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金融危机下的寿险业风险管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金融危机下的寿险业风险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

哈佛教授罗格夫曾说:费解的金融产品、迟钝的监管者、神经质的投资者。是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所包含的全部内容。而保险作为金融领域的重要一员,虽然没有处在风暴的中心口,但世界最大保险公司AIG的遭遇,也让业界人士感受到了彻骨的冰寒。危机之下,寿险业如何管理?风险怎样管控?监管模式、投资方式、价值衡量体系、风险管理等方面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美国的次贷危机发端于2007年,在其后多米诺骨牌似的推动效应下,2008年9月份以后,迅速演变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随着雷曼兄弟、美林、AIG等跨国金融机构相继倒下,几乎在短短一个月内,危机便迅速蔓延到欧洲、俄罗斯、拉美、亚洲等地区,而一些小型经济体甚至已处于“国家破产”边缘。没有人清楚,在跨国金融机构中还有多少风险没有引爆,也没有人清楚,这场金融危机将怎样改变全球的金融格局,更没有人清楚这场金融危机还将持续多久才能收场。

在如此不利的国际金融经济形势下,作为重要金融领域组成部分的保险行业,应当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教训有深刻的认识,并以此来重新审视和调整保险行业的经营管理策略以及风险管理机制。

金融危机中的寿险业

这次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各国金融业影响巨大。同时,我们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保险业务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并没有受到大的冲击。美国国际保险集团(AIG)濒临倒闭,主要是旗下衍生产品投资出现问题,其保险业务依然是健康和富有价值的:富通集团(Fortis)出现问题,重要诱因是收购荷兰银行,其保险业务也没有出现亏损;一些专注于传统保险主业的公司,比如纽约人寿(NewYork Life),其保险业务经营非常审慎,受到危机冲击很小,标准普尔和惠誉两家评级机构都在金融危机期间给予其最高财务评级。

但是并不能由此认为保险业的风险管理就优于银行业及其他金融行业。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寿险产品的特征使其具有较强的抗金融危机风险的能力。寿险产品具有两个主要特征,风险保障特征和金融产品特征。金融危机,特别是投资市场的波动对风险保障产品不会产生大的影响。同时,寿险产品易受金融市场波动影响的金融特征,又因多采用期缴保费的形式,可以通过分散现金流将短期投资波动在更长时间内给予熨平。

因此,即便不是在金融风暴的风口浪尖,作为社会经济体和金融体系的一员,寿险业仍然需要特别关注此次金融危机的经验和教训,对国内外保险巨头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挫败更应引起特别的重视,对自身经营管理、资金运用等全方位的领域进行全面的风险分析和研究,从而明确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此次次贷危机对全球保险业造成巨大冲击,世界最大保险公司AIG曝出750亿美元的财务危机,濒临破产边缘,通过分析它的危机来源,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主要的风险因素。首先,AIG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流动性风险。AIG在陷入危机时,其偿付能力是充足的。之所以需要美联储出手救助并接受实质性的清盘方案,直接原因是三大评级机构下调公司评级后,AIG需要为其高等级信用衍生产品CDS补充抵押品,导致公司陷入流动性危机,然而,AIG危机的根源在于定价风险。如果不是AIG对其信用衍生品的定价出现系统性错误,承保了大量高风险标的,但费率厘定过低,导致准备金提取严重不足和自留风险过大。承保标的大量出险,导致公司严重亏损或无钱可赔。

另外,投资风险也对AIG造成了一定的威胁。截至2008年6月30日,AIG的261亿美元保险投资组合中有24%是RMBS,1,6的CDO以及5%的CMBS。前两者都与次级贷款有很大的关联。

国内保险业也深受其累:2007年11月底,中国平安以每股19欧元均价投资富通集团,至2008年10月3日,富通集团股价为5,4l欧元,而中国平安持有富通集团4,99%的股份,其投资已缩水70%以上,在2008年三季报中,中国平安对富通集团股票投资进行了157亿元减值准备。

金融危机下的寿险业风险分析

(一)近年来我国保险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

自从2002年规定费率市场化后,我国保险公司有了确定费率的主动权,能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经营管理策略、业务风险程度、目标利润高低等因素,自主确定每项业务的费率。从而,费率市场化引致的一系列风险成为了近年来保险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

