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张文彬:探寻教育新思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张文彬:探寻教育新思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纵观中国教育史,民办教育浮浮沉沉,多数落于窠臼,未能免于夭亡。民办学校溯源2500多年前,孔子聚众讲学,广收门徒,开风气之先,是为先例;直至1940年晏阳初在重庆创办“乡村建设学院”,胸怀教育中国最底层民众,拳拳赤子之心,令人击节赞赏。古今多少人投身办学,却鲜有硕果,这些有如此伟大抱负的人多是有名的教育家、大学者,却很大程度上不能创办一所依靠自身经营运作而得以长存进而泽被后人的学校,不得不引人深省。

处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国内创办民办学校的成功者,西山教育集团的张文彬算是其中之一。这里说张文彬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他的学校取得的成就及发展规模,而是在于他不断地探求中国民办教育的新思维,渐渐地悟出了“如何办教育,如何办好教育”的“真谛”,他有远大的抱负,他也在思考和追问现行体制下一些让人“费解”的问题,他强调民办教育要适应“市场规律”,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张文彬坦言,自己没读过多少书,但其成长经历正好说明,他不仅是一名教育家,更是一位实业家。西山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在办学上所体现的新思维,已经引发业界的极大关注。

“教育营销”的核心是智慧

几千年的文化发展让人毫不怀疑教育作为一项事业所具有的浓厚的公益性质,它是神圣而高尚的。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中,民办学校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以“市场营销”的理论来指导学校行为,将教育视为一项产业,使西山教育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向披靡。探析西山学校的巨大成就,观察张文彬积十年之功,深谙“市场营销”理论之精髓,便不难发现,这些无一不体现出“教育营销”决策力量的推动作用。

西山学校只是从当年租借来的几个破营房和二十几位师生共同发展而成的,到如今成为一个庞大的教育集团,在自己的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西山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其民办特色尤为明显。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都是政府投资计划经济下的单一公有制,由于社会教育需求大,教育资源不足,教育满足不了社会需求,这就必须引入市场因素来考虑。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穷政府办大教育”所凸显的矛盾已日趋激烈,国家因此制订相关政策扶持民办教育,甚至以立法的形式来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时间,民办学校遍地开花,西山在此背景下得以创办。

社会需求是一切营销的基本前提。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大批武打影视形象如“霍元甲”、“陈真”在青少年群体中产生极大影响,并因此掀起了一股习武热潮。张文彬于1994年,怀揣着“国际武术散打邀请赛冠军”的头衔只身从温州老家来到福建,经过多方考查,选择了福清南少林遗址的西山脚下创办了旨在培养武术人才的西山武术学校(西山文武学校的前身)。

市场定位的准确,使得学校在最初的三年便发展到了800多人的规模。时至1997年,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更加重视文化学习,张文彬意识到西山学校面临的市场环境已发生微妙的变化,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了文武结合的教育模式,学校随即更名为“西山文武学校”,满足了客户(学生家长)对培养孩子“文武双全”的心理需求,并最终确立了“以文为主、武为特色、全面发展”的办学模式,与国外名校的合作使得学校的国际化意识得到落实,赢得学生与家长认可。

张文彬将自己的“产品”销售给学生和家长时,极其注重产品的质量,也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高效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西山能够接受优良的教育,让家长感到“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服务意识是西山最大的优势――张文彬时刻提醒他的员工,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后勤保障服务、医疗健康服务;还要为家长提供选择学校的广告宣传服务、上门咨询服务以及入学后的迎接新生服务……西山很多学生节假日不回家,不少家长甚至几年不曾把孩子接回家。西山以优质的服务把校园变为学生们安心学习生活的家园。

西山“一切为了孩子”与“创办中国民办教育第一品牌”的宗旨和决心也不断让广大学生和家长树立了对西山的品牌忠诚度。从这一点看来,西山无疑是成功并且是值得同行借鉴的。

“怪圈”“孤岛”“生命线”

