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中华地区:全球IPO主战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中华地区:全球IPO主战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过去一年,全球资本市场企业融资活跃。Dealogic的数据显示,2010年共有1438家公司实现IPO,融资总额达2802亿美元,是2009年筹资额的一倍有余。

大中华地区全球ipo的主导力量。ChinaVenture的统计显示,2010年中国企业共完成491项IPO,融资规模达1068.75亿美元,超过了欧洲企业和美国企业的融资总和,无论是IPO数量还是融资额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以筹资额而言,中国占到全球IPO市场的37%。同期,上海、深圳、香港三地IPO的融资额超过1200亿美元,几乎是美国各大证交所IPO总额的3倍。其中,沪深两家证交所的IPO发行总额达721亿美元,两家之和首次超过香港IPO规模。

在全球三大IPO中的两家――中国农业银行、友邦保险(AIA)上市的推动下,香港交易所2010年的IPO融资额达到4450亿港元(其中内地企业占50%,跨国公司占45%,香港本地企业只占5%),继2009年以来连续第二年位列全球之首。

同期,港交所新上市公司数量113家,较2009年上升55%。截至2010年年底,港交所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为21万亿港元,全球排名第7位;香港交易所(00388.HK)的市值也达1901亿港元,高居全球上市交易所榜首。

过去数年,港交所一度过于依赖内地企业的上市资源,2009年内地企业占香港IPO集资额高达83%。曾任摩根大通(JPMorgan)中国区主席兼CEO的李小加出任港交所CEO后,港交所致力于打造“中国的全球市场”,推动中国内地以外的企业赴港上市,成为中国事实上的“国际板”。

2010年,在香港IPO集资额中,跨国公司占到45%:包括全球最大的铝生产商俄罗斯联合铝业(UC Rusal)、蒙古最大的私营炼焦煤企业蒙古矿业、法国化妆品牌欧舒丹(L’Occitane)。巴西淡水河谷(Vale)、英国保诚集团(Prudential)也登陆港交所,二者虽不涉及融资,但对提升港交所的国际形象大有裨益。

2011年上半年,香港IPO集资总额达1837亿港元,同比上涨264%,创10年新高。跨国企业赴港上市热潮不减,所在行业与国家更趋多元化:

4月,日本网络金融集团思佰益(sBIHoldings)通过香港IPO筹资1,81亿美元,成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日本企业;5月,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交易商嘉能可(Glencore)在伦敦和香港两地IPO,集资净额约75亿美元;6月,美国箱包制造商新秀丽(samsonite)完成香港IPO,筹资12,5亿美元;同期,意大利奢侈品巨头普拉达(Prada)成功在香港IPO,集资25亿美元。受此鼓舞,意大利总理兼AC米兰俱乐部主席贝鲁斯科尼考虑将刚在意甲联赛夺冠的AC米兰来港上市。投资银行还在积极接洽意大利汽车公司菲亚特(Fiat),并提议跑车制造商法拉利(Ferrari)在香港证交所上市。

此外,英国高档鞋品牌周仰杰(JimmyChoo)、美国高级手袋及配饰品牌蔻驰(Coach)、意大利顶级摩托车奢侈品牌Ducati、全球第二大奢侈品店的日本二手名牌店Brand Off、荷兰国际集团(ING)以及德国物流及邮递公司Deutsche Post旗下子公司DHL Express均有意来港上市。

据香港《信报》报道,瑞士信贷(CreditSuisse)亚洲股票资本市场部联席主管洪长福表示,以往企业要增加国际知名度,吸引外资基金入股时,多选择赴纽约或伦敦上市,香港只算是一个地区性融资平台。

然而,随着近年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的不断上升,不少欧美企业欲开拓亚洲市场,反而对来亚洲上市兴趣更浓,香港作为亚太区最为发达的金融市场,因此成为首选。

离岸人民币业务也成为香港交易所的突破口:2010年7月,合和公路基建发行了香港首笔人民币企业债券;同年8月,麦当劳在香港发行两亿元人民币债券,标志着跨国公司为中国运营筹资有了全新渠道。

此外,长江实业分拆旗下内地部分资产,在2011年4月以人民币计价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形式上市:汇贤集资104,8亿元人民币(合16,1亿美元),成为首宗香港的人民币IPO。

香港交易所CEO李小加在“2011陆家嘴论坛”上表示,人民币国际化是一项长期、系统、艰巨的工程,最终目的是建立有效的生态环境。港交所准备积极应对中国更大规模的对外投资,投资将推动香港人民币相关产品的需求。把握内地投资者需求的关键是拥有“货币中立”的人民币产品,这样就排除了汇率风险的因素。

李小加表示,从交易所的角度出发,是否愿意用人民币交易是市场行为,不由交易所的意志转移。交易所的工作就是提供监管的环境,把人民币离岸中心可能存在的先天不足的结构性缺陷去掉。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李小加有意让港交所在大宗商品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发挥更大作用,以利用内地的需求。因为中国内地已经在全球能源、金属和农产品市场中占据强有力地位。他认为利率互换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为人民币的使用正日益普遍。为达到上述目标,港交所正与内地3家商品交易所及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探讨合作方法。

港交所为鼓励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将为有意发行人民币计价股票的发行人,提供“单币单股”及“双币双股”两种发行模式:发行人同时进行人民币计价股票、以及港币计价股票的首次公开发售,两批股份可互为转换。允许港币持有者申购人民币股票,为发行人和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

