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阿奇霉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支原体脑炎的临床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阿奇霉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支原体脑炎的临床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总结小儿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脑炎临床特点与诊断方法,探讨阿奇霉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支原体脑炎的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以随机对比方法观察儿童支原体脑炎的临床资料,观察阿奇霉素单药治疗(对照组)与阿奇霉素联合丙种球蛋白(观察组)治疗儿童支原体脑炎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之后,无死亡病例。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94%(31/33),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2.73%(24/33),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字2=5.82,P

【关键词】 儿童; 支原体感染; 脑炎; 诊断; 治疗效果

支原体(mycoplasma)旧称胸膜肺炎样病原菌(pleuro-pneumonia-likeorganism),其特征是没有细胞壁,只有单膜包裹,内含各种细胞成分[1]。在所有支原体中,感染人并造成疾病的主要有肺炎支原体(M-pneumoniae),它是急性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的主要病原菌。肺炎支原体感染占所有肺炎的10%~20%,与许多神经综合征相关[2]。肺炎支原体容易造成脑损伤而引起支原体脑炎,好发于儿童。但最近的证据提示,在急性感染期间病原微生物可以出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内[3]。肺炎支原体脑炎的临床治疗主要集中在抗生素、激素、免疫球蛋白等方面,为了总结支原体脑炎的临床诊断方法,探讨阿奇霉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支原体脑炎的临床效果,笔者经过近3年的临床分析,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66例患儿,均符合MP脑炎诊断标准[4],在患儿家长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1~13岁,平均(6.57±1.32)岁;幼儿3例,学龄前9例,学龄期21例。病程8 h~10 d;住院10~21 d,平均13 d。发热25例;咳嗽11例,双肺听诊呼吸音粗、均未闻及啰音;神经系统(CNS)症状为首发表现11例;头痛、呕吐30例;抽搐7例;意识障碍7例,其中昏迷3例,嗜睡、精神萎靡4例;肢体活动障碍2例;巴氏征阳性24例,可疑阳性2例;脑膜刺激征10例;肌张力增高2例。对照组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1~13岁,平均(6.49±1.46)岁,幼儿3例,学龄前8例,学龄期22例。病程8 h~10 d;住院10~21 d,平均13 d。发热24例;咳嗽12例,双肺听诊呼吸音粗、均未闻及啰音;CNS症状为首发表现12例;头痛、呕吐27例;抽搐6例;意识障碍6例,其中昏迷3例,嗜睡、精神萎靡4例;肢体活动障碍2例;巴氏征阳性22例,可疑阳性2例;脑膜刺激征9例;肌张力增高2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以通过根除肺部感染降低发病率,临床常用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治疗。本临床研究对照组采用阿奇霉素单药治疗,阿奇霉素静滴5 d,第1天10 mg/(kg·d),以后5 mg/(kg·d)。5 d后改为口服5 mg/(kg·d),服3 d停4 d后再口服3 d结束治疗。观察组患儿阿奇霉素治疗方案同对照组,另外联合丙种球蛋白0.4 g/(kg·d),连续治疗5 d。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2周以内热退,头痛消失,惊厥得到了完全控制,肢体瘫痪及颅神经损害恢复正常状态;有效:治疗后2周以内热退,惊厥得到有效控制,肢体瘫痪及颅神经损害有所恢复;无效:治疗后2周内症状没有缓解,体征没有恢复甚至是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 两组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之后,无死亡病例。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94%(31/33),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2.73%(24/33),差异有统计学差异(字2=5.82,P

2.2 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变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儿的发热、抽搐、意识障碍、肢体活动、脑脊液检查等主要症状与体征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支原体脑炎是支原体感染的一种肺外表现,也是支原体肺炎并发神经系统损伤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70%,多数病例在出现CNS症状前3~30 d内有呼吸道症状,少数病例神经系统损伤为首发症状,年龄多在2~14岁,有发热、头痛、呕吐、精神异常、意识障碍、惊厥、昏迷等,可有脑膜刺激征、病理征、下肢肌力下降及皮质盲等表现[6]。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并发多种神经系统病变,包括脑膜炎、脑炎、感染后白质性脑炎、急性小脑共济失调、横断性脊髓炎、上升性多发性神经炎、神经根炎、脑神经病和急性精神病。但最多见的是脑膜炎和脑膜脑炎,且多伴有精神障碍。

