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平喘汤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平喘汤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儿哮喘是以反复发作,喉间痰鸣,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的肺系疾病。本病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生,初发年龄以1~6岁多见,大多在3岁以内起病,青春期以前患者男女之比为2:1,成年期则无性别差别,可屡发屡止,甚至遗患终身,今以平喘治疗50例与西药治疗40例作对照,疗效显著。

资料与方法

90例均来自2007~2009年辽源市中心医院儿科门诊患者治疗(平喘汤)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1~3岁。发病季节:春季发病15例,个人过敏史,食物过敏史4例,药物过敏史,家族中有1~2代亲属中。有哮喘或其他过敏疾病者20例,临床症状: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哮喘,声咳40例,喉中痰鸣45例,发热者5例,肺部哮鸣音者70例,其中满布者15例,散在分布者4例,仅有少许者1例。

发病机理:小儿哮喘的发生于外感六淫,内伤饮食,以及久病体虚而致,其病主要在于肺、肾,也与肝、脾有关。①主因:小儿哮喘主要在于肺和肾,因为肺为气之主,司呼吸,外合皮毛,内为五脏之华盖,如外邪侵袭,或他脏病气上犯,皆可使肺失宣降,肺气胀满,呼吸不利而出现喘促。肾为气之根,与肺同司气体之出纳,故肾元不固,摄纳失常则气不归元,阴阳不相接续,亦可气逆于肺而为喘。②诱因:小儿衣着不慎,感受外邪,肺失宣降,气上逆与痰结,或过食肥甘厚味,辛辣酸咸,或接触花粉、尘埃、油漆、绒毛、煤气等发物,刺激气道,引动伏痰,诱发哮喘;或小儿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或过度劳累,均可使气机升降失常,引动伏痰,诱发本病。③发病:诱因触动伏痰,痰气搏结,阻塞气道则发病,气交阻,阻塞气道,故发生哮喘,出现喉间痰鸣,呼气急促等症。若痰阻气道,重则肺不能朝百脉,可致血脉瘀阻,累及于心,导致口唇、肢端脉细,甚则面色苍白,头额冷汗、肢冷脉微等阳气谷脱的危象。

治疗方法:①治疗组:平喘汤为主,药用麻黄、桔枝、细辛、生石膏、黄芩、麦冬、川贝母、金银花、五味子、白果、生地、地龙、射干,水煎服,每日1剂,取汁100ml,分3次口服疗程7天。②西药组:一般治疗:沙丁胺醇气雾剂,1喷,日3~4次氨茶碱3~5mg/kg,3次/日,静脉给药。控制感染:选择有效抗生素或抗病药物如青霉素、病毒唑等。及时吸氧及纠正酸碱平衡及水电解质紊乱。哮喘未控制者加用激素如地塞米松。

疗效判断标准:①痊愈:用药3天后,呼吸困难已缓解,能平卧,喘促已没有,肺部喘鸣应消失;②显效:哮喘显著减轻,肺部听诊哮鸣音满布到偶闻或散在到消失;③好转:哮喘好转,肺部听诊哮鸣音由满布到散在或由散在到偶闻或由偶闻到消失;④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结 果

平喘汤没有激素的副作用,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主要症状体征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咳嗽症状改善情况比较(例)

讨 论

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以反复发作,喉间痰鸣,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的肺部疾病。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有“咳而上气,喉中水鸣声,射干麻黄汤之”的记载,元・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喘论》中首先记载了哮喘的病名,谓“哮喘走主于痰”。并主张在哮喘发作期以治邪为主,未发之时则以扶下为主。

哮喘的诊断要点:常突然发病,发作时以喉间痰鸣,呼吸急促,呼气延长,甚至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有气候变化,接触发物等诱因;可有家族哮喘史或婴幼儿湿疹史;两肺布满哮喘音,呼气延长。哮喘发作期以化痰降气平喘为主。如发作期,正虚痰阻者,则以扶正,标本兼治。缓解期以补益肺脾肾为主,治以补肺固表,健脾化痰或补肾纳气。小儿哮喘的预防应注意气温变化,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防止感冒,有外感疾病时,应及时治疗。居室宜空气流通,阳光充足,室内不宜铺用地毯,重视缓解期治疗防止哮喘复发。避免接触发物,如花粉、烟尘、海鲜等。减少过度活动和情绪激动,以免诱发哮喘。临症须注意寒热的转化互见,如外寒内热者当解表清理,风寒化热或痰浊蕴肺而外感风寒。邪热者,当按照病情的转化处理,根据兼夹情况联系治疗。在反复发作过程中,每见邪气上实而正气已虚,表现肺实肾虚的“下虚上实”证,治当疏泄其上,补益其下,权衡主次轻重处理。虚喘虽有补肺、补肾的不同,但每多相关,应予联系考虑,其中应当重视治肾。同时还须辨清阴阳,阳虚者温养阳气,阴虚者补真阴,阴阳两虚者则根据主次酌情兼顾。若喘促不解,汗出肢冷,面青,肢肿,烦燥昏昧,心阳欲脱者,需及时抢救。

文献摘要:《婴童百问・喘急》:“议曰:小儿有惊暴触心肺,气虚发喘者;有伤寒肺气,壅盛发喘者;有感风咳嗽、肺虚发喘者;有因食盐,咸卤伤肺气、发虚痰作喘者;有食热物毒物,冒触三焦,积热熏蒸清道,肺肝气逆作喘者。”《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气愤郁。皆属于肺。”《丹溪心法・喘》:“肺以清阳上升之气,居五脏之上,通荣卫,合阴阳,升降往来,不过不及,六淫七情之所感伤饱食动作,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又或调摄失宜,为风寒署湿邪气相干,则肺气胀满,发而为喘。又因痰气皆能令人发喘。治疗之法,当究其源。如感邪气,则祛散之,气郁即调顺之,脾肾虚者温理之,又当于各类而求。”《景岳全书・喘促》:“实喘者,气长而有余;虚喘者,气短而不续。实喘者胸胀气粗,声高息涌,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为快也;虚喘者,慌张气,声低息短,惶惶然若气欲断,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相及,劳动则甚,而惟急促似喘,但得引一息为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