同时,也方便已经上市的企业,通过简单的二级市场配股,发行人民币计价股票。相关工作已准备就绪,预计将在2011年底实现人民币股票的发行。

另外,“人民币股本证券港币交易通”(TSF,即人民币资金池)机制将于10月推出,从而解决二级市场的人民币流通量问题。

过去20年,香港一直是中国资本和企业走向海外、国际资本和企业走向中国内地的门户。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对外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加快,香港的“门户”作用将更加突出。

在这一背景下,港交所的发展战略可以归纳为三个中心,即中国企业的“首选海外集资中心”-、中国资本的“首要海外投资中心”(中期目标)和“全方位的国际金融中心”(长远目标)。

2011年8月,国务院副总理在访问香港之际,明确表示将在内地推出港股组合ETF(交易所交易基金)。港交所则愿与上交所及深交所就成立合资公司展开磋商,合资公司可能的业务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发展指数及其他股票衍生产品、编制新指数等。

此前,上交所和深交所的附属公司曾分别在2008年和2010年与港交所订立行情合作协议,旨在促使内地与香港投资者熟悉对方市场行情,推动双方市场逐步迈向融合,并为内地未来推出

港股ETF做准备。

李小加于2010年1月在香港交易所正式履任后,3月份发表《战略规划2010-2012))时宣布架构重组,成立“市场发展科”。2010年12月,港交所聘请纳斯达克OMX前亚太区总裁蓝博文(Eric Landheer)为市场发展科高级总监暨上市推广部主管。蓝博文对国际资本市场的丰富经验和语言能力,有助于港交所在未来几年吸引更多来自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国家的企业上市。港交所执行副总裁兼市场发展科执行总监罗力(Romnesh Lamba)曾是李小加在美林(MerrillLynch)任中国区总裁时的旧部;现任港交所交易市场科风险管理部主管的甘健宏(KevinKing),也曾在纳斯达克OMX担任衍生产品市场风险管理主管。

2011年5月,港交所委任“黑池”Chi X日本的前代表董事马俊杰(Joseph Meyer),担任新设立的集团行政管理总监,负责监督主要项目的实施,以及管辖行政管理部和人力资源部。港交所未来两年将要完成的重要工作,包括设立场外衍生工具结算所、推出托管服务、信息技术系统提升、设立新一代数据中心,以及多项市场咨询。

2010年至今,港交所从市场招揽、担任副总监以上职位的高级管理层(包括马俊杰)共8人。李小加特别重视市场发展和信息技术部门,两者已成为港交所的支柱。

为了增加市场竞争力,港交所将分两个阶段延长交易时间、开市时间:首个阶段于2011年3月7日开始调整,全天交易时间较之前延长1小时,总共5个小时;第二阶段将会在2012年3月实施,整体交易时间延长至5个半小时。尽管面对本地中小券商反对,李小加表示会继续推行必要的改革措施:包括收窄买卖差价、引入收市后竞价时段、为期货交易增设晚间交易时间、隐名交易、容许非参与者直接落盘(DMA)、建立联系网络及可衔接市场结构等。

过去10多年,中国大量创新型企业赴海外上市,主要看重海外交易所和资本市场具备的以下特点:

上市门槛低、筹资速度快。清科研究中心(zer02IPO)比较了中美两国的4个活跃资本市场后发现,从企业递交申请材料到成功上市,纽约证交所、纳斯达克所需的时间远少于深圳的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纽交所需要的时间最短,平均为36.46天;其次为纳斯达克,平均为64.22天;所需时间最长的是深圳中小板,平均127天(为纽交所的3.5倍);深圳创业板所需时间为71.56天。

海外交易所的再融资速度也相当快,以近期在纽交所上市的优酷为例:继2010年12月在美IPO募资2亿美元之后,仅过了半年,该公司又于2011年5月再融资5.93亿美元。

可以提升企业声誉和推动海外拓展。中国企业通过海外交易所上市往往会提升国际知名度,海外上市也可以带来丰富的合作资源,来自各方面的合作机会为很多企业提供了走向长期发展的契机。品牌效应是众多企业选择在美国、中国香港和欧洲等地上市的重要原因。

此外,海外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相对成熟,以及市场约束机制有助于企业成长也是主要原因。

清科针对2009年A股创业板开闸以来的五大市场中国企业IPO的统计显示,境内资本市场IPO公司业绩表现不如境外资本市场。选择香港与美国市场上市的中国企业在上市当年的表现明显优于境内资本市场上市的企业:在香港主板上市的中国企业上市当年收入涨幅合计达到213.2%,而上市前一年收入涨幅合计仅为43.2%;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企业上市当年收入涨幅合计达到193.8%,而上市前一年收入涨幅合计仅为58.4%;在深圳创业板上市的中国企业上市当年收入涨幅合计达到83.5%,而上市前一年收入涨幅合计为31.6%。尽管境内资本市场目前估值更高,但是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差强人意。

然而,并非所有的中国企业都适合在海外上市,境外IPO的费用与上市后维护成本较高,发行市盈率大多低于A股的中小板、创业板。海外资本市场在提供较为完备的约束机制的同时,具有语言、文化差异和法律壁垒。中国企业在境外上市后,如果不熟悉成熟市场的运作方式,与投资者信息沟通不畅,会造成IPO后股价表现不佳,难以再融资,甚至面临跨境法律诉讼和被摘牌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