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五星教学原理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五星教学原理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首要教学原理又叫“五星教学原理”,是美国梅里尔博士在考察各种教学设计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的处方性教学原理,他融合了几种代表性的教学设计理论,如建构主义(Jonassen)、做中学(Schank)、学习四组件(MoCarthy)等的观点。五星教学原理指出:(1)当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2)当激活已有知识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基础时,才能够促进学习;(3)当新知识展示给学习者时,才能够促进学习;(4)当学习者应用新知识时,才能够促进学习;(5)当新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融于一体时,才能够促进学习。

梅里尔博士的“首要教学原理”是对一些优秀教学理论的概括、提炼,“五星教学原理”不仅关注教学过程,同时关注学习过程,为一线教师进行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框架,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研究方向。

一、把握原理的五个要素,关注学生的三个方面

梅里尔博士认为,有效教学的阶段是围绕以问题为中心的四个阶段蕴含五个要素,见图1所示。

“五星”教学原理倡导在“聚焦解决问题”的宗旨下,教学应该由不断重复的四阶段循环圈――“激活原有知识”、“展示论证新知”、“尝试应该用联系”和“融会贯通掌握”等构成。五星教学原理指引我们,实施有效教学必须遵循“以学定教”,聚焦完整任务,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出发,关注生活、经验基础,实现儿童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无痕对接。

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好“生活之材”。提供像关联的背景材料或生活实践,让学生回忆起熟悉的和感兴趣的活动,搭建促进新知学习的“脚手架”,有助于教学的有效。如,《认识11-20以内的数》中,我让学生抓一把小棒,估计有多少根?引导学生开展动手操作活动:抓小棒 、数小棒,学生在观察小棒数量多少的活动过程中,发现、理解“十进制”的优越。由于充分关注了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认识基础,充分考虑到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整节课学生主体保持活跃、愉悦,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唤醒“经验之泉”。注意把握儿童的认知起点、情感起点和思维起点,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挖掘学生“经验之泉”,让学生思源滚滚,思考火热,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如,在《面积单位》教学中,让学生猜一猜:甲乙丙三个图形哪个面积最大?(出示)

排序(最大的√)

学生都一致认为丙的面积最大,因为它包含32个小方块。教师点击课件,展示甲、乙、丙完整的图形,问:你们猜对了吗?有什么想说的?

甲 乙 丙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准确地比较出面积的大小,就应该用相同的小方格来比较,使用相同的面积单位就可以比较了。课堂中,创设了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进而驱动学生思维的自觉性、主动性。

三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借助“形象之力”。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借助教具、实物、图片,开展动手操作实践,落实有效的体验式学习,有助于学生深入而有效。特别是要引导学生进行聚焦式思考,鼓励学生在重要的概念上,花更多的时间深入、持久、透彻地理解。因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反应一定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能分析出教材中的重点,突出重点中的精华,适时引导、适当点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专注于所探索的新知上来,保证探究学习切实有效。

二、统筹“教学要素”,促进教学有效的四个阶段性要求

1.激活阶段,要重视“生活经验”的改造

引入激活环节,它看似平常,而平常中却蕴含着教育智慧;它看似简单,却在简单中孕育着深刻;它看似细小,却张显着美丽。遵循儿童生活现实经验,激活儿童的生活经验,才能实施有效教学。

在《面积的意义》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我先请学生闭起眼睛,把数学书和铅笔盒的表面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哪个表面大。再睁开眼睛,比课桌面和大屏幕面,摸摸桌面与大屏幕。而后揭示: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其次,引导理解平面图形的大小。出示两本数学书的封面照片,问:你们看看它们是什么图形呢?(两个长方形)老师将它们描下来,能比较它们面的大小吗?不封闭还不能比较大小,只有封闭图形才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启发学生还有哪些图形是封闭图形? (三角形、梯形、圆……)教师归纳,封闭图形有的大,有的小,我们把这种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就叫做它们的面积。完善板书,师生齐读,物体表面或者封闭图形的大小,都叫做它们的面积。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物入手,将生活经验与数学活动对接,在形象化的媒体刺激和教师有效指引下,学生理解了面积概念。

2.展示论证阶段,要助推“数学模型”的建构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历过一些生活上的小事情,并解决过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数学教学为将学生的“生活原型”提升到“数学模型”,需要学生根据数学原型,挖掘生活原型从而建构起“数学模型”。例如,教学《加法交换律》,教师出示:桌上原来放着4个桃子,妈妈又摘来7个桃子,放到桌上,现在桌上共有多少个桃子?“生活原型”就是用原来桌子上桃子个数加上摘来后放上的桃子个数,就是现在有多少个桃子;或者用刚放到桌子上桃子个数加上原来放着的桃子个数,就是现在有多少个桃子。“数学原型”是:7+4=11或4+7=11;建构“加法交换率”A+B=B+A的“数学模型”需要7+4=4+7这样的数学原型。

展示阶段要充分展示、论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教学信息,要了解内容和学生,根据内容和学生来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并提供适当的学习指导,善用各种媒体,促进学习。

3.尝试应用阶段,要促进“数学经验”的积累

学生都有抛1元硬币的生活经验,在《可能性的大小》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引导提炼出数学经验。1元数字朝上的可能性是二分之一。你认为,抛两次,一定会有一次1元数字朝上吗?抛4次,前两次是数字朝上,后两次一定会是牡丹花图案朝上吗?

又比如:抽奖的中奖率是1%,你认为抽100张奖券,一定会中奖吗?抽1000张奖券一定会中奖吗?只抽1次奖券,一定不会中奖吗?引导学生根据“中奖率”,解释现实生活中碰到的数学问题,不断丰富数学经验。在重视实际生活经验改造的同时,要运用迁移练习、发散型练习、对比型练习、变式练习、发展型练习、综合型练习等,帮助学生运用知识或技能解决与目标一致的、不同问题,并渐减指导,促进数学的有效学习。

4.整合贯通阶段,要落实“数学问题”的解决

学生学习了数学概念、公式和方法后,教师应当选择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并将生活现象将以具体分析,通过图示法、模拟演示法,让学生去解决,去实现数学化。学生通过解决那些由“生活现象”提炼成的“数学问题”,完善先前习得知识,实现“顺应”和“同化”。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的教学过程中,因为在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时不需要计算6个面的总面积,只需要计算某几个面的总面积。教师安排“做鱼缸需要多少平方米玻璃?”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理解制作一个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也就是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此外,整合阶段要注意鼓励学生将新知识技能融会贯通(迁移)到日常生活中,特别是要让学生有机会实际展示表现,并对学到的新知识技能进行反思,质疑和辨析其知识技能,积极鼓励他们探索新事物和有个性特色地运用新知识技能,真正促进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 祝浩军.从数学经验到数学模型――例谈“五星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25)

[2]包静娟.实现数学原型到数学模型的自然过渡[J]江苏教育.2009(13)

[3] 盛群力等. 教学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2010重印)

――――――――――――――――――

*本文系上虞市教科规划2011学年立项课题成果,编号B1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