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认清误区,扎实教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认清误区,扎实教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特别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改革势在必行。但从现状来看,虽然各类中职学校进行了积极的教改,但这其中仍存在不少误区。针对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对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阐述了教学改革中的误区,以及如何通过教与学达到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国际贸易;教学改革;误区;目标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如何培养出业务能力强、懂得实务操作的贸易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要想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国际贸易人才,必须不断完善和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这其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这种“独角戏”“填鸭式”的模式只会把学生变成被动接受的机器,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既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又束缚了教师的手脚。唯有进行改革,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才能适应时展,学生才能有光辉灿烂的职业前景。但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与同事共同探讨听课以及在参观学习交流过程中感觉到,我们在国际贸易专业领域的教学改革中还存在不少误区和盲点。

一、教学改革观念上的误区

这几年来,笔者经常在本校或其他学校听课取经,课后与任课教师谈教学方法上的误区、盲点时,许多教师都是不屑一顾地说:“那是老一套,要知道我们执行的是新的教学方法、理念和思路。”言下之意,传统的教学方法似乎成了“过街老鼠”。其实国际贸易课堂上,教师关键是要落实学生掌握基本实务知识。有些教师认为点子新奇就是好课,有些公开课,教师好像是在演戏,如同小品晚会,更有过之而无不及者。教师神采飞扬,激情四溢;学生配合默契,笑得前俯后仰。一番热闹后学生有什么收获吗?问学生,学生则说:“生动、有趣。”除此之外,又有什么呢?学生走上社会,不能够掌握国际贸易的实务操作,理论知识也不清楚,其掌握的情况也就可想而知。要这样的话,教学改革还是不改为好。诚然,课堂上讲贸易实例、分角色演练、评比或搞搞其他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既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活跃一下紧张的课堂气氛。但是是否可以不顾课程的内容和实际,每一篇章节、每一堂课都能如此?三天过后,教师花样玩尽,再也弄不出新的花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开始减退,学习积极性也就随之消失,反倒给学生对专业课程造成错误的认识。

那么,产生这种不良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在于:在强调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进行课改、教改的今天,有些教师改革的内容过分注重形式,错误地认为课堂上越热闹越好,学生举手越多越好,讨论越热烈越好,师生配合越默契越好,而没有想到应该以课程本身的实际应用,以国际贸易今后的职业价值去吸引、去影响学生,使他们学到知识、夯实基本功、充实职业修养、掌握实务操作,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上述这种流于形式、华而不实、不注重教育教学本质的改革,其生命力究竟能维持多久,后劲有多大呢?其答案可想而知。相反传统的讲授法,在国际贸易教学中仍然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而行之有效的手段,国际贸易课程中有许多理论性的概念,必须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们才能明白。例如:在进行贸易术语的案例教学时,学生必须对贸易术语下买卖双方的责任、风险、费用如何分担等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后,才能正确地分析。当然采用传统讲授法时,也必须注意和其他教学方法的结合,使之达到最佳效果。

二、教学改革目标上的误区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去发现真理。”其意思是说,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即爱―会―能。中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道出“教是为了不教”的真谛,并成为今天我们进行教育教学、教改教研的座右铭和方向标。“教是为了不教”时时刻刻指导着我们进行教学工作,也是恒量教学效果的标尺,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指导原则。但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感悟以及与同事的交流学习发现,我们在实际运用中离这一优秀的教学观念、理念,仍有很大的差距和不足:

1.不注重结合实际

任何活动,包括国际贸易教学改革都必须结合实际,在实践中摸索。不能一味地盲目仿效,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路子,形成自己的风格,这就必须与实际相结合。而我们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改革的“轰动效应”,不注重要求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注重向学生传播理论的专业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直接引发了学生后续学习能力严重不足的后果。即采取新型授课方法学生的学习能力无法跟进,从而出现了厌学情绪,最后导致恶性循环。这在我们中等职业学校中尤为甚之。

2.不注重实践

许多教师特别是一些初涉教坛的年轻教师,一味根据自己的感觉,不注重教材在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为了追求花哨,找参考教材,在网络上搜索一些让人感觉颇好,但实际上是与学生情况不符的东西应用在自己的课上,再者过分依赖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而把传统的,实际证实是行之有效的板书式教学放弃或几乎放弃。这样在课堂上花样是多了,教与学的环境是不一样了,先进的东西是来了。但是,学生在课堂面对这么多花样繁多的贸易知识,能记住了什么?教师在一堂上的重点有没有点出?有没有让学生在重点的区域标明,使学生能一目了然?这样的教学最后的结果学生只是感到形式上的新鲜,并不一定能让学生有所收获。诚然,最后的结果是与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得到发展是差之千里的。所以新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手段应该注重实践,特别是一些传统上已证实了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新的思路和形式只有与之相结合,才能达到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

3.不能及时反馈

反馈不仅是教改中不可缺的环节,它也是我们在平时国际贸易教学中不可缺乏的环节。它有利于调节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吸收与反馈,达到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真正的反馈应着眼于实际,但时下大多数教学改革后,上课只以课堂热闹为目的,不注重了解学生掌握基础贸易知识的质量。其实,教师可以思考一下:每一堂课下来布置给学生的作业能及时反馈的究竟有多少?或者有过反馈,但真正落实的有多少?

三、教学中师生地位上的误区

许慎《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是关键,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实践动手能力,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双师型”人才,方能“传道、授业、解惑”。与“以教师为主导”紧密相连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改中常有教师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便可袖手充当“局外人”了,因此,课堂上常见教师布置一个任务,便任由学生自由活动,越热闹越好,似乎不热闹就不足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笔者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把学生作为接受和加工信息的主体,不断完善其自我认知结构的过程。

要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加强双向交流和多向交流。应在教师的主持或指导下,既要有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交流,又要有师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以形成多向信息交流体系,创造民主教学氛围。教师还应随时介入这一过程,对过程中的各主体进行最优控制。通过教师的不断评价、激励、修正、引导,使学生朝既定目标前进。比如在授课中常用的案例教学法,就是以贸易案例为教材,让学生通过案例的阅读与分析,共同讨论,并身临其境解决贸易实务问题,以培养和提高其今后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而且能使学生的学习观念自然而然地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极大地调动学生分析和讨论问题的积极性。但是在使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整个案例分析和讨论的过程进行监控,并做好后续的点评工作,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总而言之,笔者在国际贸易教学中深切体会到:在高度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特别是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教育教学应本着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从业素质的原则,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才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上策和良方。

参考文献:

[1]杨宁.浅谈高职高专《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法[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5).

[2]刘克非.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方法改进的探讨[J].经济师,2005(11).

[3]宋秋前.课堂管理问题问诊与矫治[J].教学与管理,2002(12).

(作者单位 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