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和谐社会视野下我国高校贫困生问题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和谐社会视野下我国高校贫困生问题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和谐社会构建进程中,我国高校贫困生问题值得关注。目前高校贫困生数量呈现扩大趋势,贫困程度日益加深,出现多重贫困局面。此问题的产生既有国家政策和教育机制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支持、高校助学机制和贫困生自身等方面的原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需要从政府加大教育投入、降低教育成本、改革贷学金制度、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化解高校贫困生难题,以促进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的实现。

[关键词]和谐社会;高校贫困生;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2.04.02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意愿日益强烈,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10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0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1],在校大学生人数跃居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国。然而,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原因,高校贫困生数量持续增加,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现有对高校贫困生问题的研究多从资助体系、贫困生心理等角度予以分析,既缺乏动态的数据分析又没有立体地分析贫困生的多重贫困现象。本文将高校贫困生放在和谐社会视野下,以社会公平(包括教育公平)理论为支撑,从宏观(国家、社会)、中观(学校、家庭)和微观(贫困生)多个角度分析形成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根源,并尝试给出破解这一难题的意见与建议。

一、和谐社会视域下我国高校贫困生问题的现状

和谐社会是一个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在和谐社会中,人们(包括弱势群体)可以通过平等地接受教育、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从而改变其社会地位和生存状态。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举措,指出:“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一个人人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社会。2007年,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解决好教育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然而,与党和政府的目标不相一致的是:我国高校目前仍有部分学生陷于经济贫困之中,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成长成才。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问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态势。

1.贫困人数日益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相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事业发展滞后。为了缓解高等教育经费不足,采取了收费制。目前,我国大学生平均学费是每年5000~7000元,热门专业、国际合作办学等收费在每年2万元左右,这样的收费标准远远超出了一般家庭的承受能力。如在广州,仅有7.5%的被调查者能够接受每年5000元以上的学费标准,716%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高校学费过高。[2]高昂的学费对于许多家庭来讲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于一些贫困地区和城镇低收入群体家庭而言更是难以承担。伴随高校扩招和收费制度的改革,加上物价上涨等多重因素的作用,高校贫困生人数日益增多且呈扩大趋势。

2.贫困程度日益加深

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物价水平较低,学生上学期间国家发放生活补贴,就业形势较好,高校贫困生贫困程度一般较轻,且主要表现在物质生活方面。而近几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富裕家庭的孩子接到录取通知书后忙着庆祝、聚会,入学时花费上万元去购买手机、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而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到录取通知书后想到的是如何筹集学费。读书期间,高校贫困生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其生活标准低、生活质量差,甚至低于当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高校贫困生大多营养不良,甚至生病也不敢到医院检查。总体而言,高校贫困生的贫困程度在日益加深。

3.多重贫困局面出现

由于经济生活困难,高校贫困生无法安心学习,每天必须抽出大量的时间勤工俭学,结果很容易本末倒置,影响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形成学业贫困。相对其他学生而言,高校贫困生除了学习以外,没有太多的时间和财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学知识也比较单一,不善于与人交流,也很少参加其他社团活动,社会交往能力缺乏。学习成绩下降,社会适应能力低下,往往使高校贫困生很自卑,常会陷入自我封闭状态,变得非常敏感,不能正确地处理各种问题,个别人甚至通过过度粉饰来掩饰真实的自我,从而陷入心理贫困状态。高校贫困生往往选择低收费或少收费的专业,所选专业大多属于冷门专业,加上高校贫困生在大学期间表现不积极,很少在班委或学生会担任职务,缺乏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的锻炼,找工作时又缺乏社会资本,结果又引发了就业贫困,出现贫困恶性循环的局面。

二、我国高校贫困生问题产生的原因

1.经济发展政策的影响

我国长期以来推行走工业强国道路,采取农业补贴工业、城市优先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人为地造成了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和区域收入差距较大,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3979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6977元,城乡人均收入比为3.431。同年,东部的上海市人均GDP为93488元,西部的贵州省人均GDP为11640元,东西人均GDP之比为81。教育是“富贵投资”,经济实力直接决定教育的支出能力,相对于现行的大学收费,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的居民感觉尤为吃力。供养一个大学生至本科毕业,其费用相当于一般城镇居民4.2年的家庭纯收入,相当于9个农民一年的家庭纯收入,相当于西部地区一个贫困农民35年的纯收入。[3]西部农村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一旦进入城市,原有的消费模式、消费平衡被打破,生活费用就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使本来困难的家庭经济更加捉襟见肘,致使考入大学的学生

进入高校便沦为贫困生。

2.教育制度的缺陷

高校收费制度改革是产生贫困生的直接原因。当前,我国学习西方,将高等教育定性为非义务教育,培养经费由国家、社会、家庭共同分摊,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收取一定比例的学费,以缓解高校教育经费不足的局面。这样做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也符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改革方向,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合力,促进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但目前我国高校存在成本结构不合理,资源效益不高,浪费、闲置现象严重等问题。个别高校不是将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在与教育科研相关的领域,而是修建豪华的学校大门、办公楼或建高档宾馆(美其名曰学术交流中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高校依然受计划经济影响,忽视投入—产出效益分析,没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导致管理成本居高不下。许多高校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医院等附属单位一应俱全,也占据了一定的高等教育经费,并使高校教育成本上升。于是,为解决经费问题便不断提高教育收费,从而加重了高校贫困生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