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文本解读”的有效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文本解读”的有效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本解读是教师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形成关于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的过程,是阅读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解读文本的准确与否、深入与否,都会直接影响着教学设计的优劣和课堂效率的高低。笔者从四个角度谈谈对文本解读“有效性”的看法,供大家商榷。

一、文本价值的教学选择

一般而言,选入中学课本作为教材的文本,其内容是丰富的,其教育教学价值是多样的。面对“丰富”和“多样”的文本,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或者说应该教给学生的重点是什么,这是语文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直面人生”是苏教版必修五上的主题单元。本单元又分为三个小主题,一个是“生存选择”,文本有《报任安书》(节选)《楚辞・渔父》;一个是“真的猛士”,文本有《纪念刘和珍君》;还有一个是“苦难中的尊严”,文本有《论厄运》(英•培根)《直面困难》(节选)。我校一位教师在一次面向全校的教学示范课活动中,选了周国平的《直面困难》这篇文章。在课前选择文本教学内容时,她通过对周国平的《直面苦难》和培根的《论厄运》进行比较阅读,敏锐地发现两篇课文主题虽然谈的都是如何面对人生中所遭受的苦难,但有着一定的差异:承受的对象不同,前者是常人,后者是伟人;对待的态度不同,前者是坚韧忍耐,后者是无所畏惧;前者是平民化的苦难观,后者是英雄般的苦难观;创作的意义不同,前者是激励凡人、常人,后者是讴歌勇者。她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之所以选择周国平的《直面苦难》作为自己的教学文本,是因为它更有现实意义,更有教学价值。正如文章中所说的那样:社会苦难要面对的是社会恶势力,我们在精神上往往有着无比的优越感;而自然苦难要面对的是“没有灵魂的敌手”,我们只会感受到生命的卑微和无助。近两年,我国地震、泥石流、雪灾、旱灾和水灾等自然灾害频发,造成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的损耗。我们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面对文中所写的“自然悲剧”,那么我们该如何去直面这些苦难呢?这些灾难与我们如此接近,可以说是“平民的苦难”,或称是“凡人的苦难”,或称是“我们自己的苦难”。因此,抓住文本的“平民苦难”,就是选对了《直面苦难》文本教学的视点,就是抓到了《直面苦难》文本的教学价值所在。明乎于此,自然也就明确了整个课堂教学的重点,一切教学设计也由此而生。正确的预设自然带来了良好的生成,教学现场感动了学生,也启悟了听课教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个案例,也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文本价值的教学选择,应该置于单元教学的整体背景中去思考。语文阅读教学强调文本解读,但并不是所有的解读成果都可以拿进课堂。恰当的才是最好的。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应该思考这么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对学生了解多少。教师了解学生,心中有学生,才能在诸多的文本解读中作出选择。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发展,忽视了这一点,任何高深的教学内容和花样迭出的教学方式都是无效的。二是教学的重点是什么。适合教学的文本内容是丰富的,教师需要聚焦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才有可能设计有效教学促使教学过程深入有序。“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

二、文本内容的深度挖掘

空乏、浅表,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个问题。文本解读,由于教师的“不作为”或是“少作为”,而造成学生“浅表”阅读。笔者以对《汪大娘》一文的深度解读为例,谈谈如何深入挖掘文本内容,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汪大娘》是文化学者张中行写的一篇记人散文。这篇文章语言浅显易懂,内容似乎也乏新意,它塑造的只是一位平凡普通的底层劳动妇女形象。文章主要记叙了汪大娘的三件小事。一是,主一家衣食住行的食政。二是,为应付卫生查问,强记四种病名。三是,“”期间被要求协助调查罪状。如果我们细细探究,就会发现这三件生活小事,看似张中行先生的随意之选,其实富有深意。它们反映出汪大娘区别于一般“大娘”的“希奇”品格,并借此暗与所谓“读书之人”作了比较,为文末点题作了铺垫。

第一件事,文中说得非常明白:“希奇的是身份为外人却丝毫不见外。她主一家衣食住行的食政,食要怎样安排,仿佛指导原则不是主人夫妇的意愿,而是她心中的常理。她觉得她同样是家中的一员,食,她管,别人可以发表意见,可以共同商讨,但最后要由她做主。”反客为主,这看似是一个违背常理的地方,但我们却能发现汪大娘的一个重要品行:自尊、端直和正气。按常理来说,一个身份是佣人的“下人”,不仅人格上会仰视主人,而且往往会自觉低人一等,对主人一般总是唯唯诺诺,言听计从,何况又是一个旗人,似乎更应该懂得主仆礼仪之数。然而,汪大娘却没有丝毫的所谓“读书人”身上常见的“奴骨”,她有自己的做人尊严,用她自己心中的常理,用正气憨气压服了小姐、少奶奶和顽劣的孩童。第二件事,更是奇特,为了应付卫生检查,唯一的要求,就是记牢那四种病名。“李家上下,唯恐汪大娘记不住。小姐、少奶奶以及上了学的孩子们,车轮战法,一起帮助汪大娘背。但费了很大力量,都认为可以了,不想查问的人晚来一两天,偏偏先到厨房去问她。她以为这必是关系重大,一急,全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就是人应该保持质朴善良的本性。在“”中,得到教导开化之后的“读书人”,或为一己自私,弃本逐利;或为明哲保生,出卖同友。这类读过书的所谓“明理之人”,与没有受过教导的或受到“李家上下”“车轮战”教导而不惹尘埃、难失本真的汪大娘相比,简直是天渊之别。