1 市场风险

费率市场化使各保险公司有了利用费率进行市场竞争的权利,费率竞争成为各保险公司扩大业务规模、抢占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当费率竞争衍化成不顾风险、不计成本、违反价值规律、盲目降费的极端境地时,轻则破坏市场规律,引发无序竞争,重则降低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损害被保险人的利益,影响保险公司的健康发展。

2 定价风险

定价风险是指保险公司在厘订保险费率时,因对保额损失率估算不准确,对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及经营费用等影响费率水平的重要因素的估算出现偏差而导致的风险。在费率严格管制的情况下,费率的厘订一直是保险监管部门的事,保险公司只需在已有的费率基础上测算和控制经营成本,有效防范承保、理赔风险,将赔付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即可获得承保利润,基本没有建立起自身有效的费率厘订机制。相关的精算学理论尤其是非寿险精算理论才刚刚引入国内,中资保险公司对保险产品定价需要考虑的因素、遵循的原则、依照的程序、定价的技术等都还研究不多、不透,加上费率厘订模型中需要的大量历史性、基础性数据资料严重缺乏或失真,使得保险产品定价缺乏科学的依据。若定价过高,则可能丧失市场;而定价过低,又可能引发偿付危机,因此,定价风险成为费率市场化后保险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

3 解约风险或退保风险

解约或退保风险是指被保险人在费率变动中,利用《保险法》规定的权利提前中止保险合同引起保险公司保费收入降低、责任准备金突然减少而产生的风险。当费率下降时,被保险人可能有两种解约处理方式:一是提前中止保险合同,二是提前中止原有保险合同,然后按下调后的费率重新订立保险合同。由于保险经营是以大数法则为数理基础的,保险成本的估算、保额损失率(决定费率的重要指标)的准确测定都是基于大量的同类业务件数。如果解约过多,实际的保额损失率与预期的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偏差,使保险公司出现赔偿基金不足的局面,原定经营目标的实现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费率市场化后,费率变动幅度越大,速度越快,保险公司面临的解约或退保风险越大,经营的稳定性和效益性就越难以保证。

4 核保风险

费率市场化后,核保人员不仅要审核某项业务能否承保,还要决定该业务应以什么样的承保条件(费率、责任范围、免赔额等)承保。如果保险公司核保人员业

务素质不高,风险评估能力不强,其拟定的承保条件就可能与标的的实际风险不相匹配。特别是将大量较高风险的标的以较低的费率承保时,可能出现赔款支出大大超过保费收入,使保险公司的正常经营难以维持。

(二)金融危机下新增的主要风险

随着国内保险业的发展,以及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的保险巨头的教训启示,我们认为,国内寿险业所面临的风险有变化的趋势:

1 主要风险逐步由承保风险转向投资风险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后期,全球保险市场面临的主要风险是承保风险和保险分支机构风险。1969-1998年间,美国共有638家保险公司破产,其中因承保风险而引致破产的公司占破产总量的41%;1990-1998年间法国破产保险公司中有45%是因外国母公司破产引致,27%是承保风险引致。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全球利率波动性加大和资本市场的振荡加剧,国际保险业面临的主要风险转向投资风险。美国1996-200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投资风险占比为53%,承保风险占比下降为20%。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因该地区资产价格大幅下降而严重恶化,那些大量投资于亚洲股票、债券和房地产市场的保险公司更是明显增加。

2 定价风险具有不断变化的内涵

成熟的保险市场外部环境相对稳定,总体业务领域也是相对稳定的,这给定价风险带来了相对稳定的内涵,但是即便如此,在成熟保险市场中业务领域仍然会不断扩大,一些金融创新、业务创新带来了新的定价风险,比如导致AIG被接管的主要问题是公司出售的信用违约互换,从而搞垮了AIG帝国。

我国保险市场发展还不成熟,外部环境变化较快,保险业的发展就是不断将各种社会风险纳入自身风险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业务领域和业务创新必然会发生迅速的变化,相当一部分业务在尝试之中,还有一部分业务没有开始做,因此,在整个保险业风险池中,风险的结构是在不停变化的。如果不能随时审视和把握定价风险的内涵变化,将难以有效规避此类风险。

