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借用旁科激活政治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借用旁科激活政治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新课程强调各科在不断分化的基础上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通融性”,如果在教学中重视科目间的横向联系,充分挖掘各学科的资源优势,在政治教学中恰当运用旁科知识,则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到“一举多得”的理想效果。

关键词:政治教学;借用旁科;融会贯通

一、用旁科知识激发兴趣

1.借用漫画,激发求知欲

在教学《商品的价值量》时,我出示三幅漫画:漫画一,拿破仑用银碗宴请宾客,而自己用铝碗;漫画二,沙皇奖给门捷列夫一只铝杯;漫画三,第28届奥运冠军刘翔高举金牌。通过生动形象的漫画,辅以故事的叙述,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

2.借音乐舞蹈,感受优秀文化

为了让学生理解文化的区域性特征,我收集了不同地方有代表性的民歌民俗,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制作成音乐、舞蹈,播放给学生,让学生竞猜属于哪个地方的特色文化?如投影出“各种各样的剪纸造型”,感受陕西民间剪纸艺术的独特性。欣赏各个地方的民歌,如阿瓦人民唱新歌(云南歌曲)、梦里水乡(江南地方)、牧民新歌(北方蒙古族)、青藏高原等,学生在音乐陶冶中加深对中华文化区域性的理解。

二、用旁科知识化解疑难

1.引用文学知识,理解政治概念

在教学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时,我引用了文学家柳宗元的《江雪》,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老人真的是为了钓鱼吗?”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在钓鱼又是为什么呢?我没有搬出教参中现成的答案,而是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学生。有的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万里江山,粉装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之美也!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多么奇妙的发现啊!有的说:“这位老人与众不同,看起来很清高。”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正隐含其中吗?最后有一位学生说:“他是在钓一个春天!”一语双关!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遭受重重打击之下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

我马上引入:事物都有其现象和本质的统一。现象是个别,本质是一般;现象是易逝的,本质是稳定的;现象是表面的,本质是内在的。现象和本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个性化的理解,迸发了学生的智慧火花,让学习充满活力和魅力。

2.借科学故事,帮学生化解困难

著名的物理学家卢瑟福培养后学教导有方。有一天深夜,卢瑟福走进实验室,看见一个学生仍在伏身工作,便问他白天在做什么呢?学生回答:他从早到晚一直在工作,并期待着导师的赞赏。卢瑟福略微迟疑了一下,随即问道:“那么,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学生的脸“刷”的一下红了,他明白了老师的用意。从那以后,这个学生开始合理安排时间,且特别注意思考问题,学习较以前更为出色。

我借这个故事,讲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实践含有人的主观因素。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总是在某种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受人的理性、意志的支配。因此,实践离不开认识的指导,特别是理性认识的指导。人们必须在实践基础上发挥思考的作用,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是我们认识的根本任务,也是认识过程的第一飞跃。然后,再把理性认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使之得以修正和完善,以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卢瑟福的学生一天到晚都在实践而不注重思考,只能是一种难以获得成功的盲目的实践,经过卢瑟福的指导后,他把思考和实践结合起来,学习自然就比以前出色多了。

三、巧用旁科知识活跃创新思维

1.通过语文故事,阐释哲学道理

教学量变与质变的道理时,我讲了一个有关标点符号的故事:

从前,有一家三口,年年与别人打官司,全家十分厌烦。大年夜,三人决定多说吉利话,保佑来年运气好。父亲先说:“新年好。”大儿子接着说:“晦气少。”小儿子也道:“不得打官司。”他们把这三句话十一个字,请人写一条横幅,贴在中堂上,可是忘了加标点符号。初一大清早,有人来拜年,见到横幅便朗读道:“新年好晦气,少不得打官司。”父子三人听了急得直跺脚,连声道:“倒霉!倒霉!”

学生明白了:即使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但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2.借助实验,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在讲“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时,我借用下面一个物理实验:在装满水的透明玻璃杯中放一根竹筷,让学生观察竹筷是直的还是曲的。学生观察到竹筷在水中是曲的。我又从杯中取出竹筷,学生发现竹筷离开水是直的。学生结合物理现象,理解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一观点。

3.尝试文科小综合,实现学科间的融会贯通

我将下面这则某年高考作文材料《评说玫瑰》拿到哲学课堂,阐释对立统一规律。

一对孪生小姑娘跟随妈妈去玫瑰园游玩。其中一个跑来说:“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每朵花下面都有刺!”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跑来说:“妈妈,这是个好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都有花。”母亲听了深思起来……

意识虽能反映客观事物,但由于立场不同,思维方法不同,对客观事物的结论也不同。这对孪生姐妹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玫瑰得出不同的结论,因而也对该地方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应承认矛盾,还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世间万物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关键在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