教育的不断发展,各种形式的办学体制也应运而生,民办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西山学校的成长历程中,首要的矛盾是生存的问题。包括西山在内的众多民办学校曾一度陷入这样的“怪圈”:要生存就必须有钱,要有钱就必须多收学生,要想收到足够的学生就必须放低对生源质量的要求;放低生源质量的要求,就意味着失去办学应有的社会效应,没有足够的社会效应又吸引不到足够的生源,最终无法生存……这是环环相扣的多米诺骨牌,碰倒其中任何一个,都将导致满盘皆倒。因此,相当一部分民办学校陷入到生存与办学两相矛盾的恶性循环之中而不能自拔。期间,西山应该如何跨越这一发展瓶颈?如何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张文彬从根本上树立了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意识,这样才能吸引足够的生源。西山作为一个大型的教育集团,必须遵循学校的科学管理,相对于公办学校,民办学校更需要高品位的办学目标,因为它直接面对的不是行政,而是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抢占商机的往往是名牌产品,因此,西山学校在扩大参照体系,把自己放入整个教育潮流中准确定位的同时,清楚地认识到不能仅仅囿于民办教育的“孤岛”,亦不能仅仅满足于生存或者单独地为了赢利。张文彬说:“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把学校办成具有巨大社会效益和极高的社会声誉的名校,才能进一步扩大生源。”

不可忽视的是,学生家长更广泛地参与到西山学校的教育中来,给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带来一些不利影响。通常情况下,学校的管理者们面对如此情况,往往顾及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显得底气不足。因此,西山学校与大多数民办学校一样,有着普遍存在且令人头痛的“恐家长症”。 张文彬一再强调学校要有“一切为了孩子”的明确办学目标,完全、彻底、服务的意识、机制和正确科学的管理,从而赢得家长的理解支持。此外,校方也应该与家长取得联系,把学校的工作思路、努力方向以及存在的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正确利用家长的力量,争取家校共同管理。

生源是西山学校生存之本,师资力量是影响生源的最重要因素。对学校而言,教师质量永远都是“生命线”,在教学质量上占尽优势的学校才能成为名校,才能吸引跟多的学生加入其中。回顾西山的成长史,即便是在教师紧缺的非常时期,学校仍然大力支持现有的教师花一定量的时间再进修,提倡他们搞教学研究,西山学校也正因此培养了教师的职业生命力。坚持不懈的继续学习和有的放矢的教学研究使教师素质得到提高,此即张文彬所说的“用事业发展来磨砺、激励教师,提高教师素质。”

这样,西山在如此背景下保证了学校的教育质量,维持了较好的口碑,学生们纷至沓来,生源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避免了因为遭遇发展瓶颈而一蹶不振。

“三四六理论”彰现“办学理念”

2003年开始,西山学校通过一系列的联合办学举措引起越来越多国内外知名院校的关注,并且着手进一步扩大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相关教育机构、团体的合作。

据张文彬介绍,西山学校的学生从小就能享受剑桥、北大的教育资源。2003年,西山学校先后与加拿大剑桥国际学院及北京大学附中/附小签订联合协议,成功将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引到西山学校来。同时,西山学校也积极开拓国内外交流合作的空间,先后吸引了英、法、日、美、新加坡、巴西等20多个国家的文化、武术团体来参观访问,影响力与日俱增。

在学校一系列辉煌的成就背后,张文彬坦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灵魂式的核心框架,它是一套完整的理论系统,在大方向上引导学校的发展。这就是西山学校成功的保证。“简概括说,我们的办学理念的基本内容就是‘三个关系’,建设好‘四支队伍’,培养好‘六个意识’”。