3 销售误导风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

在经济高速增长、市场投资回报率较高的阶段,容易发生销售误导风险,一方面,保险销售人员容易夸大投资型保险产品的收益率和低风险率;另一方面,客户容易高估自己风险的承受能力,同时低估了产品的风险;另外从监管机构、媒体到保险公司,都有一定的责任,是共同推动的结果,当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发现投资型产品的收益远不如预期甚至出现亏损,从而导致了大量退保的发生,对保险公司在金融危机期间的困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

4 偿付能力不足风险

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之一就是高负债率,高杠杆化,所以一方面在推动投资型产品的时候要控制规模,规模和资本约束、偿付能力有关;第二方面,要控制资产、负债的配比,风险程度、期限等结构上要对应;第三方面,要提取充足的准备金。由此才能保证保险公司有足够的偿付能力。

5 新的利差损风险

新的利差损风险源于央行自去年10月份以来的连续降息,目前存款利率已经低于寿险预定利率的上限2.5%,而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受金融危机影响大大降低,从而使得保险公司的利差可能被压到相当低的水平,甚至出现亏损。

寿险业的应对措施

(一)结构调整、回归主业

面对金融危机,结合国内寿险业的现状,我认为战略上的应对之策是:结构调整,回归主业。着眼于长远发展、抓住机遇、化危为机,短期变长期,趸缴变期缴,加大风险保障成分,适当弱化保险产品的投资特征,回归到保险风险保障的主业上来,逐渐使内含价值高、抵御金融危机风险能力强、业务稳定性好的长期期缴保障型寿险产品成为业务主流。2009年就是保险业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

(二)全面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

是要把风险管理变成制度,变成公司的文化,变成整个公司内部所有环节应该被遵守的基本原则,建立风险识别、分析、应对、改进的良性循环,在风险管理的范围上要全面,包括内部风险、外部风险、宏观层面的风险、微观层面的风险、传统风险和创新领域风险。

(三)资产负债匹配抵抗诱惑

通过这次金融风暴应在整个行业经营模式方面反思和调整。最近十几年保险业是快速发展的阶段。现在依靠规模、粗放式的盈利模式受到巨大挑战,应回归到资产和负债匹配的精细管理模式上来,在经营模式上也必须回到以负债的结构方式和期限、收益水平来决定资产和产品的策略及竞争策略,资本市场不能支撑这样高回报的话,产品、营销和整个经营策略就应做调整,必须确保管理的资产不涉及任何不必要的风险,承诺可承诺的范围,不能承诺不能实现的收益。

(四)销售过程的风险规避

作为微观层面,必须确保销售产品的方法是健康的,以免加剧危机阶段的困境。最好的办法是给市场和营销人员提供更多的教育,让他们认识到推销产品按照客户的需要才能长久受益。如果一味追求高佣金,结果反而使客户因你的逐利性离你而去,引起的“退保”风潮只能使营销员和公司一起“双输”。此外,保监会、行业协会、保险公司应一起共同努力提高销售队伍的培训,文件的透明度、保险计划书与利益演示表的标准化来帮助教育客户在签署合同的时候做出正确的决定。

(五)风险预算机制的建立

现在有很多创新产品是靠高激励推动做创新。这些激励中考虑比较多的是奖励,而在风险约束和惩罚方面没有相应措施。巴黎银行的倒闭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操作的人员和背后管理者有共同的刺激因素,所以,在具体管理或考核中,应引入风险预算理念。投资本身是双向的,有收益也有风险,把能够承受的风险的最大值计算出来。

(六)外部监管环境完善

通过构建有利于体现风险导向、激励内部控制、加强市场约束的保险监管体系,推动保险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从根本上保护保险消费者的利益,促进保险业又好又快。逐步实现从以业务规模为基础的静态监管向以风险为基础的动态监管转变;从以监管外力为动因的监管向以保险公司自身风险管理为内在需求的监管转变:从结果性的事后监管向过程性的事前事中连续监管转变。保险监管部门应抓住这个契机,通过严格监管,推动行业优化结构。

(作者系泛华保险服务集团首席营运官兼首席信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