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太极拳“空松圆活”之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太极拳“空松圆活”之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本期“争鸣”选登了两篇文章。作者杨志英、孙建国都是河北永年的武氏太极拳传人,所谈问题都与太极拳的“松”有关,但观点见仁见智,主张并不相同。一个“松”字,让多少太极拳习练者痴迷,又让多少人困惑!这是一个虽然讨论研究了多少年,但却还远远没有弄明白的问题。希望本期的讨论,能为读者提供一些新的东西。

太极拳行工走架要求轻灵而不失稳健,柔缓中蕴含坚刚。如何做到这些呢?那就必须懂得空松圆活之道。什么是太极拳的空松圆活?“空松圆活”,首见于郝少如先生(1908-1983)著《武式太极拳》一书中所引其父郝月如先生(1877-1935)的《太极拳的走架与打手》一文,少如先生并对此做了专题论述。本文便是笔者学习郝氏父子拳论的体会,不嫌粗浅,写出与同好分享。

先从“松”谈起。由当代并上溯至民国时期,许多人对“松”有不厌其烦的讨论、争论。比如“松透”、“松得彻彻底底”、“大松大软”、“松紧得当”、“各关节手腕、膝盖、胯、脚踝都要松”等等,不一而足,但究竟什么是松、什么在松、做到什么程度才算作松、它与其它拳种或者体育运动所要求的放松有何异同,这些问题目前还远未达到共识,往往使人无所适从。笔者以为,如果想弄清楚“松”的内涵,还得追根溯源,那就先来看看前辈先贤经典拳论中关于太极拳之松的语录吧。

松,最早见于武禹襄(1812-1880)《身法》十要,其中有“松肩”一条。他在《十三势行工歌诀》中又强调“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滕然。”并在《打手要言》中对此语作出如下附解: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滕然’也。”

提起精神,腹内松静,则轻灵而不迟重。接着,武公又反复强调:

“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穿,不外起承转合。”“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武禹襄的继承人李亦畲先生(1832-1892)在《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中亦提到“松肩”,其中写道:

“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

而在《撒放秘诀》中,李亦畲又将“松”拓展至“劲”,指出:

“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

我劲要松开,显然指全身须要放松。从武、李二公拳论中,不管松肩、腹松,还是松劲,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点:松静一体。

武、李二公之后,民国时期出现的对“松”的不同理解或见解,笔者以为颇具见地者如杨澄甫(1883―1936)、郝月如、郝少如等。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之三要“松腰”中说:“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

腰松,为了稳固下盘。郝月如则对武禹襄先生的“松肩”加上画龙点睛之笔:“以意将两肩松开,气向下沉,意中加一‘静’字,谓之松肩。”(见郝月如《身法要点》)

松肩在于意,重意不重形,且松静不可分,气向下沉,依然为了稳定下盘。如何以意松肩呢?郝月如之子郝少如对此在其著《武式太极拳》一书作出延伸性的细致论述,即“空松圆活”之道,详论可查阅该书,此处不再引证。本文延续武、李、杨、郝诸公对松的阐述,赘言如下,希望有裨同好。

松,原意指头发散乱,比如蓬松。后来引申为散开、放开,如稀松、放松、松懈、松弛、轻松等等。太极拳要求身体放松,心要静。一句“身体放松”,稍显笼统。具体什么部位要放松呢?人常说“肌肉放松,不紧张,不僵硬”,这是没错的,问题是做到什么程度,才可称为太极拳之松呢?郝少如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体育宫举办辅导班时,曾用近乎调侃的语句,风趣地描述说:

练太极拳“肉是懒的,懒扎衣的名称已说明肉要懒,肉不能主动,不能以肉带动骨(有所谓骨肉分离之说)。”

原来如此!肌肉不紧张、不着力,有一种向下坠落的感觉,似乎要从骨骼上脱垂。如此,方能松肩、松腰、腹内松静……由此看来,腹肌紧缩或者气胀如鼓绝非太极拳的要求,必须心静体松,神舒体静,全身肌肉有意识地向下松沉,放松至如同与骨骼已经分离,所谓脱骨状态。当然,骨与肉不可能真正分开,肌肉依旧包裹着骨头,但必须以意将其分离,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放松,松沉入地,如树生根,稳如泰山。

