈”的称呼,便于突出区别其他纬线。因此,不能说赤道是南半球的或是北半球的,只能说它是地球上划分南北半球特殊的一条地理分界线。其特殊性还不止这些呢?反问学生答出:赤道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昼夜平分,水平运动物体不发生偏向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连动思维。最后,反问学生:“20°W,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能不能说是东半球的,还是西半球的?”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拓宽,以后遇到有关地理界线的问题,就不用再找老师了。

通过这一问一答的解释,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更近了,无疑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教师的威信,认为教师不单知识渊博,而且平易近人,师生感情融洽了。

提问二、“迎风坡容易形成降水,背风坡则云散雨消,如果风从背风坡吹向迎风坡,背风坡能否形成降水?”

这个问题,实际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由正向思维转为逆向思维中遇到的思维障碍,且受山地向海的一面是迎风坡,向内陆的一面是背风坡思维定势的影响。其实这个思维定势是不对的。正确的思维定势是:风吹来的一面是迎风坡,另一面则为背风坡。季风区的山地迎风坡和背风坡是随着夏季风和冬季风风向的转换而变换的。夏季风从海洋上吹来湿热的气流,遇到地形的阻挡,气流上升,水汽凝结产生云雨,容易形成降水。气流越过山顶后下沉,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凝结,因而云消雨散。冬季风来自内陆,气流水汽含量少,遇到地形的阻挡,虽然气流上升,水汽凝结少。只是产生少量云、雾,不一定会形成降水,所以说山地迎风坡容易形成降水,不肯定会降水,而背风坡则肯定会是云散雨消。

这样解释,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纠正学生错误的思维定势,而且还可以结合地形雨示意图,通过图文转换,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能力。

提问三:“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北极上空臭氧层变薄。而位于人口集中,人类活动最多的中低纬度陆地上空为什么没有首先出现臭氧层空洞呢?”

这个问题是学生复习过程中,运用直接推理推导因果关系,遇到的思维障碍。平流层臭氧破坏的罪魁祸首是人类活动想大气排放的氟氯烃。中低纬度地区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氟氯烃多,气流上升的高度大,破坏最多的应该是中低纬度地区上空平流层中的臭氧,而臭氧层变薄和空洞为什么首先在两极地区上空的平流层呢?

我们知道,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之间往往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形成往往也是多成因的。用直接推理推导多成因的问题,忽略了其中某个成因,往往就得不到正确的结论。例如地球大气环流的形成就是多成因的。如果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只形成赤道和两极之间的单一环流;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三圈环流;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形成季风环流

同样,中低纬度地区比两极地区排放的氟氯烃多,随对流上升达到的高度也高,平流层的厚度反而变薄,本来应首先出现臭氧层空洞才对。但由于平流层在垂直方向上的热力性质,大气运动跟对流层不同,平流层以水平运动为主,对流层以对流运动为主,加上中低纬地区气流上升到对流层顶后,由于中低纬对流层顶的气温比两级地区同高度气温低,而气压则高。因此,中低纬度对流层的气流就呈水平运动向两极地区上空,造成两极地区上空平流层臭氧被中低纬度地区带来的氟氯烃破坏,首先出现臭氧层变薄和空洞。

总之,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有趣的设问或者层层设问,诱导学生的地理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应该重视学生的疑问,特别是学生课后提出的问题。因为学生课后的提问,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遇到思维障碍,形成问题而提出的。如果教师抓住学生思维的灵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独创性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也利于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