支原体脑炎的辅助检查为脑脊液中通常有少量淋巴细胞和其他单核细胞以及蛋白质含量增加,糖含量正常,脑脊液细菌、病毒和支原体培养一般阴性。依靠呼吸道微生物培养、脑脊液中结合补体的IgG、IgM抗体和冷凝集素抗体的滴度升高,或者通过特异性的DNA检测技术可以确立诊断[7]。实验室冷凝集素滴度≥1︰64有很大参考价值,血清抗体测定间接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支原体特异性IgM抗体阳性,脑脊液细胞数轻度或中度升高,蛋白增加,氯化物和糖变化不大。脑电图、Cr可异常[8]。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特点和经验性治疗,有效诊断为冷凝集试验滴度升高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阳性,脑脊液、脑电图异常。鉴别诊断要和病毒性脑炎、中毒性脑病、不典型结核性脑膜脑炎等鉴别。治疗主张早期应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以阻断异常免疫反应。抗生素的选择,大环内酯类药物为有效的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要足量全程治疗。另外注意降颅压,抗惊厥,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

关于小儿支原体脑炎的报道近年来逐渐增多,被大家所认识,在住院的支原体感染中占7%~10%,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可以在各部位,包括大脑、小脑、脑干、颅神经和脊髓。临床表现也是多种多样,其中以脑炎发生率最高,约占70%。约80%左右的患者在出现CNS症状之前3~30 d内有呼吸系统症状。本组病例CNS症状出现在呼吸道感染后的第10天左右[9]。也有报道以CNS症状为首发症状而就诊者,应引起大家注意。本病的预后也不同,轻者痊愈,重者死亡,不少留有后遗症。关于本病的诊断,目前主要还是依靠临床表现及经验性治疗的观察,本组病例的确诊也是依靠临床表现及疗效来判定的。因为现在还缺乏对支原体感染的金指标,一些实验室检查也缺乏足够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指标,影像学变化也无特异性,而且有些变化也不明显。但比较公认的确诊标准是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和聚合酶联反应检测[10]。

关于支原体脑炎的治疗,多数主张早期应用抗生素、激素、丙种球蛋白和补充血浆,可以减少后遗症[11],本组病例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笔者认为治疗本病首选阿奇霉素,因为阿奇霉素在血中的浓度高,而且通过血-脑脊液屏障好,而其他大环内酯类药物在脏器中浓度高。本文观察组患者联合应用丙种免疫球蛋白,笔者认为丙种球蛋白的作用机制在不干扰及抑制机体产生主动抗体的前提下,可以封闭肺炎支原体抗体,并且通过增加免疫杀伤细胞的功能,改善及减轻肺炎支原体对机体的侵袭作用[12]。同时,减轻了机体的免疫反应,减轻了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损伤,从而促进了脑组织功能的康复[13]。

通过本临床研究发现,两组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之后,无死亡病例。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94%(31/33),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2.73%(24/33),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字2=5.82,P

参考文献

[1]刘华奎.阿奇霉素与红霉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脑炎120例疗效对比[J].陕西医学杂志,2012,41(9):1255-1256.

[2]赵晓利.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并发症52例临床分析[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8,25(2):146.

[3]尹秋霞,陈英剑,孙晓明,等.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IL-18Rα的变化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8,21(1):65.

[4]韩旭,辛德丽.难治性支原体肺炎5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4):289.

[5]谢长桥.小儿支原体肺炎并支原体脑炎21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6):218-229.

[6]归俊,归云荣,芦苇,等.CT、MR/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J].临床合理用药,2009,2(5):60-61.

[7]刘艳,周亚丽,张佩玉.肺炎支原体脑炎2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7):1706-1707.

[8]陈湘红.儿童支原体肺炎65例临床特征与X线表现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9(17):33l2-3314.

[9]李陈渝,李光勤.基质金属蛋白酶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8):1557-1559.

[10]伊基荣,孔敏,温兆春.肺炎支原体脑炎[J].山东医药,2009,49(47):105-106.

[11]叶青,张丽敏.小儿肺炎支原体脑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l):40-41.

[12]王莉,宋春兰.儿童支原体脑炎联合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9):18-19.

[13]闰秀娟.肺炎支原体肺炎伴发多系统、多脏器损害29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6):71.

(收稿日期:2013-04-11)(本文作者: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