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的治疗及其护理效果。 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3月~2013年1月收治的2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应用IABP治疗,同时采用全面细致的护理。 结果 28例患者中,25例顺利出院,2例中途放弃治疗,1例患者最终死亡;术后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为球囊破裂、1例为血栓。 结论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同时也能争取更佳的治疗时机,若能积极配合全面细致的护理策略,可协助患者顺利度过危险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42.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2(a)-0193-02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为5%~10%[1],大部分患者在1 d内即可死亡,传统的治疗效果极不理想,患者在住院期间的病死率可达80%左右[2]。从20世纪50年代末,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IABP)的概念被提出来之后,1967年在临床中有了首次应用并取得了成功,从此该种治疗方式也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中有了一定的应用[3]。为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应用IABP的治疗及护理效果,本院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本院2010年3月~2013年1月收治的2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19例,女性9例;年龄51~73岁,平均(62.4±3.6)岁。心肌梗死的类型包括急性广泛性前壁心肌梗死、下壁/正后壁合并右室梗死、急性下壁/前间壁心肌梗死;经常规检查可知,28例患者中,18例合并糖尿病史,21例合并高血压史。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IABP治疗,设备为美国公司的Datascope 98型主动脉球囊反搏机与球囊反搏导管,操作方法:所有患者在术前皆口服300 mg氢氯吡格雷,并给予300 mg阿司匹林,同时在双侧腹股沟需要穿刺的部位皆给予碘伏消毒;在右侧铺无菌巾,采用多卡因行局部麻醉,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医师在右股动脉处行常规穿刺,将导丝送到腹主动脉;沿导丝将8F动脉鞘管送至股动脉中,然后将主动脉球囊反搏导管打开,协助做好体外长度测量,其中身高≥165 cm的患者采取40 ml球囊,身高
1.2.2 护理方法
1.2.2.1 心理护理 患者往往会产生恐惧、焦虑及濒死感[4],面对这种情况,护士应采取最为和蔼的态度、语言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与交流,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该病的相关知识及采用监测仪、IABP的价值,尽量安慰患者的情绪,使患者对护士及治疗产生信任,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护理及治疗。
1.2.2.2 球囊反搏护理 ①护理: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术侧下肢应伸直且制动,必要时给予约束带进行固定;患者翻身时幅度要尽量小,躯体应与下肢保持在一条直线,防止术肢出现弯曲,同时要观察导管与气囊是否移位等。②导管观察及护理: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观察,看其是否变化,是否出现心律失常;对者的皮肤湿度、颜色及尿量等进行观察,看其休克是否加重;尽量保障球囊导管的畅通,每小时可以采用肝素盐水进行冲洗,每次大约5滴为宜,加压输液袋的压力应控制在300 mm Hg左右;保障液路的通畅,应将相关仪器及急救药品准备好;对患者出入量及电解质变化情况进行监测,若发现异常应及时汇报及处理。③拔管护理:在撤气囊导管之前必须保障气囊的持续工作,避免反搏比1∶4 IABP工作时间>4 h,避免血栓的形成;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进行严密观察,待指标稳定后方可拔管。拔管之前应做好按压止血护理,即在拔管后先流血10~20 ml,这样可以规避管壁附着血栓随着血液循环进入体内从而导致肺栓塞;然后局部加压15~30 min止血,并用弹力绷带进行加压包扎,利用沙袋加压止血6~8 h,术侧下肢则制动24 h,从而确保完全止血。
1.2.2.3 并发症的护理 ①出血:因应用较多抗凝药物,因此必须对穿刺点进行观察,看其是否有出血及血肿等,或者观察患者是否有牙龈出血、尿/便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等。当各种操作完毕后,穿刺点的按压时间应适当延长,同时对全血凝血三项(激活凝血时间、凝血速率、血小板功能[5])进行监测,根据实际的出血及监测结果调整肝素用量。②下肢缺血:是IABP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因此护士应对术侧下肢血运及足背动脉搏动等进行严密观察,同时与对侧进行对比,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师;加强患者下肢运动,防止发生血栓,及时对IABP各种报警进行处理,避免因机器不正常而耽误工作。③球囊破裂:必须随时观察导管通畅及连接牢固与否,一旦发现波形改变、反搏压降低、穿刺点出血等,则提示可能是球囊破裂,必须及时停止一切操作,并报告主治医师进行处理。④血栓:患者绝对卧床,极易引发静脉血栓,因此必须加强被动运动,适当给予下肢按摩,增强下肢血运;在IABP期间应给予持续(50 ml)盐水+(12000 IU)低分子肝素钠,速率为720~960 IU/h,同时对凝血效果进行监测,从而随时进行剂量的调节,防止出现血栓[6]。
2 结果
28例患者中,25例顺利出院,2例中途放弃治疗,1例患者最终死亡,顺利出院患者相关症状基本消失,生命体征比较平稳,而心肌酶与心电图也基本恢复正常;术后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球囊破裂、1例血栓。
3 讨论
心源性休克属于急性泵功能的衰竭而造成的休克,常见于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发病的中心环节属于心排血量的骤然减少,而血压则显著降低。目前,采用IABP治疗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其作用原理:通过球囊充气与放气的控制,使其能与心脏之间同步舒缩,从而使冠状动脉的血流量与灌注压升高,进而减少心肌的耗氧量与心脏做功,从而实现血流动力学的改善。IABP能增加冠状动脉的舒张压与缺血心肌灌注,从而减小心肌梗死范围;增加冠状动脉内血流速度;减轻室壁张力及降低左心室后负荷,升高心脏指数与平均动脉压,从而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7-8]。
本研究中,21例患者顺利出院,出院患者的相关症状基本消失,生命体征比较平稳,而心肌酶与心电图也基本恢复正常。由此可见,采用该种治疗方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心源性休克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若能积极配合全面细致的护理,可协助患者顺利度过危险期,并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郭桂平,郭宇飞,李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与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334,336.
[2] 李坚.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后应用呼吸机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4):64-66.
[3] 王倩,游桂英.循证护理在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3):495-496.
[4] 丁抗宁,王蓉,武艳妮,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2,2(9):131-132.
[5] 鲁英杰.床旁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老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24-25.
[6] 顾俊,胡伟,肖红兵,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疗效评估[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9,17(1):9-11.
[7] 罗勇.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的随机、多中心研究结果——了目前心源性休克的诊疗指南[J].临床误诊误治,2013,26(2):108.
[8] 马晔,马建芳,李玫.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综合临床,2009, 25(5):465-468.
(收稿日期:2013-07-19 本文编辑:林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