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区域制造业竞争力评价体系与指标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区域制造业竞争力评价体系与指标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要本文主要的工作是建立区域制造业竞争力评价体系、选取评价指标。笔者认为,一个产业的竞争力在其投入、产出和市场方面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建立了三个层次的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选取了十一个评价指标。

关键词:区域制造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制造业是一种产业,它是指对采掘的自然物质资源和工农业生产的原材料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生产资料,为全社会提供日用消费品的社会生产制造部门。

在联合国1989年制定的《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第三版,即ISIC/Rev3中,它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10个大项,在每个大项中再分若干个中项,每个中项又分若干个小项,每个小项又分为若干个细项。在10个大项中,制造业属于第3项,主要包括:食品制造与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皮革皮毛制造业、木材加工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化纤制造业、塑料及橡胶制造业、非金属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等。

我国亦有自己的关于国民经济的划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作为我国国家标准于1984年首次实施。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了两次修订,即1994年进行了第一次修订,形成《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1994),2002年进行了第二次修订,形成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并于2003年起逐步应用于计划、统计、财政、税务、工商行政管理等国家宏观管理和部门管理活动中。在20个门类中,制造业处于第三个。制造业下有30个大类、169个中类、482个小类。

一、区域制造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建立

在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的指导下,本文构建了一个关于区域制造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图1)运用成熟和定型的分析框架可以使研究工作事半功倍,分析的结果也易于使人信服。然而,现实中的许多问题,往往无现成的分析框架可遵循,因此就需要在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所要研究的新问题,探讨和确立新的分析框架。产业竞争力评价是一项科学性、客观性、前瞻性要求很高的工作,因此,对区域制造业竞争力进行评价,要立足于本行业的特点,要面向制造业发展现状,还要着眼未来,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价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提出的建议更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所采用的指标遵循以下原则:

1、指标的含义必须能够描述和反映产业竞争力的现实状况和水平。

2、指标数据的可得性。采用的指标,必须能够在现有的统计资料中获得或能够依据现有统计数据生成。

3、简洁与可操作原则。因为与评价目标相关的因素可能很多,指标体系要立足现状,选择主导性的因素。

依据以上三点原则和目前区域制造业发展现状、特征以及产业竞争力方面的相互联系,笔者认为区域制造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应由以下三个层次、十一个指标构成:一是产业投入方面,即从产业投入的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等的数量与质量方面考察产业竞争力;二是产业产出方面,即从产业产出的效率与效益方面考察产业竞争力;三是产业市场绩效方面,即从产业在市场上的表现和地位来考察产业竞争力。

二、区域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根据以上对反映产业竞争力的各个方面的界定,本文对评价指标进行设计,各项指标及含义如下:

(一)产业投入方面指标。产业投入是决定产业竞争力的物质基础。从产业投入的资本、劳动等要素的数量与质量等方面考察产业竞争力,可采用产业人均装备率、产业平均规模以及产业固定资产新度相对系数等指标。

x1:产业人均装备率指数=该地区产业人均资本投入/全国相应产业人均资本投入。其中,产业资本投入用产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与流动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之和表示。该指数是反映产业资本投入规模的一个重要指标。

x2:产业平均规模指数=该地区产业之企业平均规模/全国相应产业之企业平均规模。其中,企业平均规模用产业单位企业的平均销售收入表示。产业规模经济对产业竞争力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产业平均规模的相对状况,是考察产业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

x3:产业固定资产新度相对系数=该地区产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全国相应产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其中,固定资产新度系数用产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与固定资产原值之比表示。该相对系数大致表示产业固定资产新旧相对程度。由于新设备往往包含着更多的新技术,因此固定资产新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产业技术装备水平的高低。因而,该指标是衡量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产业产出方面指标。产业产出的效率与效益是决定产业有效供给能力的重要基础。从该角度考察产业竞争力,可采用衡量产业产出的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如产业资金利税率、产业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税额、产业流动资金周转速度、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产业增加值率等。

x4:产业资金利税率指数=该地区产业资金利税率/全国相应产业资金利税率。其中,产业资金利税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产业已实现的利润税金总额与同期产业资产(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与流动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之和)之比。该指标反映了产业单位资金所提供的利润税金额,是考察评价产业资金运用经济效益,分析资金投入效果的主要指标。产业资金利税率指数越大,表明该地区产业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资金运用效益越高。

x5:产业百元固定资产原价实现利税指数=该地区产业百元固定资产原价实现利税/全国相应产业百元固定资产原价实现利税。该指标反映了该地区产业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是决定产业获利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x6:产业流动资金周转速度指数=该地区产业流动资金周转次数/全国相应产业流动资金周转次数。其中,产业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产业产品销售收入/产业全部流动资金平均余额。该指标反映了该地区产业流动资金周转的相对速度。速度越快,表明产业流动资金运营效率相对越高,获利能力越强,从而产业就越有竞争优势。

x7: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该地区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全国相应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其中,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产业增加值/产业全部职工平均人数。该指标是考察产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产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素质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一般而言,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越大,表明该区域产业的相对竞争力就越强。

x8:产业增加值率指数=该地区产业增加值率/全国相应产业增加值率。其中,产业增加值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产业增加值占同期总产值的比重。该指标反映产业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产业增加值率指数越大,表明该地区产业降低中间消耗的相对效率越高,从而产业在竞争力方面就越具有优势。

(三)产业市场绩效方面指标。产业市场绩效是产业市场地位的集中体现,是较为综合地体现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该角度考察产业竞争力,可使用产业市场占有率、产业相对专业化系数以及产业区域外向度等指标。

x9:产业市场占有率=该地区产业产品销售收入/全国相应产业产品销售收入。该指标表明区域产业在区际市场竞争中所具有的实力地盘的大小,是体现产业市场扩张能力的重要指标。一般地,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标志着产业竞争力处于较佳的实现状态。

x10:产业相对专业化系数=产业产值占该地区工业总产值比重/全国相应产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该系数反映了该地区产业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专业化程度。若系数大于1,则表明区域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产品自给有余,属于区域专业化输出部门,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若系数小于或等于1,则说明产业的区域专业化不明显,竞争力较弱。

x11:产业外向度=(区域产业相对专业化系数-1)/区域产业相对专业化系数。该指标从理论上描述了产业产品的区域输出程度,是衡量产业对外开放程度及外部市场扩张能力的重要指标。一般地,产业外向度越高,表明其竞争力越强。

三、结论

一个产业的竞争力在其投入、产出和市场方面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本文建立了三个层次的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选取了十一个评价指标。当然,指标体系的建立、指标的选取并不是最终的步骤,接下来还要对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做后续的工作。本文只是在抛砖引玉,希望本文对在做区域制造业竞争力研究的读者有一点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阳光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陶良虎,张道金.论产业竞争力理论体系[J].湖北行政学院,2006.2.

[2]赵彦云.中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3]金碚.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经济研究,1996.11.

[4]朱建国,苏涛,王骏翼.产业国际竞争力内涵初探[J].世界经济文汇,2001.1.

[5]贾若祥.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3.2.

[6]李晓钟.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7]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8]朱斌.当代美国科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9]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0]刘平.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11]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12]周星,付英.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探究[J].科研管理,2000.3.

[13]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9)[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4]吴玉鸣.中国区域工业竞争力的因子分析及非均衡差异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