摆在张文彬面前的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粗放型发展与集约型发展。如何正确处理好它们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张文彬认为,西山学校虽然是一所民办学校,但他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与公办学校一样承担起为国家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重任,信守承诺,合理经营,坚持以民为本,维护受教育者的权益,最大限度地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赢得长久的经济效益,而不是为了眼前一点小利益而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否则,无异于杀鸡取卵。” 张文彬很肯定地说,“还有,别看我们办学投资力度大,但我们西山不是盲目做大,我们走的是集约型的发展思路,重视质与量的统一,把学校的发展置于理性运作状态,统筹办学规划和加强学校管理,注重发展的计划性和管理的科学性,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使学校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003年,国家教育部举办“教育创办与建立现代学校制度”高级论坛,张文彬特别强调了西山学校对队伍建设的重视。他从学校运作的各个重要流程分别阐述了如何建设“四支队伍”的思路:首先是通过开展名师工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其次在于精心选配各类人才,组成一支以政教部门为首的班主任、生管老师为核心的齐抓共管的政治工作与全方位服务相结合的教师管理队伍,组建好专司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及保育保安工作等职能部门;再次是要有一支爱岗敬业,善于交际,训练有素的专兼结合的招生队伍,这是学校生源之所系;第四个是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后勤保障队伍,开源节流,一方面努力拓展创收渠道,另一方面要厉行节约,加强管理,杜绝浪费。这样才能降低教育成本,从而加大教育投入,增强学校发展后劲。

“意识”很重要,张文彬阐述了他的“六个意识”,他认为市场、人本、质量、服务、法制和安全的意识无一不关系着西山学校兴亡盛衰。“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办好学校的关键,而民办教育尤最” ,张文彬认为他的理念绝非空洞之词,其内涵都体现在他日常的言行中,即“三四六”理论。

教学改革构建“生态型课堂”

2003年,西山高级中学的陈敏生同学以608分的成绩一举夺得福清市文科状元,被北京大学录取。他说,除了自身的勤奋之外,母校的教育特别是课堂上的学习让他事半功倍,受益匪浅。

西山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是极为严格的,甚至苛求。张文彬说,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只有建立一支真正读懂国家课程标准,真正理解树立新课程观念,领会教材意图,结合不同的环境和教学条件,积极主动进行课程改革探索的教师队伍,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事实上,课改的成效取决于教师内在驱动力的激发的程度,它有利于课改优势的凸显。

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的主渠道在课堂,所以西山学校的课改重点是从课堂抓起的。学校意识到,课堂上要讲究实效,切忌搞形式主义的、跟主题无关的游戏、表演。教师授课前精心准备,剔除与主题无关的东西,在启发学生思维,通过他们自己体验、探究获得知识,实现有效的教学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同时,充满生机活动,构建生态型课堂不容忽视。张文彬认为,评价一堂课,要看学生的“动”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是不是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是不是有效的教学等。

在教学课堂之外,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立在推进课程改革进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觑。西山学校的教研制度一开始便围绕教学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这三个要素为核心着手建立,效果颇为显著。这一方面,教师们的努力有目共睹,他们以团队的精神形成合力,排难解惑,达到共同提升、共同发展的效果。“周六教研日”的约定俗成,为推进以校为本的教研提供了载体,通过教研日这一平台,资源得到共享,共同提升了西山教师群体的业务水平。

陈敏生同学始终认为成功和自身的勤奋努力是分不开的,但教师的勤奋与努力却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帮助力量。课程改革的对象是教师,所以教师们的“勤”也被摆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教师不仅授课,也要勤听课,多与其他的授课老师交流探讨,从而共同进步。此外,教师们的勤想勤写有利于自身的提高和更广泛地参与交流合作。张文彬最看中的一点是“勤评”,就是大胆地评价学生,创设多种评价环境,评价学生,即时评、课堂评,鼓励学生评价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宏观上看西山学校的课程改革,那是现代教育必然的趋势,只是西山作为探寻办学教育新思维的急先锋,比别人快了一拍,展现了目光的独到之处;微观上观察,西山校园里、课堂上所洋溢着的和谐教学氛围,莘莘学子正在这所不断向上的学校里快乐而努力地学习,一步步走向他们心目中的“北大”。

改革是必需的。

课程改革和学校的整体经营、发展思路的革新一样,都试图以一种新的办学思维促使西山更加健康地成长,许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张文彬和他所领导的团队,正大胆创新、勇往直前地引领西山步入发展正轨,“一切为了孩子”、“创办中国民办教育第一品牌”不是空喊的口号,而是西山所有员工与师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