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碳交易市场法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碳交易市场法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碳交易,看起来因为其抽象性而难以界定,如此一来,交易规则的制定和交易平台的搭建就充满难度和挑战。

9月初,在北京召开的“2012地坛论坛”上,政府官员、企业高管、金融机构代表、专家学者等等各方人士围绕着“碳市场与低碳发展”的主题,展开了一场大讨论。

六大机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认为,碳交易市场概括六大机制,需要是研究和解决。

第一个机制叫碳排放权的形成机制。既然是一个市场,就有交易的对象,那么必须得有价值,否则谁去交易?如果说没有稀缺性和价值的话都不愿意交易,所以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让这个交易的对象有价值,大家愿意交易。

第二个机制是碳排放权的分配机制。怎么把碳排放交易权分到企业和个人的手上,分配的原则怎么定的,是公平的,还是适用,分配的路径是什么?

第三个机制是碳交易机制。碳排放交易机制,实际上京都议定书就是一个碳交易机制的设定,但是这个里面搞碳交易试点,交易平台本身,交易平台本身的规则体系的建立,也是一个交易机制。

第四个机制是碳交易的价格形成机制。既然是一个市场就得有一个价格作为纽带,那么这个价格怎么确定,由政府定,还是是市场供求关系定?

第五个机制就是建立一套体系,有检测的问题,也有报告的问题,有登记的问题,核查的问题等等。这一套体系是碳市场运行的一个基本的要素。

第六个是碳交易的监管机制。既然是一个市场,那么也还要有监管,那么监管涉及到了谁来监管,监管的主体是谁,监管的对象是谁?

碳排放权法则

最近欧盟碳交易市场疲软,除了经济不景气等原因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配额发放过多,造成碳的价格大幅度下调,因此,试点单位的总量设定与配额分配要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

对于碳排放权的分配问题,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孙翠华指出,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核心的问题主要涉及到,首先是设立碳排放总量,这就要根据我们碳强度下降和我们能源总量控制来设置碳排放权交易。另外还包括怎么分配碳排放权?怎么制定交易规则?怎么确立企业报告核算制度?怎么建立政府登记注册系统以及交易的问题。

碳排放权分配有历史法和基除法两种可选方法。我国怎么做?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现在我国七个试点城市都是侧重历史法,但是也同时在研究基除法。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排放权是免费分配还是拍卖?

孙翠华说,“在我国,一开始我认为还是免费的比较好,因为我们的制度不同于欧洲。欧洲的电力企业拍卖以后,企业有自己确定售电价格的权力,在中国这个价格由国家统一控制。为了避免因为一些企业碳排放权拍卖所付出的成本引起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影响国家政策价格制度。所以我认为初始的阶段选择还是免费分配的方法比较好,将来如果有 新进来的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是不是能够给予拍卖,到时候可以再探讨。”

另外,第三方核证机构是企业由付费还是由政府购买核证服务,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现在欧洲第三方核证的方式是选择企业核证机构并收取费用。我国采用这个方式时,如果核证机构和被核证企业,有经济连带关系,那是否能够保证做到公平、公正?这也是7个试点城市正在考虑的问题。现在上海在研究,由政府买单请第三方核证机构给企业核证,使它们之间没有经济关联。

中国证监会期货监管一部副主任刘云峰提出,碳排放权是一种权利机制,往往是年初发放,年底注销,与普通大宗商品不同,碳排放权需要登记系统来记录碳排放量,证明碳排放配额和碳排放量的存在,碳排放权兼有商品和金融的双重属性。欧盟碳市场经验表明,合理分配碳交易分配,优化资源配置,期货和现货市场共同构成碳市场体系。从国内面临的严峻减排形势,以及未来长远布局来看,我们应当借鉴国外排放交易体系建设的经验,给予现货和期货,场内与场外相结合的多层次碳排放交易市场体系。

金融介入

常言说,没有金融部门参与的市场很难叫做市场。在碳交易的市场体系中,同样需要金融的介入,不过金融部门应该介入到什么程度?这对于即将开启碳交易元年的我国碳市场来说至关重要。

财政部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主任陈欢说,“这个市场有一个逐渐完善发展的过程,当然了,金融部门参与到这个中间的话,也需要一个逐渐参与的过程,必定是随着碳市场的成熟程度增加。不过目前可以肯定的是,不要一开始就进行炒作,进行衍生品的设计,这就会使其沦为投机行为。”

陈欢同时强调,“从买方到卖方的交易过程都是一个数字的流通,不像我们生产出实体的商品,国外这个方面叫碳信用,如果说没有这个方面的信用,碳减排量的价值荡然无存,所以说这个信用应该是碳市场发展的命脉。”

在论坛上还有个话题出现频率很高,就是碳交易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个话题归根结底是在探讨:中国需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碳市场?

很多人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碳市场。不过对于这个问题,国家应对气候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却一再强调,“没有这样的一个条件,市场经济是一个世界范围通用的术语,在这种通用环境下,我们不应该提中国特色的碳市场,这个词意味着我们的市场不成熟,不能与国际上其他国家接轨,只是我们自己的市场,而不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如想纳入全球的碳排放衡量机制,就必须用国际语言说话,符合国际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