然而,疑问由此而生,这样的放松是否意味着人如沉睡一般,松若散沙,软如稀泥,或似婴孩一样,柔弱无骨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此,则为松懈、松散、软榻,会不堪一击;如此,哪儿来的“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语出武禹襄《打手要言》)的气势呢?故而,太极拳在讲究松的同时,还要做到另一点,也即对肌肉有了要求的时候,还对骨骼做出了规范,那就是接下来要讲到的“空”。

太极拳之松所对应的并非日常生活中所认为的紧,而是空。什么在空,如何空呢?这便又联系到骨肉分离之说。肌肉要懒、要松,但是骨骼不能随之像散了架似的,反之,要有空的意识。即用意使骨骼漂浮起来,空如气球,轻灵无比。这是向上的一种感觉,与松沉入地是一上一下的对立关系。然而,如果只有空,空到极端,便轻浮无根,如烟而逝,在太极拳学上这叫做易顶;如果只有松,松到极致,便会迟滞(或迟重)、软塌,如同磐石转动不灵,在太极拳艺上这叫做会丢。故而,空与松必须构成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且看那参天大树,叶片下垂,多么松弛,但主干挺拔,昂扬向上,上下一体,和谐统一。因此,太极拳骨骼要空,在内、属阴、为实、要刚、向上升,占主动,以骨骼带肌肉而动;肌肉要松,在外、属阳、为虚、要柔、向下沉,占被动,肌肉随骨骼而动。此谓“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语出《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也如武禹襄《打手要言》中所指出的“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向上升,即寓下意……”故而,杨澄甫将太极拳称为“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见《太极拳之练习谈》)。当然,骨骼的空灵、飘升如同肌肉的松沉入地一样,不可能真的飘浮起来,这只是意所能“做”到的。意向上升,气向下沉,空松兼备,刚柔相济,虚实相生。二者无处不在,互相依存,一上一下,辩证而统一。

再谈谈圆活。太极拳走圆运动,源自军事学中的环形防御之理。《孙子兵法势篇》写道“混混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两军交锋,我作环形防御,部队之间相互配合,首尾呼应,使人没有可乘之机,我则不易被攻克。太极拳的防守反击术便借鉴此道,环形设防,处处求圆。圆形运动,灵活、力量最大,能够很好的守中护中用中。圆则活,活似车轮;方则滞,滞若磐石。大而言之,走架行功要“气如车轮,腰如车轴”(《打手要言》)“无论前进后退、左旋右转、一举一动,人体所产生的气势都必须达于无有缺陷的圆满境界”(摘自郝少如《武式太极拳?太极拳概论》)。此为包围周身之大圆,气势如宏,摧枯拉朽,势不可挡;小而言之,举手投足每一动都为圆,或立圆、或斜圆、或平圆、或圆弧,处处圆活,环环相绕。并且,小圆至点,精妙于微,无处不在。

《势篇》又曰:“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奇正的变化,比如圆形运动,永无尽头,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变幻无穷,似江河之水,流淌不竭。太极拳运动正“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见武禹襄《十三势》)“太极即是周身,周身即是太极。如同气球,前进不凸,后退不凹,左转不缺,右转不陷,变化无端,绝无断续,一气呵成,无外无内,形神皆忘,乃能进于精微矣。”“丹田之气,须直养无害,才能如长江大海之水,用之不竭,取之不尽。”(见郝月如《太极拳的走架打手》)故而,太极拳走架务必自然流畅。上势结束,即下势开始,上势末要为下势之始做好铺垫,势势相连相扣,衔接自然,细腻熨帖。“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引自杨澄浦《太极拳术十要》),柔和、舒缓、圆转,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所以,那种盲目发力,比如所谓用来展示功力的震脚、惊弹抖乍、窜蹦跳跃,甚至一足蹬天、劈叉等“有起有止,有断有续,旧力已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见《太极拳术十要》)的花哨、高难动作,应当不属于太极拳运动的范畴。

郝月如先生指出:“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平日行功走架,须研究揣摩空松圆活之道,要神气鼓荡,全身好似气球,气势贵腾挪,身体有如悬空。”同时,又能如武禹襄所言:“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静如山岳,动若江河。”如此,行功走架方能轻灵洒脱,稳健扎实,柔中寓刚,刚柔相济。

作者简介:杨志英男,1965年11月生,河北省永年县人。从小酷爱武术,尤喜太极拳。18岁,学习陈式太极拳。1989年始学武术太极拳。1997年正式拜胡凤鸣先生为师,精研武式太极拳。现担任武式太极拳研究会理事,永年武式太极拳推广中心教师;广府武式太极拳学校主任教练;多处武式太极拳活动中心辅导员(本简介据网络资料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