没有被时代玷污的这种正气与憨气,是张中行一生所奉行、所推崇的品质。然而在那个时代里,这种正气与憨气是那么的微弱,在文人中的缺失显得尤为严重。张中行见识了太多的告密,而告密的人中又相当一部分竟是本身很有文化的人。“我一生不在背后窥人隐私、打小报告或告密,以求用别人的血换得平安或往上爬,就是在干校为奴也决不破例。”这样的张中行,借汪大娘这个形象与所谓读书人作对比,自然引出这样一个问题:“常说的所谓读书明理,它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大呢?”与其说这是一种疑问,不如说是一种文化人的灵魂反思。

于是,张先生为什么要写汪大娘这样一位人物,便有了一种全新的深层诠释:对读书人灵魂的拷问!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要深入解读文本,要努力做到知人论世、旁征博引。由于时代的隔阂、阅历的局限,对作者所处的年代、生平的经历不了解,学生有时很难进入文本的深处,很难进入作者的心灵世界,也就难以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此时知人论世而后再解读文本,就能窥视到文本中所蕴含的深刻人文内涵。

三、文本语言的涵泳品味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教学,这也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课的本质属性。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语言的品位,把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在教授《听听那冷雨》这一文时,注重引导学生重点锁定5~11段,给学生留有足够时间,反复诵读,细细品味。

记得沈从文先生说过,“语言是通向作家思想深处的唯一途径”。通过初读,我们都会发现余光中先生的这篇文章和以往读过的散文有所不同,就是语言特别美,语义特别丰厚,那么,就让我们再次走进余光中的灵境,细细听听那冷雨。现在请同学们完成两件事:一是找出自己喜欢的文中写“听雨”(雨的音乐)的特别优美的句子;二是品读一下,尝试解析“雨中之情”。

学生分组交流,准备诵读和鉴赏评论。教室里播放着理查德的钢琴曲《秋日私语》,以营造气氛,控制时间。笔者走进学生之中,参与讨论。学生品读非常投入,讨论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大约12分钟后有学生开始主动举手回答,笔者要求学生按照段落顺序回答。另外,在这一环节,对学生不作过高要求,学生能读出情感,品出味道就可以了。

通过充分的品读,学生们深刻地理解到,诗人利用汉字特有的声韵特点,或双声叠韵,或同音异形,或平仄相间,不仅善于传情,而且形成一种独具韵味的音乐感,利用通感的写作手法,将各种感觉综合在一起运用,把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充分调动起来,让读者体会到冷雨的色、香、形、味……另外,长短句的交错运用,形成铿锵的音乐节奏,产生了奇妙的艺术效果,让读者如沐浴在绵绵细雨之中,思乡怀国的情愫萦绕在读者的心头。

四、文本情景的创设体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首创了“隔”与“不隔”的审美说。他认为,不论写情还是写景,凡是直接能给人一种鲜明、生动、真切感受的则为“不隔”,所谓“语语都在目前”“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就是“不隔”。反之,若在创作时感情虚浮矫饰,遣词过于做作……便会产生“隔”或“稍隔”的感觉。这里借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也不无启发意义。

其实,上课也有“隔”与“不隔”之分,师生之间情感、思维交流生阻不畅,这便是“隔”。反之,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目看课文、耳听音响、心入佳境、神游四方,令其陶然自怡,神醉心驰,自觉进入文本描绘的意境。外部引导激发学生的内在参与,教者、学者和作者以文本为媒介,将看得见、听得见的交流与看不见、听不见的交流水融在一起,达到了“理想的教学境界”,这便是“不隔”。因此,文本解读时,教者要有一双慧眼,善于依据文本内容,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共同入情,共同入境,共同体验,才会使文本解读的有效性趋于最大值。

教授《听》一文时,笔者试着摘录了文中各段关于描摹冷雨的优美词句,把它们连缀起来,实际上就将《听》一文缩写成了一篇精美的短文。这样既能引导学生梳理脉络,又能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从而感染学生,激活课堂。在备课时,笔者原本打算放配乐范读带,因为一直以来,这是公开课的常态,但大部分的效果并不好,总觉得有点“隔”,最终决定自己朗读。事实证明,“这是本堂课的一大亮点,它激活了学生的情感”(评委语)。

总而言之,文本解读是做好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也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只有认真充分地做好文本解读,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