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快乐心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快乐心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过程中拥有快乐心理,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认识课堂心理氛围的类型及快乐心理内容

课堂心理气氛可分成积极的、消极的与对抗的三种类型。其中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的特征,应是快乐课堂心理氛围的特征。

从快乐课堂教学类型来思考,快乐心理主要的内含

包括:

一是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每个学生在学习目标上的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耐心真诚地倾听学生是怎么想的,然后再根据学生的想法加以引导。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思,让每个学生都想一想讨论后的收获,因为及时反思,效果更好。

二是真善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首先要真诚,谁有比自己更好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品质,就应该向谁学习,当同学学习有困难,答错题时,就应该予以帮助。总之在课上回答问题时,教师请一位学生站起来,一定要让他体面地坐下,这是一种心理上的呵护。

三是好心态。心态平和,就是要有三颗心,一要平常心,也就是对自己的学习目标要从自己原有的水平出发,把比自己学得好的同学做榜样。二要有一颗自信心,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为每个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每个学生在舞台上体验一分成功,一分快乐和自信。三要有一颗责任心,重视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检查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四是互动交流,合作共赢。教师要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主动交流互动,使每个学生都能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二、分析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因素

1.教师的心理素养

教师既要富有良好的个性又要了解学生心理特征。首先要有热爱教育事业的态度,又要拥有健康、稳定、积极的情绪和豁达、幽默、坦诚、随和的性格。因为不同的学生,其心理特征是不同的。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后,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创建快乐的课堂氛围,从而才能最终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2.课堂的主导方式

权威式的主导方式表现为对学生要求严苛,上课只能端坐,用耳朵听,用眼睛看,不能动口,动手,学生稍有违背,就采用训斥与压服的办法,保持课堂的消极稳定。这种引导方式使课堂呆板,学生易产生压抑情绪或反抗情绪。民主式的主导方式表现出师生间的相互尊重,教师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易造成师生相互信任与支持的积极心理气氛。

3.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稳定的背景,群体的规范,可以使学生将纪律作个人行为的准则予以认同,从而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良好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能使学生感到行为有所遵循,从而在情绪上产生安全感,减少焦虑情绪,促进快乐的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

4.班级的容量

班级成员过多,师生间与学生彼此之间相互沟通的次数就会减少,情感联系也会减弱,教师也难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这样就会使少数学生感到被教师与集体冷落,产生消极的情绪。班级过大、人数过多,学生的个别差异明显,不同的需求易导致心理的冲突,影响班级的团结,从而导致消极的课堂心理气氛。

三、营造快乐课堂氛围

1.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用心拥抱每一个学生,用心滋养每一颗心灵。对学生的尊重与激励可减轻或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和产生自信心、成功感。学生正处在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的成长阶段,维护自尊是他们强烈的心理

需求。

2.用积极的语言激励学生,建立自信

多种形式的表扬可以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让课堂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尊重他,就等于送给了他一个积极的自我概念,特别是班级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一句鼓励的话,就可以成为他学习的新动力,使他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他们很快会用自己的勤奋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新

天地。

3.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应从点滴入手,熟悉了解学生心理需求,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积极主动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微笑着对待每一名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才能不断培养他们的学习动力,愉悦的氛围使学生心情舒畅,学习效率大增。

4.合作学习,培养协作精神、团队意识

新课程要求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下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小组合作为目标,以小组合作任务为载体,以团体评价机制为保障,促进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生动局面,从而保证了组内长远的参与性与互补性。在合作学习中,还可以改变学生对人的态度,即他人是我获得信息的源泉,学生在讨论与合作的磨合中越来越善于向他人学习,也越来越善于帮助别人。团队精神就是要有主人翁的意识,有集体荣辱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与其他伙伴一起解决问题,共同克服困难。

(作者单位:保定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