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把握思想品德课堂提问的三个“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把握思想品德课堂提问的三个“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 提问 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B-0057-01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启发学生思考的主要手段。笔者发现,当前,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存在“问题过多”、“问题过散”、“问题过散”的“三过”现象,导致课堂成了问题的堆砌,从表面上看课堂十分热闹,实则是无效的。其实,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实施过程中有起关键作用的“度”。教师要善于把握这些“度”进行有效发问,从而让思想品德课堂更高效。

一、突出目的——把握提问的“准度”

课堂提问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手段。因此,课堂提问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发问,要根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进行精心设问,把握提问的“准度”。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做自尊自信的人》一课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自尊,什么是自信吗?”然而,学生的回答不知所云,因为学生对自尊与自信这两个抽象的概念并不熟悉,所以其回答基本上都是偏离学习重点的。从提问的效度分析,这个问题由于缺乏目的性,属于“随意发问”,所以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堂课的重要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对相关人物和事例的体验与感受,学会做一个自尊自信的人。根据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这样提问:“同学们,人们都说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但是与自负又有区别。你能够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吗?”“在中外名人中,有很多人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你能举一个例子吗?”这样的提问设计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引导学生对自尊与自信的概念与品质进行深刻感悟。可见,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要思考:我为什么要设计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吗?要进行反复推敲,从而使课堂提问一语中的。

二、循序渐进——把握提问的“梯度”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梯度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让学生不断地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促进学生思维层次的不断提升。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课时,给学生播放了一段《长虹电视在全球》的视频,并设计了一组问题:①你觉得长虹公司国际化运作的管理体制是正确的吗?②视频中长虹公司的那位工人在干什么?③长虹公司的工人与其他企业的工人相比,他们的工作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以上三个问题,经过分析不难发现,问题的呈现形式并不是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如果给这三个问题分类,可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回忆式的问题——问题②,学生只要经过回忆就能够回答;第二类是分析式的问题——问题③,需要学生经过一定的分析与思考才能回答;第三类是评价式的问题——问题①,需要学生进行归纳与概括才能回答,是最有难度的,因为学生要超越具体的情境,并融入自己的个人价值判断。建议改变问题的顺序,按照“回忆式分析式评价式”的问题难度安排问题的顺序,进行这样的调整:问题②—问题③—问题①。这样,就体现了提问的梯度,能够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思考。

三、体现开放——把握提问的“广度”

当前,一些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提问的设计中存在“过于死板”的现象,导致了学生学习的单一性与思维的机械性。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体现开放性,把握提问的“广度”。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才是有广度的,才能有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去解决问题。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诚实守信》一课时,当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初步了解后,这样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诚信和生命哪个更重要?”有的学生回答是生命重要,有的学生回答是诚信重要,有的学生回答生命和诚信同样重要。或许有人会说,教师的问题导致了学生的三种回答结果,应该已经算是开放了。其实不然,因为学生的答案都是处于同一种思维水平,从本质上说这个问题是封闭的。而另一位教师这样提问:“同学们,生命和诚信都很重要。当我们面临诚信和生命只能二中选一时,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时,一个学生说:“我觉得一个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因此,我们要先保住自己的生命,然后再去实现自己的诺言。如果连生命都没有了,怎么讲诚信呀?”另一个学生立刻反驳:“你这样有什么意思呢?你的生命是保住了,但是失去诚信以后就没有人会信任你了,那还不如死了算了。”还有一个学生说:“我觉得我们应该不仅要想办法去保住生命,还应该尽可能想办法不丢失诚信,两全其美不是更好?”很明显,这样提问的效果更好,因为思想品德课需要的是学生的体验与感悟,需要的是学生的有感而发。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提问的准度、梯度与广度,从而让课堂提问更有效。(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